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憨德amp王博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作人憨德amp王博彦.ppt(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制作人憨德amp王博彦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 我不知道標題該叫啥令全世界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源於非洲的剛果,其名字是起源於剛果境內的一條河流,屬於絲狀病毒(Filo virus),由一患RNA成辮狀編結的七個蛋白質組成,在生物安全管制標準(BSL)上和天花病毒同為最危險的第四級,1976年首度爆發伊波拉疫情的時候就奪走了270條性命,不過當時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何種病原體,此後這種神秘的病毒先後出現在蘇丹、象牙海岸、加蓬,第二次爆發是在1995年
2、,那次爆發中約有24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發現至今已有24年,這種病毒多出現在非洲偏僻地區,蘇聯在快解體前差點擁有武器化的伊波拉病毒,不過俄國人也在末期開發出伊波拉的姐妹病毒-馬爾堡病毒武器,日本奧姆真理教曾深入薩伊尋找伊波拉病毒,打算用來進行恐怖活動,幸好他們是空手而回,否則將會是一場人類浩劫,以伊波拉的性質而言,它較適合用在恐怖手段,不適合用在軍事行動中,除非是毀滅性的攻擊。病毒介紹伊波拉病毒有下列四種亞種:薩伊伊波拉(Ebola Zaire):可使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致死率約88.8蘇丹伊波拉(Ebola Sudan):可使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致死率約53.2象牙海岸伊波拉(Ebola T
3、ai):可使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致死率?瑞斯頓伊波拉(Ebola Reston):只會使靈長類動物發病病毒分類 組:Group V(-)ssRNA)目:單股負鏈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科:纖維病毒科 Filoviridae屬:伊波拉病毒屬 Ebolavirus 病毒外觀利用電子顯微鏡對伊波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7。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產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離心機的高速運轉可能使病毒粒子變形。典型的伊波拉病毒粒子平均長度則接近1000奈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
4、體RNA與核殼蛋病毒直徑約80nm,790nm長(馬堡病毒),970nm(伊波拉病毒),是為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的成員。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um,經常造成死亡的絲狀病毒(filoviru),它是病毒出血熱的病因之一,絲狀病毒呈線形且經常於一端帶有小鉤或小環。雷斯頓伊波拉病毒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賓進口至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身上被發現。此一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1990年2月,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頓、菲律賓以及德州爆發。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
5、義大利托斯卡納和德州被發現。所有感染的猴隻出現與猿猴出血熱類似的症狀。在這兩起爆發中,沒有任何人類受到感染。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這個品種首先在象牙海岸的Tai森林中被發現。在1994年11月1日,二隻黑猩猩屍體在森林裡被發現。檢驗人員發現在心臟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心臟已液化,內臟外觀並沒有明顯痕跡,肺中充滿血液。從黑猩猩身上採取到的組織顯示,此病毒與蘇丹伊波拉及1976年爆發的薩伊伊波拉十分相似。1994年後,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發現,科學家用許多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感染的來源被認為是一隻被黑猩猩捕食且帶有病毒的疣猴。執行屍體檢驗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症狀
6、並在一星期後被送到瑞士治療。薩伊伊波拉病毒1976年8月26日首次於薩伊北邊城鎮爆發,首位個案紀錄為44歲教師Mabalo Lokela,當時他的高燒被診斷為疑似瘧疾感染,並且接受奎寧注射治療,這位病人每日回醫院就診觀察,一週後卻惡化為無法控制的嘔吐,帶血腹瀉、頭痛、暈眩伴隨呼吸困難,並開始自口、鼻、直腸等多處開始出血,終於在9月18日過世,病程僅約2週。不久之後,更多病患帶著相似的症狀就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疲倦、噁心、暈眩等。這些常發展成帶血腹瀉、嚴重嘔吐和多處自發性出血,初期傳染可能肇因於重複使用用過卻未消毒之針筒,後續傳染主要則是照顧病患時,在沒有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受到
