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T375-2011: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pdf





《CJ-T375-2011: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J-T375-2011: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O3.220.30s 50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城 镇 建 设 行 业标 准q/T375-z 011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e e r a I t e c h k a l s p e c i c a t o f o r m e d i u m a d Io w s p e e d m a g Ie v v 曲d e s11-009发布2012-0201 实施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 布G1/T375-2011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使用条件 25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 36 基本要求 47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 58 车体及其内装设备 59 磁浮走
2、行部 710 电气系统711 牵引系统812 悬浮导向系统913 制动系统91d 供风系统915 控制与诊断系统 l o16 测速定位系统 1017 空调与通风系统 1018 通讯与乘客信息系统 1119 安全设施 11z O 试验与验收 1121 标志 1222 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 12参考文献 13次目G1/T375-2011曰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国防科学技术
3、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同济大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抹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工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上海飞机研究所、上海飞机制造厂、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祥 明、王平、林 国斌、张 昆仑、吴小东、王永 宁、罗世辉、廖 志明、孙 帮成、何大海
4、、袁淑清、孙伟、李杰、罗湘萍、龙志强、杨新斌、潘光熙、刘颖、严培 良、高定 刚、吴峻、郭小舟、徐俊起、刘少克、肖守讷、翁秀玲、陈贵荣、王莉、张华英、赵志苏、王滢、曾宪华、骆力、郭育华、史黎明、姚生军、蒋启龙、王绍银、张学山、刘志刚、郑宝奎、张湘、韩鹏、齐洪峰、董金文、方华、陈亮、靖永志、赵华、章国平、刘国清、谈长青、王永刚、刘放、杨凤娟、严云升、孙吉 良、黄桂兴、张佩竹、薄海青、许义景、周琳、余泽民、张忠欣、刘海龙、孙章、戴干常、胡华泉、查泰勤、梁世宽、江巍、薛世海、祁玉华、王美华、张振纲、刘杰、关庆罡、李世成、朱颖、田宝华。亠刖G1/T3752011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
5、准规定了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的使用条件、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基本要求、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车体及其内装设备、磁浮走行部、电气系统、牵引系统、悬浮导向系统、制动系统、供风系统、控制与诊断系统、测速定位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通讯与乘客信息系统、安全设施、试验与验收、标志、运输与质量保证期限等方面的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以下简称车辆)。2 规范佳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 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9GB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5599 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
6、定和试验鉴定规范GB/T10411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GB1准89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GB/T14894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GB18045 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GB/T19842 轨道车辆空调机组GB/T21413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电气设备GB/T214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 电气隐患防护的规定GB/T21563 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GB/T24338。4 轨道交通 电磁兼容 第2部分:机车车辆 设备CJ/T311 城市轨道交通直线感应牵引电机技术条件TB/T1451 杌车、动车组前窗玻璃TB/T1484.1 铁路机车车辆电缆订货
7、技术条件 第1部分:额定电压3k V及以下电缆TB/T1507 机车电气设备布线规则TB/T1508 机车电气屏柜技术条件TB/T2437 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特性和试验方法TB/T3021 铁道机车车辆电子装置TB/T3139 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限量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中低速磁浮交通车辆 m e d i u m a 11d o W s p e e d m a g l e v v e h i c e采用常导电磁悬浮技术实现悬浮导 向,通过直线感应 电机实现牵引和电制动,最高运行速度13.4G1/T375-2011120k m/h 的轨道交通车辆。3.
