《人行道的新思考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行道的新思考论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行道的新思考摘要: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人行道的空间利用和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人行道的使用、选材提出了新的思考。关键词:人行道、空间利用、材料前言 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使用功能已不在简单的是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它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景观的营造,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对人行道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设计、施工、使用维护上存在着大量的弊端,仅把人行道作为道路的配套设施。本文结合大连的城市人行道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初浅的探讨,以供
2、参考。一、 空间的利用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中,用地的问题总是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矛盾更为突出,土地在利用需求和城市发展储备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地下是各类管线的“大本营”,被路灯、供电、通讯等管线所占据;地面是各种附属设施的“根据地”,被绿化、广告、书报亭等设施所占领。但现在的人行道在利用是上远远没跟上这个步伐,严重的不堪重负。平均宽度在25米之间,再有书池、报亭、各类杆桩“占领”,可想而知1米宽的人行道通行能力是很差的,而无障碍设施可就是形同虚设,道路增绿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对人行道这有限的空间必须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规划与设计部门应在重视车行道的规划与设计的
3、同时也将人行道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现代城市中,人流的无序所导致交通的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应打消人行道无需太宽,甚至可有可无的念头,更不得以牺牲人行道来换取车行道的拓宽。在新建主次干道中,人行道应留有充裕的空间,甚至应该说是富余为城市新一轮的改造做好准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剧增,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人行道设施应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发展的车轮是越来越快,但城市用地是有限的,真可谓寸土寸金,这一点毫不夸张,如果人行道仅作为一种行人的通行设施,这样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从现在的人行道使用状况上已可以看到自行车停放区、景观绿化、城市公用等设施已不断的在利用这有限的空间,还可能再提高其
4、利用率吗?答案当然是有。1、设置临时停车场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机动车得到急速的发展,小轿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已进入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行列,而我们城市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是远不能满足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目前机动车得停放较为混乱,而城市用地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当夜幕降临时这一流动的大军也要逐渐的停顿下来,仅仅是停车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却给很多有车的家庭带来困难,给我们拥挤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负重,而我们庞大城市路网的流量也已逐渐变小,这时的人行道资源可以说是一种闲置。因此城市人行道可作为机动车的临时车场,结合各道路的特点,分路段分时段的做出明确规定,在主干道(景观路)或商业网点的人行
5、道严禁停放,次干道可在夜间某个时段停放,白天禁止停放;街巷在流量的高峰时候严禁停放,平峰时可以停放。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加大该路段的日常养护,这样人行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的压力,同时也可将混乱的停车现象变得有序,可谓一举双赢。2、人行道与休闲广场一体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市民的生活空也变的越来越拥挤,每当人们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到处是车水马龙,到处是高楼耸立,总会感到城市的绿地太少、景观太少,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生活下,给人们的心理一种现代化的压抑感。那为什么我们不利用这人行道的空间增加绿地和景观呢?我们可以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区域和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上,在满足宽
6、度的条件下设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闲广场,在广场内适当的增加绿化,休憩设施,让人们行走时从此中穿过,使人感到林中有路、路中有林,这样确实的做到以人为本,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味,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3、无障碍通道与道口相结合 随着城市无障碍改造力度的加大,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人行道的进出口坡道也越来越多,但宽度狭小,我们知道在道口处人流、车流聚压较大,需要快速的疏散,如单独设一个较窄的通道则无形之中减少了通行面积,因此可将无障碍通道扩大到整个人行道宽度,使得不论残疾人还是正常人从哪个点进入人行道都很通畅。而且在高峰期间在专人指挥下,非机动车也可进入人行道,作为一种临时通道,加大在该处的分流速度
