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实践证明,抓住教学中的思维 训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在一些学校听课时,发现许多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 理想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 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 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 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
2、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一位老师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 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 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 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 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自行探求,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 解科学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就要求在科学教学中, 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 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 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
4、学生仔细观察 ,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 思维的主动性。 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 一。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实验,还是课后作业,都 应尽量引导学生提高动手的速度,养成快速操作的习惯,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做“使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实验时是这样提示的:先把连接扬声器的一根导线压在电 池负极下,再把连接扬声器的另一根导线在电池上摩擦,就会听到声音了。有
5、的学生动作很快,当听到声音时 ,就高兴地叫了起来:“老师,我听到声音了!你来听听。”有的则由于导线连接不正确,怎么用力摩擦也听 不到声音。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动手能力的提高。 又如有位老师把竞赛引进课堂实验。学生在制作简易电池时,老师说:“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里 ,看哪个小组做好的人多,这个小组就是科学实验先进小组。我将在评比栏中为这个小组的每个同学加上一朵 小红花。”这种别具一格的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灵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的改进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
6、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地制宜适时改进。关键词:实验设计 改进“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巨变的今天,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生配套实验包先天不足不可操作;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难以直观等等。对于
7、这些现象,一线的教师就须应地制宜适时改进。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设计改进谈谈个人的体会。一、化先天不足为后天完善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课文中的实验(见图)要
8、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化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改进:改蜡
9、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又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配套实验包中只有一个已粘连的小气球,根本没有课文插图中的锥形烧瓶。见插图:如果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只要想办法观察到瓶内的空气在往外跑,我们就知道瓶内的空气在膨胀(课文中内容)。分析课文得知,气球的胀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科学 教学 培养 学生 思维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