8、2悬浮电磁铁 d e c t m m a g n e t f o r:e v i t a t i m在励磁电流作用下,可产生可控电磁力,实现电磁悬浮和导 向功能的电磁铁。主要 由励磁线 圈、极板和钦芯构成。3.3悬浮闾隙:e v i m c,【l g 即车辆在悬浮状态下悬浮电磁铁磁极面与F形钢轨下表面间的垂 向距离。悬浮导 向控制 Im t a t i o Il a n d通过悬浮间隙、磁铁垂向反馈控制,调节悬浮力,以保持允许的悬浮间隙。使其横向复位的导向作用。3.5悬浮架支承车体顺公差的作用3.6曲线与不平迫导向使悬浮3.7磁浮走用于实3.8测速定位车上设置的和运行控制。3.9【制动反馈控制
9、基准 r e f e r e n c e控制车辆各部件尺寸和3.10中低速磁浮轨道 m e d i m a 11d【o w支承和引导列车运行的固定结构,包含F形断面的导磁结构和其上表面的感应金属板。除传统轨道具有的承受和传递列车重力、导向力、牵引力和制动力的功能外,还应与车上安装的电磁铁、直线感应电机和传感器构成 电磁 回路,实现悬浮、导向以及牵引、制动及悬浮间隙测量的功能。3.11轨距 t r a c k g a g e轨道两侧两悬浮磁极面中心的距离。4 使用条件4.1 环境条件4.l。1 正常工作海拔不超过1200m。2G1/T37520114.1.2 环境温度在一25 4o 之间。4.1
10、.3 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5)。4.1.4 车辆应能承受风、沙、雨、雪的侵袭及车辆清洗时清洗剂的作用。4.1.5 因各城市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气候条件的差异,用户与制造商可在合同中另外规定使用环境条件。4.2 线路条件4.2.1 线路轨距:2000m m。4.2.2 最小平曲线半径:正线:100m,辅线:75m。4.2.3 最小竖曲线半径:1000m。4.2.4 最大坡度:70。4.3 供电条件4.3.1 受流方式:接触轨-受流器受电。4.3.2 供电制式:供电系统的电压为DC1500V(波动范围为:DC l O00V 1800V)。4.3.3 供电系统中
11、牵引变电所、接触轨及供电保护装置应符合GB/T10狃1的有关规定。5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宜符合表1的规定。在项 目中需要采用其他规格时,用户与供货商可在合同中另行规定。表1 车辆主要技术规格序 号名 称车辆型式端 车中 车l车辆基本长度/m m15600146002车体基本长度/m m15000140003车体基本宽度/m m4车辆最大高度b/m m37005车内净高/m m21006地板面高度/m m9507座席占用总面积/m 2站席占用总面积/m 2车内有效面积c/m 2座席数(人)定员d/(人/车)超员e/(人/车)车辆整备状态重量/t22.53序 号名 称车辆型式端 车中
12、 车车辆最大载客重量/t13.5车辆最大总重量/t车门数/对2 3两车钩连接面间的距离。从轨面至车顶。车内有效面积=座席占用总面积十站席占用总面积。座席效十6人/m 2时的站席区站席数。座席数+9人/m 2时的站席区站席数。G1/T375-2011表1(续)6 基本要求6.1 车辆限界应符合相关规定,新造或改进车辆应进行车辆限界校核。6.2 车辆设备及附属设施应合理布置,安装牢固可靠,便于检查、维修。6.3 车辆设计应考虑模块化和轻量化,提高可用性并保证运载能力。6.4 同一型号的零部件应具有 良好的互换性。6.5 整备状态下的车辆重量不应超过合同中规定值的3%。6.6 车辆客室地板面距轨面高
13、度应与车站站台面相协调,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应能保持车辆地板面高度不因载客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地板面高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应低于站台高度。6.7 列车应能以规定的速度安全通过最小平曲线半径区段,并能在规定的小半径曲线上进行列车正常摘挂作业。6.8 列车的牵引力-速度特性和制动力-速度特性应符合用户与制造商双方同意的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6.9 定员情况下,在平直轨道上,额定电压供电时,列车起动平均加速度:从0加速到35k m/h,不低于0.9m/s 2;从0加速到80k m/h,不低于0.5m/s 2;从80k m/h 加速到最高运行速度,应符合用户与制造商双方同意的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6.10 定员情
14、况下,在平直轨道上,列车从最高运行速度到停车,如无特殊要求,制动平均减速度应为:常用制动平均减速度不低于1.1m/s 2;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不低于1.3m/s 2。6.l 1 噪声:a)司机室、客室内的噪声连续等效声级应符合GB14892的规定,列车噪声等效声级L凹最大容许限值为75d B(A)。b)列车在露天、水平直线轨道 自由声场内停放,辅助设备正常工作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7.5m,距轨面高度1.5m 处,测得的连续噪声值不应大于65d B(A)。o 列车在露天水平直线区段 自由场内,以60k m/h 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7.5m、距轨面高度1.5m 处,测得的连续等效噪声值不应大
