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体育专业的医学解剖基础知识.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运动体育专业的医学解剖基础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体育专业的医学解剖基础知识.ppt(1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运动体育专业的医学解剖基础知识第三章内脏第一节总论内脏的概念:内脏是指大多数位于胸腔、腹腔、盆腔内,并借一套完整的管道与外界直接或间接相通的器官。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包括呼吸系统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泌尿系统排泄体内的代谢产物生殖系统繁衍后代功能:进行物质代谢和繁衍后代。一、内脏的一般结构内脏的一般结构 中空性器官内脏包括很多器官,它们的形态多种多样,按其基本结构可分为实质性器官两大类。(一)中空性器官中空性器官呈管状或囊状,内有空腔。一般壁分3-4层。以消化管为例,由外向内的四层结构为(p176图3-1)粘膜上皮粘膜粘膜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织膜外膜第一节总论(二)实质性器官实质性器官没
2、有特定的空腔,很多都属于腺体,具有分泌功能。如唾液腺、肝脏、胰、睾凡和卵巢等。这些实质性器官都以导管开口于中空性器官。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由上横线上横线、下横线、垂线下横线、垂线将腹部分成三部分九区。其中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腹上、中、下三部,再由两条垂线与上述两条水平线相交,把腹部分成九区。即腹上部分成中间的腹上区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左、右季肋区;腹中部分成中间的脐区脐区和左、右腰区(侧腹);左、右腰区(侧腹);腹下部分成中间的腹下区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左、右腹股沟区。(P177P177图图3-23-2)上横线:两侧肋弓最低点之间的连线。下横线:两侧髂结节(或髂前上棘)之
3、间的连线。左右垂线:通过两侧腹股沟韧带的中点所做得垂线。各分区的器官见教材P177页表。第二节消化系统大消化腺小消化腺组成组成v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上消化道 下消化道 大唾液腺大唾液腺肝胰大肠(一)口腔口腔口腔前庭固有口腔唇和颊腭硬腭软腭咽峡牙舌大唾液腺1、牙牙的形态、构造牙冠牙颈形态牙根牙釉质牙骨质构造牙本质牙列、牙式牙列乳牙列54恒牙列84牙式上下左右舌的形态分部舌体舌根舌尖舌乳头丝状乳头叶状乳头菌状乳头后二者含味蕾,轮廓乳头能感受味觉。舌下结构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大唾液腺大唾液腺:共三对,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它们的分泌液有湿润口腔粘膜、调和食物及分解淀
4、粉等作用。1)腮腺:(1)形态位置: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略呈三角形,位于耳郭前下方。(2)导管开口: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2)下颌下腺(1)形态位置:呈卵圆形,位于下颌骨体的内侧。(2)导管开口:其腺管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1)形态位置:呈杏核状,位于口腔底舌下襞的深面。(2)导管开口:腺管常与下颌下腺管汇合,开口于舌下阜。(二)咽咽的结构图片咽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上端附着于颅底,下端平环状软骨弓(第6颈柱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全长约12厘米。后壁平整,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据此,以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咽腔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咽腔
5、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各咽缩肌由上而下依次收缩,将食团推向食管。咽提肌收缩时可使咽、喉上提,协助吞咽。(三)食管食管的结构:食管esophagus是一个前后压扁的肌性管,位于脊柱前方,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端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厘米,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全程有三处较狭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和咽的连接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为穿经膈肌处。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位。食管具有消化管典型四层结构,由粘膜、粘膜下膜、肌膜和外膜组成。食管空虚时,前后壁贴近,粘膜表面形成7-10条纵行皱
