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1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1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ppt(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章19世纪与历史语言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前言:十九世纪有划时代意义1、社会变革的100年和科学文化大发展的100年。2、随着社会巨大变革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思想空前活跃。3、总的方向总的方向:向科学化、非宗教化、理性化方向发展。4、人类对语言的观察和研究,深受哲学和自然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5、理论上,讨论语言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问题。6、语言历史方面,发现了大量的现象以证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亲属关系系,提出始源语
2、始源语(parent language)的观点,划出语言谱系语言谱系。7、十九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并空前发展。第一节早期历史语言学第一节早期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一分支,主要研究某一种语言或各种语言的发展史,也称为“历时语言学”。19世纪,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比较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在语音、词形、屈折变化、语法结构上的相同特点,来建立语言族系,如拉丁语系、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等。并对这些语系的始源语做出假设,如原始印欧语。历史语言学的大量工作是在19世纪做的,但之前已经有学者开始观察研究。一、但丁论俗语 不同方言来自一
3、种共同语言;不同语言始源于一种共同母语。但丁划分三个欧洲语系:日耳曼语系(北方)、拉丁语系(南方)、希腊语系(欧亚接壤地带)。但丁的分类方法,像现在的二分法:选一个词意,比较各种语言表达这个意思所用的词,不过但丁的分类最终归结到圣经通天塔故事,说世界上第一语言是希伯来语。二、关于语言族系,斯卡利杰Scaliger(1540-1609)批判两条谬论:(一)希腊语与拉丁语是线性关系,说拉丁语从希腊语演变而来;(二)一切语言都来自希伯来语。补充:补充:通天塔: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
4、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那共同的语言就被称为亚当语。历史上曾有学者提出某种语言是原始语言。三、17世纪末两位 瑞典学者对历史语言学的贡献 (一)斯田赫姆列出拉丁语和哥特语“有”的各人称的词尾变化,认定这两种语言联系密切,一定有同一始源语。(二)雅杰认为,远古时代,由于
5、欧亚的移民活动,语言开始传播,产生了“女儿语”(daughter language),结果就出现了波斯语、希腊语、罗曼语、斯拉夫语、凯尔特语、哥特语和日耳曼语,而其“母语”则已消失无踪。四、莱布尼茨的语言学理论 首先,他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感官所得到的,也不是生来就一清二楚的,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的心中。”其次,他极力主张研究词源,编写各种语言的语法,词典,语言地图。尤其鼓励俄国人调查俄国境内的非欧洲语言,搜集其词汇和文字记录。他认为,词形和词汇是探索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的重要依据。五、阿迪龙的米特里德 它把主祷文用五百种语言和方言表达出来。阿迪龙的工作正处于两个时期
6、交界之际,在此之前只是对语言历史的猜测,材料收集不全,研究不甚系统;在此之后开始了语言的分类和谱系的划分,其工作深入而系统。阿迪龙的分类方法遵照了区域远近的原则,因而把希腊语和拉丁语归为一个族系。但他确实指出,有大量证据表明,梵语与欧洲的主要语言有着历史的亲属关系。六、1786年语言学史划时代意义的年份 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746-1794)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宣读了著名论文,一举确定梵语与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的历史亲缘关系。后来有人评论道:“对梵语的了解产生了革命性的结果,学者们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外,出乎意料地碰到了第三种古典语言。”琼斯的发现
7、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研究梵语的两大意义:第一,梵语与欧洲语言的比较是比较语言学的第一阶段;第二,欧洲人接触梵语后立刻发现其伟大成就,对欧洲语言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9世纪初为语言的历史比较打下基础的学者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一扫弥漫18世纪的理论空谈,并且将当时科学研究中先进的历史和比较的方法用于语言研究,而他们的研究成果又都自觉地与印欧语的谱系关系这一时代理念相联系。”19世纪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发展三阶段:初始阶段:拉斯克格里姆第二阶段:洪堡特和施莱歇尔第三阶段:新语法学派 第二节第二节 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格里姆定律和维尔纳定律(初始阶段)(初始阶段)丹麦语言学家
8、R.K.拉斯克(Rask)和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Grimn)、博普(Bopp)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共同创建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十九世纪它就广泛地应用于印欧语的语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基人是德国语言学家格里姆(Grimn)、博普(Bopp)和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ask)。一、R.K.拉斯克(Rask)(一)丹麦学者,历史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二)1814,拉斯克向丹麦科学院递交一篇参赛论文试论古斯堪的