7、病毒侵襲或傳統埋葬前置作業的清洗過程。1976年至2003年,紀錄之薩伊伊波拉病毒爆發病例和死亡數1976年至2003年,紀錄之薩伊伊波拉病毒爆發病例和死亡數1976年2003年薩伊伊波拉病毒爆發死亡數 蘇丹伊波拉病毒蘇丹伊波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蘇丹棉花廠工人身上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這名工人應該是在工廠中或附近接觸到到帶原生物宿主,但在檢測過工廠附近的動物及昆蟲後仍一無所獲,帶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第二個病例是一位住在蘇丹的夜店負責人,當地醫院用盡所有的方法治療他都沒有效果,最後還是宣告不治。醫護人員在治療時並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導致病毒傳遍醫院發生大爆發。最近的爆發發生於2004年5月。
8、2004年5月,蘇丹Yambio縣回報20個病例,並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幾天後確認這些病例為蘇丹伊波拉,鄰近國家如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皆增加邊界的守衛,以控制疫情。1976年至2003年,紀錄之蘇丹伊波拉病毒爆發病例和死亡數 症狀症狀因人而異,會突然出現。最初的症狀包括:發高燒(最少攝氏38.8度或華氏101度)、嚴重頭痛、肌肉、關節或腹部疼痛、嚴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嚨痛、作嘔和頭暈。懷疑疫症爆發前,早期症狀會被錯誤診斷為瘧疾、傷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細菌感染,這些病都較常見。埃博拉病毒進而引致腹瀉、深色或帶血的糞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脹大而眼睛變紅、因皮下出血而皮膚出現紅斑、斑丘疹、紫斑
9、和內出血。身體任何孔都會出血,包括鼻、口、肛門、生殖器官或針孔。其他症狀包括低血壓(低於90毫米汞)、低血容量、心悸、體內器官嚴重受損(尤其是腎、脾和肝)並引致 弥散性全身壞死,及 蛋白尿。由病發開始到死亡(通常因為低血容量性休克 和/或脏器衰竭)通常為7至14日。染病後第二個星期,病人一是退燒,一是出現多個器官衰竭。1976的一張照片,當中有兩名護士站在金沙薩第三個病例(Mayinga護士)前。Mayinga護士於扎伊爾金沙薩市的Ngaliema醫院接受治療 傳播方式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雖然猴子間的空氣
10、傳染在實驗室中已被證實,但並不能證明人與人之間能夠透過空氣傳播病毒。美茵嘉護士是空氣傳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員並不確定她是如何接觸到病毒。直至現在,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為醫院的環境,糟糕的公共衛生、隨處棄置的針頭、缺乏負壓病房都對醫護人員造成極大威脅。因為較好的設備及衛生,在現代化的醫院中,伊波拉病毒幾乎不可能爆發大規模流行。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随着疾病的進展,病人的因腹洩、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險性。由于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醫院和训練有素的醫務人员的贫困地區
11、。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這些特徵。在這样的環境下,控制疾病的必有措施是:禁止共用针頭,在没有嚴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頭;隔離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嚴格的過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護目镜和防護服。所有醫護人員和訪問工作者都應相當巖格執行這些措施。疫苗政府的科學家表示,世上首例被設計用來避免感染致命伊波拉病毒的疫苗已經通過初步的人體安全測試,並且顯示出它真的能夠保護人們免於染上此病的承諾。NIH(美國衛所)的研究領導人 Gary Nabel 博士謹慎的表示:目前只有 21 人在早期階段的測試當中接受了實驗性質的疫苗。更多的研究需要用來證明該疫苗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不過這對於擔憂這種
12、可怕的病毒不只會被用來當作恐怖份子的武器,甚至更有可能在非洲看起來像是快要自然爆發的美國科學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鼓舞。伊波拉出血熱可以在數日內殺人,是因為會在體內產生大量出血。目前沒有任何治療方法。伊波拉病毒是高接觸傳染性的,在得到它的人們中,有 50%-90%會死亡。首例在 1976 年確認,科學家不清楚在爆發之前(目前只在非洲發生過,很顯然的那時人們是因為接觸到已感染的猿類或當地土著)該病毒在哪裡培養的。疫苗不只對於平息情況糟糕的爆發很有用,還可以在事先保護醫生、護士或是獸醫。Nabe 與在 NIH 病毒研究中心的同事從幾股包含了三種伊波拉蛋白編碼的 DNS 中開發出疫苗來。他們利用已減毒的
13、流感相關病毒來促進此疫苗,並且發現這種組合可以讓保護暴露在伊波拉病毒當中的猴子。首例人體試驗只留心於病毒的部份 DNA,完整的結合測試要在稍後才進行。華盛頓所舉行的微生物學會易,Nabel 以及同事報告,在 21 位施打 DNA 疫苗的受試者當中,有 6 位是施予安慰劑注射的人,與之比較之後並沒看見令人擔憂的副作用產生。此外,接受疫苗注射者,體內會產生與伊波拉相關的特定抗體,讓 us some confidence that the vaccine is having an effect on the immune system,Nabel 說。(確認疫苗對免疫系統有影響)如果完整的疫苗通過額外的安全測試,問題將會是如何證明這疫苗能夠保護人們?NIH 將計畫測試人們是否對於疫苗有如同猴子那樣的免疫系統反應,可以保護牠們。參考資料奇摩知識+維基百科世界衛生組織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en/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http:/www.cdc.gov/ncidod/dvrd/spb/mnpages/dispages/ebola/qa.htm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http:/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