15、于68d B(A)。6.12 车辆的平稳性应按GB/T5599进行测试,平稳性指标应小于2.5。4G1/T37520116.13 每节车辆出现有一个悬浮架悬浮失效时,车辆的承载能力应能维持列车运行到邻近的车站。6.10 列车在额定载荷下,在丧失l/3牵引动力的情况下,应能维持列车运行到邻近的车站。6.15 车辆各种设备的冲击振动试验应符合GB/T21563中的有关规定。6.16 列车纵向冲击率不应大于1m/s 3。6.17 车辆及其内部设施应采用不燃材料或低烟、无卤的阻燃材料,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防火标准的规定。6.18 驾驶模式列车驾驶模式宜分为:人工驾驶模式;自动驾驶模式。人工驾驶和 自动
16、驾驶之间的转换应以不影响行车安全为原则,驾驶模式转换应记录并显示。6.19 人工驾驶模式应 由司机根据信号条件手动操纵列车。6.z O 自动驾驶模式应由列车 自动运行(ATO)子系统控制列车运行,正常情况下不宜人工介人。6.21 车辆涂装前表面处理及防护涂装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6.22 车辆设计与制造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等的相关标准及法规。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TB/T3139的规定。7 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7.1 车辆型式端车:带有司机室的车辆;中车:无司机室的车辆。7.2 列车编组7.2.1 列车宜由2节端车与若干节中车编组成列。7.3 联结装置7.3
17、.1 编组车辆之间应设半永久性牵引杆或密接式半 自动车钩,司机室前端应设密接式 自动车钩或密接式半 自动车钩,应使司机能够识别车钩的联结和锁紧状态。7.3.2 司机室前端的联结装置中应有缓冲装置,其特性应能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缓和冲击。该装置承受的能完全复原的最大冲击速度为5k m/h。如在具体项 目中有条件选用更低的最大冲击速度,可由用户与制造商双方协商确定。8 车体及其内装设备8.1 车体8.1.1 同型号车辆应具有统一的基本结构型式。8.1.2 车体结构的材料宜为铝合金加复合材料。8.1.3 车体在其使用期限内承受超员载荷的作用下,不应产生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并应有足够的刚度,能满足修理
18、和安全运行的要求。8.1.4 整各状态下的车辆,停(落车状态)在平直道上并将制动缓解,其车体和悬浮架相对于基准面的5G1/T3752011高度值,应符合产品技术条件规定。8.1.5 新设计车体的强度和刚度应通过计算和试验验证。8.1.6 车体试验,纵向压缩静载荷当用户和制造商在合同中无特殊规定时,宜采用 350k N。8.1.7 车体试验的垂向载荷应按式(1)计箅:L=1.1(Wc 十WPMAx)(W+Wd)(1)式中:L 车体试验的垂向载荷;Wc 运转整备状态时的车体重量;Wp MAx 最大载客重量(司机、座席定员及最大立席乘员的重量);Wc b 车体结构重量;W 试验器材重量。注:最大立席
19、(超员)人数按9人/m 2计,站立面积为除去座椅及座前缘0.20m 0.25m 外的客室面积,人均体重按60k g 计箅。8.1.8 车辆主结构(车体、悬浮架构架等)设计寿命应为30年。8.1.9 车辆密封性能应符合GB/T1489在的规定。车体以及安装在车体外部的各种设备的外壳和所有的开孔、门窗、孔盖不应使雨雪侵人。封闭式的箱、柜应密闭良好,在机械清洗时不应渗水、漏水。8.1.10 车体结构的内外墙板之间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防寒、隔热、隔音材料。8.1。l i 车辆应设有车体架车支座、车体 吊装座,并应标注允许架车、起 吊的位置,以便拆装起 吊和救援。8.1.
20、12 列车两端的车辆应设置防意外冲撞的撞击能量吸收区,以保护司机与乘客的安全。8.2 司机室8.2.1 司机室应视野宽广,应能使司机在运行中方便清楚地观察到前方信号、区间线路、隧道和车站站台。8.2.2 司机室的前窗玻璃应采用当在任何部位受到击穿或敲击时不会崩散的安全玻璃,前窗应设刮雨器与遮阳装置,寒冷地区应采用符合TB/T1451的电加热玻璃。前窗玻璃的抗穿透性和抗冲击性应符合TB/T1451的有关规定。8.2.3 司机室侧面应设司机室侧门,列车两端设置的紧急疏散门,司机室与客室之间设置的连通门,净宽度不应小于550m m,净高度不应低于1800m m。8.2.4 司机操纵台的外型、结构、各
21、种操纵装置及信息反映方式与司机座位的布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保证司机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驾驶舒适,同时能观察到信息设各和前方线路。8.2.5 司机座椅应为软式或半软式,其高度、前后位置应可以调节。司机座椅的设计应能让司机在必要时迅速离开。8.2.6 司机室灯光照明在地板中央的照度应为31x 51x,司机控制台面应为51x 101x,指示灯、车载信号灯和人工照明均不应引起司机嘹望行车信号时产生错觉,并应设置较强照度的照明装置,以适应室内设备检查维修时的需要。8.2.7 司机驾驶台的仪表和指示灯在隧道内或关闭照明时以及 日光下,都应能在500m m 远处清楚地看见其显示值。8.3 客室8.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J T375 2011 低速 交通 车辆 通用 技术 条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