9、纳维亚语或冰岛语的起源,论文虽没有指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最可能的始源语是什么,但拉斯克对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目的有卓越论述,因而获奖。(三)拉斯克首先提出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必须有条理地研究一种语言的总体结构,不可只挑选几个细节或词汇,来与另一种语言相比从而找出类似现象。不应过于注重词汇的统一性,更重要的是语法上的统一性,因为无论一种语言借用多少词汇,其语法结构很少受到外部语言的影响;语言的统一性也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两种语言存在共同的最重要、最具体、最不可缺少的词,就属于同一语支;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存在这种统一性,而且这种统一现象很多,从而可以制定出字母(即语音)变换的规则,那
10、么这两种语言就存在根本的亲属关系;如果曲折变化和语言结构相互一致的话,更是如此。(四)拉斯克的论文在历史上第一次这样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可惜论文是用丹麦文撰写的。如果该论文用德语或法语发表,拉斯克也许被认为现代语言学鼻祖。格里姆继承和发展了拉斯克的理论与发现。二、格里姆(Grimm):德国杰出学者(1785-1863)(一)1819发表德语语法第一卷1、是一部日耳曼语言的比较语法。2、在前言中他强调,他是描写语言,而不是为语言做任何规定。自己从母亲那里怎么学的语言,就应怎样使用语言。3、修订前言中他更明确指出:对语言事实不应有任何偏见。对语法中存在普遍逻辑的说法,他十分反感,因
11、为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观察。对语言的观察是语言科学的灵魂。由于拉斯克的影响,格里姆认识到语音在历史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当时的学者不会区分字母和语音,所以他把语音一章命名为“字母的研究”(Study of Letters)。他对日耳曼语的文字记载进行了细致比较。当然,格里姆摆脱不了时代特征的影响,他对语言历史的推断多少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二)1822年发表德语语法第二版1、格里姆定律:系统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之间辅音的一致性(correspondences)。后来,这种一致性被称作“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其实这些发现全是拉斯克的功劳,格里姆的贡献只是提出了解释这种音变的理
12、论。格里姆定律包括三个重要方面:A对应规律 梵语的浊送气塞音(bh-,dh-,gh-),对应希腊语的清送气塞音(ph-,th-,kh-),对应拉丁语的擦音(f-,f-,h-),对应日耳曼语的浊塞音(英文的b-,d-,g-)。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浊塞音(b-,d-,g-),对应日耳曼语的清塞音(英语的p-,t-,k-)。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清塞音(p-,t-,k-),对应日耳曼语的擦音(英语的f-,th-,h-)。B塞音原始印欧语原有三套塞音:(1)清不送气塞音(相当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全清);(2)浊不送气塞音(相当于全浊);(3)浊送气塞音。在这种构拟系统中,没有清送气塞音(次清),因为这
13、些塞音只出现在梵语里,而大部分是拟声词,借词或者某种特殊因变而来的,原来没有这套塞音。C语音演变梵语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希腊语的浊送气塞音清化了,变成清送气塞音,不送气塞音不变。拉丁语的浊送气塞音变成擦音,不送气塞音不变。但发生最明显的变化是日尔曼语族和亚美尼亚语,这些语言和印欧语的对应规律相当复杂。格里姆定律的优点优点:第一次发现了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不像从前那样杂乱无章,而且他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这对后来的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格里姆定律的缺点缺点:印欧语中的在日尔曼语中变成了,而没有变成。2、格里姆创造“音变”(Lautverschiebun
14、g)这个术语。他不仅研究日耳曼语与印欧语之间的关系,也研究高地德语的语音变化,其第一种变化又叫“第一音变”或“日耳曼语音变”;第二种变化又叫“第二音变”或“高地德语音”。格里姆把动词中浊塞音与清摩擦音的互换称作“语法变化”。格里姆研究两次音变之后发现其中有条根本的原则在起作用,这条原则可以把两种音变过程有机联系起来。格里姆用“旋转”来解释这一过程,从印欧语到日耳曼语,三组辅音都旋转了一个阶段:清塞音变成摩擦音(p,tf,x),摩擦音变成浊塞音(f,xb,d.g),浊塞音变成清塞音(b,d.gp,t)。格里姆的这种“旋转”理论虽不十分准确,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发现了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不像从前认为的
15、那样杂乱无章,而且他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这对后来的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三、三、维尔纳定律产生:维尔纳在读德国学者葆朴的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一书时发现梵语的一个t,在日耳曼语和高地德语里有两种变化,这是重音位置在起作用。因此,维尔纳于1875年用德语写成第一次音变的一个例外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这一组例外。他说每当重音落在词根音节上,印欧语的p,t,k,就变成日耳曼语的f,x,;如果重音落在其他音节上,它们在日耳曼语中就变成b,d,g。他通过举例证明p,t,k在日耳曼语中的变化只不过是清摩
