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2022新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2022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2022新版).docx(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八颗行星【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继续研究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教材首先提出“8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引发学生回顾和思考8颗行星的名称、排列等知识,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天体大小和相对距离的问题。探索板块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通过阅读科学数据,建立对8颗行星大小对比、相对距离的基本印象。第二个活动是对比数据,给八颗行星排序。进一步了解行星大小、距离的科学规律,为后面的建模活动做好准备。第三个活动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通过纸带建模的方式,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直观。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活动,学生最终建
2、立起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对八颗行星的位置有基本的感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宇宙知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现象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宇宙的广阔和神秘,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提升推测、观察、建构模型的探究能力,建构起地球和空间科学学习的体验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学情分析】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的构成有了基本了解,对八大行星的名称都有一定印象。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充满热情和兴趣,有部分孩子通过课外阅读或视频节目了解了很多关于宇宙的知识。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建构对浩瀚宇宙中八颗行星的大小、距离等的科学认知有一定难度
3、。由于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本课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采用建模的方法,将难于理解的知识和概念在建模的过程中具体化,采用简单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宇宙运行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想象,让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距离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建模方法,经历和体会运用模型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科学探究目标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
4、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学准备】纸带、水彩笔、剪刀、八颗行星课堂记录单。【教学重难点】重点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难点 初步认识和采用科学建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方便、准确地了解事物,发现规律。【教学过程】1.聚焦出示太阳系示意图(课本P43页)。提出问题: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有哪些?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聚焦问题:请关注图中这几句话(右图):“本图不代表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导:我们要如何知道八颗行星的实际大小和距离的比例关系呢?设计意图回忆复习八颗行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颗行星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行星 教案 2022 新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