6、襞,当食团通过时,肌膜松弛,皱襞平展。肌膜上1/3为横纹肌,下1/3为平滑肌,中1/3横纹肌和平滑肌相混杂,食管起端处环行肌纤维较厚,可起到括约肌作用。外膜为疏松结缔组织。整个食管管壁较薄,仅厘米厚,容易穿孔。(三)胃1、胃的位置和形态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袋装器官,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位的入口叫贲门与食管相连;出口称幽门,与小肠相连。胃可以分为四部分:贲门部 幽门部 胃底 胃体介绍胃大弯和胃小弯。2、胃壁的结构胃壁具有中空性器官典型的四层结构:胃壁由粘膜、粘膜下组织、肌膜和浆膜等4层构成。1、胃粘膜在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减少,有延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胃黏膜
7、上有许多小的突起叫做胃区.每一胃区用放大镜观察时可见许多小凹,是胃腺的开口。胃粘膜层有许多胃腺,按部位分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前两种重要分泌粘液。胃底腺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构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以激活胃蛋白酶原;颈粘液细胞分泌粘液,有中和、防蚀和保护胃壁的作用。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3、肌膜较厚,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交织组成。纵行肌仅分布于大、小弯处。中环形肌层发达,布于全胃,在幽门处明显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可控制胃内容物不致过快地排入十二指肠和防止 内容物的逆流。4、外膜即浆膜。(五)小肠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
8、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米,张开有半个篮球大,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肠呈“c”字形,从右侧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空肠和回肠 空肠上接十二指肠,除去十二指肠,空肠占其余小肠的25,如图结构。回肠上接空肠,占空回肠的35,如图结构。2、小肠壁的结构小肠壁:粘膜层粘膜下层肌
9、组织膜外膜1、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突入肠腔形成许多环形或半环形的环状皱襞,扩大了小肠壁与食糜的接触面积,在环状皱襞上有许多1毫米长的小肠绒毛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绒毛内中央乳糜管和毛细血管,能吸收三大营养物质。2、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3、肌层:平滑肌。内为环形肌外为纵行肌。4、外膜:除十二指肠外,均为浆膜。(六)大肠大肠的分段 盲肠大肠 升结肠 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直肠 乙状结肠 结肠结肠的分段:如图结肠左曲(肝曲)结肠右曲(脾曲)二、消化腺消化腺由的组成:消化腺由大、小消化腺组成。大消化腺包括口腔中的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分布消化管各段的管壁内,如唇腺、舌腺、食管腺和胃腺等。
10、(一)肝肝的位置与外形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只有小部分在左季肋部,肝的上界与膈同高。肝的下界于右侧在成人略与肋弓相一致,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肝脏;但在腹上区,肝的下界可到剑突下约3cm,故可触及。7岁以下的小儿,肝的下界可超过肋弓下缘,在肋缘下12cm处能够摸到质软而边缘锐利的肝脏,此时如无任何症状,则属于生理现象。肝的位置可随膈的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站立及吸气时稍有下降,仰位吸气时稍上升。在平静呼吸时,站立及吸气时稍有下降,仰位吸气时稍上升。在平静呼吸时,其升降之差约为23cm。女子及小儿略低。肝的外形可分为前后缘和上下面。前缘锐利,体检触诊肝脏时,就是检查此缘是否触及。后缘对
11、向脊柱,近中点处有下腔静脉通过。肝静脉于此处注入腔静脉。肝的上面膨隆,紧靠在膈的下方。于肝上面有一矢状位的镰状韧道把肝分为左右两叶。肝的下面凹陷,在中央部有一些管道出入肝,称为肝门。这些管道是肝动脉、门静脉、左右肝管等。肝脏的位置与体表投影肝的上、下面观肝脏的外形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左季肋区和腹上区,正常成年人下缘不低于右肋弓下缘。成人肝重1500克左右,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肝分上下两面,上面隆凸,紧贴膈肌;下面朝后下方,有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沟称肝门,是门静脉、肝动脉、肝管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冠状韧带、镰状韧带、肝圆韧带。肝的右叶、左叶和方叶。2、肝脏的构造肝脏的表面有一薄