16、擦音与浊摩擦音之间的变化,不像格里姆所说的是摩擦音与塞擦音之间的变化。这一发现被后来学者称为“维尔纳定律”。意义:维尔纳的发现在年青一代比较语言学家所谓新语法学家中间激起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它为新语法学家们所追求的无例外的音变规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三节第三节 洪堡特与施莱歇洪堡特与施莱歇一、简介洪堡特:洪堡特(17671835)德国学者,他的学术活动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古典文化等人文领域和人类学、经济学等当时新兴的人文科学,也涉及到生物、生理、解剖、心理、地质等自然科学。在政治学、美学、史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诸多创获,但在语言学方面他下力最勤,著述最多,最著名的是人类语言结构的多
17、样性。他被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十九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方面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是“欧洲最早开始对世界各地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语言学家之一”,也是“西方第一个从普通语言学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汉语特点的语言学者”,更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二、洪堡特的贡献:(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洪堡特是最早想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的学者之一。与现代语言观不同,洪堡特并不满足于将语言仅仅看成是言语活动中词和规则的总和。在他看来,通常所理解的语言是抽象的、一般的、完整的,而真实的语言只存在于实际发生的、个别的、不完整的言语之中。换言之,语言是言语活动中词与规则的总和,是言语作品的总和,更是言语活动本身。(二)
18、语言的创造性 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人脑有天生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讲话者产生语言和理解语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儿童就不可能在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地(非正式教授)习得语言。语言随环境需要而变化。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人类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三)语言的民族特性继承海德观点:各种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洪堡特发展了海德观点,声称“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洪堡特相信,语言是民族最大的特征,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上。他认为,语言是精神的外部表现,精神是语言的动力和内核
19、。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必然经过人的精神活动的塑造。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四)内部的形式洪堡特还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康德认为,感觉表象来自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但是,康又认为,感觉表象又不反映“自在之物”。也就是说,知识虽来自感觉经验,但必须加上人的认识能力本身所提供的范畴或“感性”,才能最后形成知识。洪堡特用之于观察语言。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整理并加以概念化。语言不同,内在形式也不同,对相同的感觉经验整理的结果也就不同。思维和感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变成有形之物,才能得以交流和传播。思维和语言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东西。(五)语言的系统性和相关性洪堡特指出,每种语言都
20、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且还把这个系统比作“一个出色的织造成的象征网络”。在这个系统中,语音、语法、词汇各个部分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研究者必须具有系统、整体的眼光,不能对一个部分进行孤立的分析。在同一个民族中,影响着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的主观性,可见,每一语言都包含这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就是说,语言是处于人的思维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中间世界,说话人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着说话者的世界观。例如,词是一个一个的名称和标签,同时又表示特定的东西,使这种东西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概念,只要讲出一个词,就等于决定了表达思维过程的整个语言。所以,语言的不同,引起对客观世界的理