7、。通过对交叉口处的人行道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提高了行走时的舒适程度,真正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也提高了无障碍通道的利用率。第四,严格规范人行道上埋设的各类管线,特别是在新建道路上的埋设。由于运营商部门较多,在一些早期的市政道路上常遇到私挖、乱挖、偷挖等现象,使得地下管线十分混乱无序,而且在埋置深度在大多达不到要求,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人行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为以后的改造增大了难度。因此对管线的埋设应从严控制,规划和设计部门应在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就明确规定管道数量、位置和埋置深度,为监管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推行监理制,加强过程中的监控,路政等监管部门应加大在施工中的约束力,把埋置深度、回
8、填质量列做重点巡查和验收的考核项目。人行道的地下空间资源是很有限,同样也是十分宝贵的,几乎大连市每次道路拓宽改造工程,都会遇到各种人行步道地下管线位置不合适而导致更改设计甚至延误工期的现象发生。二、因地制宜选材、因性制宜用材人行道按各部位可分为三大类材料:(1)、路边石材料、(2)、基层材料、(3)、铺装层材料。(1)、路边石 路边石是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区分的重要标志,对行人、行车起到了参照与提示的作用,也是抵抗车行道和人行道的侧压力和行人、行车的撞击与磨损。这就要求路牙材料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较明显的色彩。按材料的不同路边石在大连主要有花岗岩和混凝土两大类。材质上目前常用的仍是水泥混凝土预制的路
9、边石,它的特点选购容易、价格低廉,加工样式较灵活,但制造工艺的参次不齐,养生不到位,以致强度不高;而目前大连市人行步道的花岗岩边石美观,强度高,耐磨性好,但价格相对较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每种材质各有长短,对于交通量大,车辆行人穿行较多的道路可适用花岗岩边石,虽然单价高,但有利降低维修频率减少了养护成本;对于次干道支巷及小区人行步道可采用混凝土预制品,强度既能满足要求,价格又适中。因此必须把各材料的特性和道路的使用功能结合应地适意的选材,才能做到经济长效。(2)、基层(垫层) 经常会看到一些人行步道出现沉降,积水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基层的强度、平整度没达到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南京市的做法,采
10、用多合土、混凝土、米砂这老三样, 1、多合土:为半刚性基层造价低,通过碾压成活化学反应固结成形后达到一定的强度,但早期强度较低,特别是在老城改造中,很难中断交通,行人对基层磨耗大,强度也受雨水的较大制约。因此,以借鉴车行道的基层技术,可采用二灰碎石或水泥稳定碎石,强度成形原理与多合土相同,但早期强度高,整体性好,虽然单价高,但由于层次厚度比多合土薄,总价与多合土相近。同时稳定后强度较高,能承受重型荷载的作用,大大延长了人行道的使用寿命。2、混凝土:为刚性基层,形成强度快,结构强度较高,在人行道部位施工简便,受外界条件限制小,平整较好。但造价昂贵,四季温差变化影响结构寿命,具有不透水性,地表水很
11、难下渗,对城市的地下水难以进行补充。结合混凝土地基层的特点,在结构层次设计上作一定调整,就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在长距离的人行道上设置横向的盲沟,混凝土基层下设置滤水层,如碎石层,让盲沟与滤层相通,形成通路。通过这样的调整很容易抵消掉温度变化带来的伸缩影响,同时也对地表水有了充分的利用,城市地下水也多得到了一点补充,保护了生态环境。3、砂:砂基层以成本低,透水性好占得了一席之地,但也因其结构整体差、强度低、使用寿命短而常被放弃使用。难道砂垫层就成为鸡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采取一设二嵌三掺方法就可大大提高其强度和使用寿命。一设,即设过渡层,采用连级级配碎石层,以提高强度;二嵌,即嵌缝,在碎石层顶撒
12、细砂,嵌缝以保砂垫层的稳定性;三掺,即掺灰,在砂垫层中掺少量的水泥(或石灰)以加快垫层的整体强度的形成。通过改良后砂基层,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保护环境的优势更为突显,强度不足的弱势也得到提升,有很高的使用价值。(3)、铺装层:铺装层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从沥青混凝土到现浇水泥混凝土;从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到花岗岩板材;从仿花岗岩到彩色水泥砖。每种材料的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突出,使用效果也各不相同,有被淘汰的,也有被大量使用的,但过去的不代表过时,时髦的不代表适用。例如现浇混凝土人行道路面,是早期的人行道路面,有整体强度较高,平整度好的巨大优势,但是大连地区四季温差较大,容易使混凝土变
13、形而产生裂缝,因此大连地区很少采用混凝土人行道路面。例如花岗岩板材以其美观大方的特点,在某些繁华地段所采用,以中山路为例,但在使用过程中常采取传统的水泥沙浆铺筑工艺,虽然稳定性大大的提高了,但也抹杀了环保的最大优点,让透水的材料人为变的不透水。再例如彩色水泥砖是目前大连地区最常用的,以良好的透水性,高强度,外形美观而备受青睐,但其平整度和稳定性就有所欠缺。从以上了三个例证中可以看出,只一味的追求新颖的材料和道路的美观,是达不到最佳的性价比,也显得使用上的盲从性。只有因性制宜的用材,我们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结束语 中国是人口稠密的国家,人行道在城市道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通过以上的论述对人行道的使用情况可见一斑。随着城市的扩张,对人行道的需求更为明显,只有对人行道充分的利用,精心的设计,认真的施工,合理的选材采用才能得到满意的回报,也才能为行人创建出最好的出行条件,良好的人居环境,营造出美丽动人的城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