12、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深入肝内形成网状支架,将肝实质分隔为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肝小叶。人类肝脏约有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约毫米大小,小叶的中轴贯穿一条静脉,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素。肝细胞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成毛细胆管。因此可以说: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周隙(狄氏间隙)所组成。肝细胞为多角形,直径约为微米。肝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其内有一个或多个核仁。电子显微镜下细胞浆内可显示各种细胞器和包含物,如线粒体、高尔基氏体、溶酶体、内质网、糖原、脂滴
13、和色素等。细胞核内有染色质,由螺旋结构的去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肝小叶图解见教材P190图3-23肝脏的血液循环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两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动脉的门静脉。属双重血管供应,出肝血管是肝静脉系。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肝血供的1/4来自肝动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动脉,将直接来自心脏的动脉血输入肝脏,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是肝的功能血管肝血供的3/4来自于门静脉,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把来自消化道含有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肝血管受交感神经支配
14、以调节血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还与腔静脉间存在侧枝吻合,正常情况下,这些吻合枝是不开放的。由于上述血管间的联系,当肝脏某些病理因素(如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循环障碍时,血流受阻,可引起脾脏淤血肿大。当侧枝循环开放,如致食管静脉淤血曲张,甚至破裂出血;如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吻合,可致此处静脉丛破裂导致便血;如通过脐周静脉丛形成门静脉和上、下腔静脉吻合,门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脐周静脉怒张。肝脏的血液循环图表肝动脉入肝小叶间动脉肝血窦中央门静脉入肝小叶间静脉-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外胆道系统肝外胆道系统胆囊底胆囊底胆囊体胆囊体胆囊颈胆囊颈肝右管肝右管肝左管肝
15、左管肝总管肝总管胆总管胆总管胰管胰管肝胰壶腹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壁十二指肠壁胆囊管胆囊管肝外胆道系统胆汁的流向十二指肠胆总管胆囊管胆囊胆囊管肝细胞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胆小管左右肝管肝总管5、肝脏的功能(1)分泌胆汁:消化脂肪和脂溶性物质;(2)参与物质代谢:身体内营养物质的相互转换;(3)解毒作用:将有毒物转变为无毒物;(4)防御作用:肝血窦内有巨噬细胞;(5)胚胎期间肝是主要的造血器官;(6)内分泌功能:肝细胞的某些产物可以直接释放入血液对机体代谢起重要作用。(二)胰胰可分头、颈、体和尾四部分。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形成的“C”形凹槽内。胰尾直达脾门胰管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
16、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简介胰的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第三节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是气体交换的管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组 成 鼻 上呼吸道 咽 喉 气管 下呼吸道 支气管 肺 一、呼吸道(一)鼻 鼻根 外鼻 鼻尖 鼻背 鼻翼 鼻前庭鼻 鼻腔 固有鼻腔 上颌窦 筛窦 鼻旁窦 额窦 蝶窦 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含气空腔,按其所在颅骨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及蝶窦,共四对。各鼻窦的发育进度不一致,初生儿只有上颌窦和筛窦,到三岁时额窦和蝶窦才开始出现,各鼻窦形状,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发育状况而有所不同。(三)喉喉不仅是呼吸道,还是发音器官。1、喉的位置:上通咽腔,下接气管。喉的后方是
17、咽的喉咽部;前方有舌骨下肌群覆盖;两侧有颈部的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喉相当于第46颈椎的高度,女性喉较男性者高。小儿喉较成人为高。喉由软骨作为支架,软骨间借关节、韧带连结;并有肌肉附着,使关节运动,喉内面衬以粘膜,形成喉。(四)气管和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是连接喉与肺之间的管道。气管和支气管bronchi均以软骨、肌肉、结缔组织和粘膜构成。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管腔衬以粘膜,表面覆盖纤毛上皮,粘膜分泌的粘液可粘附吸入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纤毛不断向咽部摆动将粘液与灰尘排出,以净化吸入的气体。左支气管细长,