21、解和解释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洪堡特语言与思维的观点影响了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沃尔夫大大发展了洪堡特理论,创造了后来被称为“沃尔夫假说”的理论。(六)语言的类型分类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每种语言都有他自己内部一致的独立的结构系统,正是这种结构系统使该语言不同于或相似于其他语言。洪堡特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即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粘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和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主要划分根据是:词的结构。1、孤立语(isolatin
22、g language):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2、粘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简单词组成复合词而词行和意义都不变。3、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用词尾变化表示语法关系。洪堡特认为语言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孤立语阶段,即用简单的词指称事物;粘着语阶段,即在简单词上增加附加成分来表达事物;屈折语阶段,即使用词尾的变化。语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屈折语最先进,然后是梵语、拉丁语,汉语最落后。(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他认为汉语的优点是:没有形式上的语法区别。汉语一直保留孤立语的特点,不同于其他语言。他设想,即便梵语失去屈折变化,与汉语语法结构也绝然不同。
23、分析句子时,这三种类型不能概括全部语言。第一种句子:词与词没有形式上的语法联系,如汉语句子;第二种句子:词形本身表示词与词语法关系,如梵语句子;第三种句子:一词包含句子主要或全部结构,即一个词相当于其他语言的一个句子,如爱斯基摩语和其他美国印第安土著语。第三种句子应该归为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 language),介于屈折语和粘着语之间。任何二种语言类型之间都有相同点,绝非界限分明。三、对洪堡特的评价:洪堡特对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对语言进行系统的结构研究确立了理论基础,对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整个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将继续对当代语言学产生深远的影
24、响。在对语言系统性认知方面,洪堡特关于语言是体系、有机体、整体的观点,影响了施莱歇、索绪尔等人的学说,并通过他们影响了现代语言学。但洪堡特的理论不完善,有些甚至错误,如语言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语言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等。四、奥古斯特施莱歇及其贡献 (一)施莱歇(18211868)德国语言学家,是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1821年生于波恩。早年就读于蒂宾根大学时即信奉黑格尔哲学,后来又受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这些都表现在了他的语言学理论之中。他有很多语言学著作,如教堂斯拉夫语的形态学、德语、语言比较的研究、论语言的形态学、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论语言对于人类自然历史的
25、意义、名词和动词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二施莱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关于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关于对语言的分类(一)贡献一:关于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施莱歇是自然主义语言学派的创立者,他重视语言的规律性和客观性,他把语言看成是一个有机体,认为语言也和有机体一样有生长、成熟和衰老期,认为生物学的术语都可以用于语言研究中,如基因、属、种等。他最早提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语言,以生物学原则研究语言的发展和分类。他把语言的发展比之于一株植物的生长,从而提出了语言的“谱系树”模式。施莱歇认为语言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跟生物进化过程是一样的。它采用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
26、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并采用瑞典博物学家林耐的命名法(即双名法)。他把当时存在的语言按其共有特点分成语系、语族、语支。对每个语系、语族都找一个“母亲”,比如说,拉丁语是罗曼语的“母亲”,然后追溯始源语。他最后画出了印欧语系的谱系树形图。施莱歇的语系分类已经被后人修改,但我们常见的语言谱系树形图大都仿照了他的方法。日耳曼语族日耳曼语族西部西部 东部东部 北部北部 哥特语哥特语西部西部东部东部丹丹麦麦语语瑞瑞典典语语(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古斯堪的纳维亚语)冰冰岛岛语语法法罗罗岛岛语语挪挪威威语语盎格鲁一福利森盎格鲁一福利森 语语德语德语英英语语福福利利森森语语低地德语低地德语古撤克逊语古撤克
27、逊语古低地福兰克古低地福兰克尼亚语尼亚语荷荷兰兰语语佛佛兰兰芒芒语语阿阿夫夫利利康康语语现现代代低低地地德德语语高地德语高地德语现现代代标标准准德德语语依依地地语语日耳曼语族谱系图日耳曼语族谱系图意义:意义:施莱歇的语言谱系图是历史语言学研究上的重大发展,它是展示一个语系所包含的各种语言的巧妙手段,以使这些语言的演变和历史关系一目了然。缺点:缺点:语言并不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突然发展变化成两种或几种语言的,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要经历数百年或上千年。在此期间,讲话人继续接触,不同方言继续接触,不同语言继续相互影响。这种事实在树形图上得不到反映,反而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一种语言一夜之间就分裂成两种或多种语
