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耕作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





《土壤耕作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耕作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壤耕作学概念:土壤耕作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的作业。(常规概念)土壤耕作(soil tillage)是通过农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与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与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与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新概念)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力,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措施。土壤耕作的实质: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与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土壤耕作的任务:从理论上讲,土壤耕作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与适宜的孔隙比例
2、,以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状况,从而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之间的矛盾,为作物播种、出苗、根系生长创造一个松、净、暖、平、肥的土壤环境。具体任务:疏松耕层,破碎土块;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垄;增加土壤一定粗糙度。四大基本任务:调整耕层三相比例,建立适宜的耕层构造;创造深厚的耕层,准备适宜的播床;翻埋残茬与肥料,消灭杂草与病虫害;改变地表形态,调控地表水热状况,保持水土,熟化土壤。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1.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实际是作物根系对土壤物理条件的要求,根系发育又赖于土壤物理性质的优劣。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孔隙除贮存水分与空气外,也是根系伸展的空
3、间。耕层中总孔隙度为50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孔隙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性能。土壤温度既受制于土壤水分影响,也随季节变化而变动,各种作物对土温要求不同。最佳土壤温度,水稻为2530,小麦20,大麦18,玉米2530,棉花2830,马铃薯20,紫花苜蓿28。作物根系生长抵抗外界束缚力而产生的生长压力,因作物不同而异。大豆为58bar,棉花9.4bar,花生11.5bar,玉米1113bar,豌豆13bar。一般作物都在1215bar之间。土壤湿度既直接影响作物的生理需水,又间接影响土壤组成与土壤紧密度。土壤紧密度是指土壤对作物根系穿透的阻力。土壤孔隙少、孔径小是土壤阻力增
4、大的基本原因。在一定孔隙范围内,土壤强度受含水量的调节2.与土壤特性相适应。土壤剖面分为四层:表土层(010cm):覆盖层(03cm)种床层(310cm)。稳定层(102030cm):也称根际层。犁底层:容重较大、透性不良,是由农具摩擦与黏粒沉积的结果。隔开了耕层与心土层之间的水、肥流通。心土层:犁底层以下的土壤。土壤结构紧密,毛管孔隙占绝对优势,可保水蓄水3.与气候条件相适应(1)降水与蒸发。土壤耕作调节易旱农田土壤水分两途径:一是尽量把降水蓄存于土壤,防止与减少地面径流的产生;二是尽量减轻地面蒸发。调节湿润多雨或低洼易涝农田土壤水分两途径:一是在农田里开沟排水;二是减少外水浸入并促进蒸发。
5、(2)干湿交替与冻融交替。干湿交替是根据土壤胶体遇湿膨胀、干燥收缩的特性,利用水热因素季节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土壤变得松碎,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冻融交替是利用冬季低温,土壤里的水分因结冰而体积膨胀,引起土块崩解。而春季较暖时,扩大的土壤孔隙却不能还原,于是土壤变得疏松,并形成团粒结构。(3)水蚀与风蚀。采用保护耕作措施,如等高耕作、残茬覆盖耕作,有助于农田水蚀的控制。在风蚀地区,土壤耕作应创造紧密的表土层,减少耕作次数,保持良好的表土结构。如地面留茬或覆盖、少(免)耕、开沟起垄增大地表粗糙度等均有助于防治农田风蚀。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松碎土壤:用犁铧、耙齿、松土铲等将耕层切割破碎,使之疏松
6、而多孔隙,以增强土壤通透性。翻转耕层:用翻耕将耕作层土壤上下翻转,改变土层位置,改善耕层理化及生物学性状。翻埋肥料、残茬、秸秆与绿肥,调整耕层养分的垂直分布,培肥地力。消灭杂草与病虫害,消除土壤有毒物质。混拌土壤:用有壁犁与旋耕犁耕地,圆盘耙或钉齿耙耙地,将肥料均匀地分布在耕层中,使土肥融为一体,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使肥土与瘦土混合,使耕层形成均匀一致的营养环境。平整地面:通过耙地、耕地与镇压等整平地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保墒。便于播种机作业,提高播种质量。对盐碱地可减轻返盐,有利于播种保苗,同时提高盐碱地洗盐效果。对于水浇地,精细耕作可提高浇灌效率,节约用水。可使灌水均匀,全田作物生长