28、言。斯莱歇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波浪说:波浪说:10%10%10%20%20%20%20%80%80%80%90%90%100%上图中,横向表示地理空间,竖向表示社会空间,波纹表示某种语言变化的影响。波纹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移动。远离发源地的社会阶层和地区,受到的影响就小。这才是一种变化;如果几种变化的波纹都表现出来,其影响就非常复杂了,这就是“波浪说”(wave away)。(一)贡献二: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施莱歇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大贡献是对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在他的最重要的著作印度日耳曼诸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29、中,每章先写出他所构拟的原始印欧语形式,再写实有的梵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等形式,然后加以比较。印欧语系的始源语是通过比较其所属的各种语言的特点,找出他们最基本的、共同的规律才建立起来的。(施莱歇还发明了标明重建语言形式的办法,就是在词的左上角打一个星号。)原始的母语重建过程不仅是全面深入比较各种语言的历史状态的过程,而且是解释其各种不同之点的过程,对研究各种语言变化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比较法为后来的新语法学派开辟了道路。(三)贡献三:语言分类理论施莱歇语言分类理论是黑格尔哲学与洪堡特分类法的结合。他认为,语言是由意义和形式所构成,不存在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根据这两条基本特点,可以
30、划分三类语言。一类是语法形式对意义没有任何影响的语言,叫孤立语,如汉语。第二类是语言单位既包括形式又包括意义的语言,其组成过程十分明显,组成成分固定不变,这叫做黏着语,如土耳其语。第三类语言的意义和形式综合在一起,词根有自己的内部变化,还可以附加前缀,后缀,中缀,词缀引起意义的变化。这叫屈折语,如拉丁语和希腊语。这是在洪堡特语言分类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洪堡特的语言类型分类: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粘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简单词组成复合词而词行和意义都不变;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用词尾
31、变化表示语法关系。施莱歇认为语言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总是处在矛盾之中,也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而且认为语言的这三种类型是“语言进化的三阶段”。语言一开始是孤立语(肯定),这是最简单最幼稚的阶段,只注意意义,不注意形式。再向前发展进入了黏着语阶段,它比孤立语复杂了,更多的注重形式(否定)。最后人类能力发展了,把意义和形式结合起来(否定之否定),达到了屈折语阶段。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原始印欧语是最古老的语言,但并不是孤立语,它的曲折变化比希腊语还多。所以他只能做些牵强的回答。今天,施莱歇的解释的语言发展史已经被证明是有很多错误的
32、。第四节第四节 关于元音交替的研究关于元音交替的研究一施莱歇对原音的变化提出过错误的假设:他认为原始印欧语只有三个元音a、i、u,其中a有长有短。二五元音理论:原始印欧语有五个元音a,i,o,e,u。三德国学者布鲁格曼发现,鼻音和流音(拼写m,n,l,r)也可以作为共鸣音即半元音。这样又增加了几个音节:(m,n,i,r)。四格里姆的元音交替规律:他通过研究希腊语的动词变化情况证明了两种元音变化。一种是音质变化,如从e到 o;一种是音量变化,如元音的省略,缩短或延长。最重要的是,现在时中的e在完成时中有规律的变成o;在重读音节中,则被丢失了。这种变化并不局限于动词。格里姆的元音交替规律存在的争议
33、。如希腊语和拉丁语中有一种的关系。五索绪尔的新假设 索绪尔在论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一文中提出新的假设。他根据普通语言的规律推理,既然e和o可以同结合变成双元音eo,甚至跟半元音,l,r 结合,为什么不认为a和也是一种结合体呢?因此可以设想,每个长元音都是一个短元音和一个“未知”音位相结合而成的。所以他假设了两个喉化了的半元音:和,它们的作用是将前面的前元音变成后元音,分别带上a和的色彩;如果前面的前元音由于没有重读而消失了,这个喉化音就起半元音的作用。他进一步假设,所有的长元音都有一个元音e,算出a的交替规律。六库利洛维奇的喉化音理论 索绪尔的理论和解释是很有见识的,但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重
34、视,直到1927年另一位波兰学者库利洛维奇发现,刚刚发现的赫梯语中有个音位,是原始印欧语喉化半元音的反映,索绪尔的方法才得到重视。库利洛维奇的理论证明了索绪尔的理论完全正确。后来这种理论被称为“喉化音理论”。第五节新语法学派第五节新语法学派一、“格里姆定律”,“维尔纳定律”和元音交替现象等的发现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原始印欧语的重建有了更加牢靠的基础,方法也更加严谨、科学,比原来那种依靠“随随便便”的假设要进步多了。第二,在音变现象中原以为是例外的现象,后来发现并不是什么意外,而是另一些语言环境,并且也是受规律支配的。进一步讲,这种旨在寻求变化原因的研究工作使许多学者认识到,音变决不是偶然的,
35、也不是零散的、任意的、杂乱的,而是有其内在原因和规律的;要找出这种原因和规律,必须采取严密的科学方法,而不能盲目的遵循一些教条。二、新语法学派(一)背景:19世纪后期,德国莱比锡大学出现了“新语法学派”。其材料和思想源于19世纪前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格里姆和中期的施莱歇等人,该学派的研究中心是德国的莱比锡大学,代表人物是莱斯琴,奥斯托夫,布鲁克曼等。学派创办刊物代表作是布鲁克曼和德布尔吕克的印度日耳曼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亦暴露出了致命的弱点,当时奉行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使得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缺乏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研究以梵语为中心对象,