7、整齐,便于中耕与施肥等作业,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压紧土壤:使大孔隙减小,增加毛细管孔隙,抑制气态水的扩散,减少水分蒸发。还可使耕层以下的土壤水分通过毛管孔隙上升,集聚到耕作层,为作物的种子发芽出苗与幼苗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开沟培垄、挖坑推土、打埂作畦:在高纬度与高海拔地区可增加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增加太阳照射面,多接受热量,提高地温,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在多雨高温地区可排水,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与植物根系的生长。在种植块根、块茎类作物的地上可使耕层土壤相对加厚,使土壤通气排水,提高地温,有利于块根块茎的生长膨大,提高产量。在水浇地上便于平整地面,利于浇水。在风
8、沙严重地区可挡风积沙,减轻风蚀。在岗坡地上,耕后不耙保持垡块与高低不平整的垄形,可阻止雨后径流,防止表土流失。土壤耕作措施:1、初级耕作措施(1)翻耕(方法:全翻垡、半翻垡、分层翻垡)(2)深松耕(3)旋耕集犁、耙、平三次作业于一体。2.次级耕作措施又称表土耕作措施,是在初级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与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1)耙地(2)耱地(3)中耕(4)镇压(5)起垄(6)作畦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广义)作物布局就是种植业区划,就是作物的地理分布,它要求
9、的是作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狭义)指一个农场、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农户的种植比例。作物结构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作物布局决定因素:1人的需要是前提2生态适应性是基础3社经科因素是条件4综合因素 5多样化与专业化 生态环境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1.光(光与作物分布:C3作物与C4作物、喜光与耐阴作物、长日照与短日照作物)2.温度喜凉作物:(1)喜凉耐霜型:如油菜、豌豆、春小麦、大白菜、胡萝卜、芜箐及箭舌豌豆、毛苕子等绿肥作物。生育期适宜生长的温度在左右,生物学最低温度为(2)喜凉耐寒型:如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棵等。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冬季可耐
10、-18-20的低温,黑麦可耐-25的低温喜温作物:要求整个生长期积温都大于2200(1)温凉型:如大豆、谷子、糜子、莜麦、甜菜、大麻、红麻等作物,生长期适宜温度为2035左右(2)温暖型:如水稻、玉米、棉花、甘薯等,生长期适宜温度2530(3)耐热型:如高粱、花生、烟草、苜蓿与南瓜、西瓜等3.水(1)喜水耐涝型如水稻。它在根、茎、叶中均有通气组织,细胞间隙达,喜淹水(2)喜湿润型需水较多,喜土壤或空气湿度较高,如陆稻、蓖麻、黄麻、烟草、大麻、蚕豆、莜麦、马铃薯、油菜、胡麻、及许多蔬菜(3)中间水分型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既不耐旱也不耐捞,或前期较耐旱,中后期需水较多。在干旱少雨的地方虽然
11、也可生长,但产量不高不稳(4)耐旱怕涝型许多作物具有耐旱特性,如糜子、谷子、苜蓿、芸芥、扁豆、大麻子、黑麦、向日葵、芝麻、花生、黑豆、绿豆、蓖麻等(5)耐旱耐涝型如高粱、田菁、草木樨等作物既耐旱又耐涝4.土肥(土层厚度、质地、酸碱度、盐碱度、耐瘠性与耐肥性、养地与耗地)5.地势、地形(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降水越多,南坡与北坡)农业区划:也称农业区域化布局,是根据一个地区自然与经济条件的地域性分布规律,进行农、林、牧、副、渔等各生产部门的分区规划与综合农业区划,提出各类型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及对策。种植业区划:农业区划中的单项区划,目的是根据地域性分布规律,合理制定各种作物种植区域及其比例。生产布局
12、:国家根据经济、自然条件与发展战略,把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按一定比例在不同区域上的配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在一个地区,作物与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程度。作物布局的原则1.人为需要是前提2.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1)一种作物(或品种)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2)能够存在并不意味着适应性是最优的,即使是分布较广的品种或作物也具有其最适的分布范围。3)一个地方总有其最适或较适的生长作物或植物,有其较佳的作物布局方案。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1)比较效益与最低风险原则2)作物搭配效果原理3)自然吻合程度与人工吻合度的一致性4.多样性与专业性1)多样性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2)有利于充分利用多样化的
13、资源条件3)有助于全年均匀使用劳动力。4)增加生产与收入的稳定性,减少风险并有利于增加收入。5)但面面俱到难以提高技术与工艺水平,商品率低,扩大再生产慢。作物布局的内容、步骤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2.查清环境条件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5.作物生产基地与商品粮基地的确定6.作物组成的确定7.综合区划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8.可行性鉴定如果你是一个农业生产规划的负责人,你是如何安排本地区的作物生产的?1)对当地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包括自给性的需要与商品性的需要两方面2)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项目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壤 耕作 复习题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