36、忽视了对方言的研究,这一切最终使得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演变陷入困境,正是对于前期研究方式及理论基础的反思为新语法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他们对语言生命的条件提出了质疑,进而对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提出质疑。(二)新语法学派的几条基本规则:1、历史语言学必须是解释性的,一方面要描写语言变化,一方面要找出语言变化的原因。、历史语言学的解释必须以语言事实为依据。施莱歇所做的哲学解释是猜想的,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验证的原因必须到说话人的语言行为中去寻找;说话人在使用语言时改造语言。应调查活的方言。、为了找出变化的原因,应该限制调查研究的范围。不应无限地追溯古代语言的状态。比较两个相邻时期的状态即可。、语言变化第
37、一类原因是发音方法,即生理原因。所以,语音定律像机械运动一样,是盲目的;当一种语言状态发生某种变化时,没有一个词能够逃脱。“语音变化没有例外”。(莱斯琴)、第二类变化原因是心理方面的原因:人都有类推的倾向。说话人常要断定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常把发音或意义上相仿的词和句子归为一类;常以类推原则创造新的词和句子。、对语言变化的解释必须从历史上找到依据。如果要证明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就得证明这个意义是出现的最早的。如果要断定一个词是由另一个词派生而来的,就要证明后者比前者出现得早。(三)新语法学派的主要观点:新语法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原则主要有“语言规律无例外语言规律无例外”原则和类类推推原则。
38、1、新语法学派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该学派认为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部发生变化,没有例外现象出现。换言之,语音变化按规律进行,没有任何例外。新语法学派的学者认为语言不是什么有机物,也没有成长、发展、衰败的过程。语言存在于组成语言社团的说话人之中,语言的变化是说话人的讲话习惯的变化所引起的。他们号召人们不要在重建“始原语”上耗费精力,而应该集中力量调查有文献材料的数据和当时身边的各种方言。同其他语言学家相比,新语法学派更加注
39、重数据、材料,不太看重语言理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放弃理论探讨的同时,也就抛弃了早期语言学家的某些思想精华。客观地讲,语音规律无例外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新语法学派没有注意到,语言演变是社会历史现象。语言不是脱离说话人存在的实体,语音演变要受社会和历史两方面的制约。尽管这样,该原则的提出却促使了人们对先前的一些例外现象寻求规律性的解释,推动学界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2、新语法学派在坚持“语音定律”无例外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类推:通过心理上的联想把本来相似的东西变得更加接近,它
40、是造成语言变化的重要因素。)新语法学派认识到,经常列举的不规则现象根本不是音变造成的,而是语言之外的因素造成的。结果类推原则成了他们的得意理论。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类推原则造成的语言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他们认为,语言发展中的主要动力就是语音变化和类推变化。类推原则的提出对语言史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语言变化中的一些音变规律解释不了的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历史事实,更应该着眼于理论解释。(四)对新语法学派理论的批评:1、新语法学派似乎认为语言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语言的变化受到机械运动的约束,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这就否认了人的智力对语言的控制能力。后
41、来受新语法学派影响的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受到生成语法学者的抨击。2、新语法学派主张研究活的方言。方言学家对其进行了批评,他们通过大量方言调查材料说明,不可把音变规律说的过于绝对。三、新语言学派代表人物:意大利语言学家沃斯勒。主要观点:沃斯勒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历史提出了新的看法。沃斯勒强调说话人的语言创造能力。他说,一切语言变化都开始于个人语言行为中的创新。他认为,在语言变化的整个过程中,说话人起着主动作用,绝不是什么“机械运动力量”支配着一切。语言首先是个人感情的表达;语言变化主要是个人的事,同时也反映民族感情。主要是为了把感情表达得更美,人们才设法创造语言。他们批评新语法学派过于强调语言的机械方面。尽管新语言学派夸大了爱美直感的作用,但他们对新语法学派的批评是有价值的,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人在语言发展中的创造性。小结:总之,新语法学派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总结了19世纪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成果,同时预示了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他们关于语言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的论述,关于材料第一、理论第二的主张,以及重视考察当代语言和方言的做法,都在结构主义中反映出来。新语法学派的理论是语言学教程中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布鲁格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欧语言比较法和保罗写的语言历史的原则都是宝贵的语言学文献,被广为阅读,广为引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