18、斜行入左肺;右支气管粗短,向下较直地入右肺;故异物比较容易落入右支气管。二、肺(一)肺的位置与外形左二右三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居纵隔两侧。肺呈圆锥心形。上端突向胸廓上口称为肺尖;下面与隔肌相贴;外侧面隆凸,邻接肋骨和肋间肌,称肋面。内侧面与纵隔相对,称为纵隔面,其中部有一区域,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和神经的进出处,称肺门。进出肺门的各结构称肺根。在三面的交界处有前、后、下三缘。左肺前缘下半有一弧形凹陷称心切迹。左肺分成上、下两叶,右肺分成上、中、下三叶。肺的形态(2)内侧面(二)肺的构造1.左支气管分支:上叶和下叶支气管,分别进入左肺的上、下二叶。(1)左上叶支气管起于左支气管的前外侧
19、壁,入左肺后又分成上支和下支。上支甚短,立即分为尖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尖后段支气管行向后上方,又分为尖段支气管和后段支气管,分别至左肺尖和肺上叶的后上部。后段为结核性空洞的多发部位。前段支气管向前上方,至左肺上叶的前下部。下支走向前下方,分出上舌段支气管和下舌段支气管,分别至肺舌叶的上部和下部。(2)左下叶支气管为左支气管的延续,进入左肺下叶后,先向后外侧分出上段支气管,向后下外侧再分出前内侧基底段、外侧基底段和后基底段支气管。前内侧基底段支气管再分成两支肺段支气管,其中内侧基底段支气管较固定,离肺门较近,易于暴露。2.右支气管分支: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分别进入右肺的上、中、下三叶。(
20、1)右上叶支气管位于肺动脉右支的上方,又称动脉上支气管。它起自右支气管的后外侧壁,向外上方分出尖段支气管、后段支气管和前段支气管三支。尖段支气管弯曲向上至右肺尖。(2)右中叶支气管发自右支气管的前壁,在其起点周围有三组淋巴结,淋巴结发生肥大时,可压迫中叶支气管,使其逐渐闭塞。(3)右下叶支气管是右支气管的延续,行向后外方,先发出上段支气管后,其续行段再分出内侧基底段、前基底段、外侧基底段和后基底段支气管。其中后三条支气管在临床上很重要,为异物容易坠入的部位。肺泡气血屏障概念: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时至少要经过肺泡上皮、上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这四层结构。这四层结构称
21、之为气血屏障。(三)肺的血液循环肺的血液循环途径:肺有两套血管。一套是肺循环血管系统,它由肺动脉、毛细血管网和肺静脉组成。肺动脉内为右心室射出的血液,内含CO2较多,含O2较少为静脉性血,经肺动脉进入肺门以后,其分枝与支气管树伴行,然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其中静脉血与肺泡内空气进行交换,摄入O2,排出CO2,成为含O2较多而CO2较少的动脉性血,完成肺换气。毛细血管网静脉端再逐渐汇合成小静脉,最后汇合成肺静脉。血液流经它们进入左心房。肺动脉平均血压只有1.7kPa左右,约为主动脉平均血压的1/8。肺血管阻力也只有体循环的1/8。肺毛细血管平均压为0.92kPa。肺静脉的终点,即左心房平均压
22、为0.25kPa。因此,肺循环是一种低压力、低阻力、大流量的血管系统。由于肺循环的毛细血管压力远远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故将组织中的液体吸收入毛细血管的力量较大。现在一般认为肺泡组织液的压力为负压,使肺泡膜和毛细血管壁互相紧密相贴,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同时还有利于肺泡内液体的吸收,使肺泡内没有液体积聚。肺的另一套血液循环是体循环中的支气管循环分支,它供给气管、支气管以及肺的营养。第四节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如图:v功能:排出机体溶于水的代谢产物。肾:产生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输送尿液入膀胱的管道;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的管道。一、肾(一)
23、肾的位置与外形 肾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形似蚕豆,新鲜肾呈红褐色,其表面有薄而光滑的肾纤维膜,每侧重120-150克。肾位于脊柱两侧,第十一胸椎至第三腰椎之间,右肾略低(半个椎体)。其前后稍扁,外缘隆凸,内缘中部凹陷称肾门。肾门是输尿管、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的地方。肾的位置可因呼吸和体位的影响而上下稍有移动。(二)肾的构造肾的大体结构 肾 窦 肾小盏 肾大盏 肾盂 肾的血管 肾实质 肾皮质 肾髓质 肾小体 肾 柱 肾锥体 肾盂头2、肾实质的结构肾实质的结构:由许多泌尿小管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囊泌 曲部近曲小管 近曲小管 直部尿 肾小管 细段髓袢 远曲小管 直
24、部小 曲部远曲小管管 集合小管 集合管 乳头管肾小体构造肾小体构造图入球下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囊腔壁层脏层出球小动脉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和集合管滤过屏障滤过屏障: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合称为滤过屏障,又称之为滤过膜。滤过膜对血浆有选择性通透的作用。若滤过膜受到破坏,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甚至红细胞可经过滤过膜漏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三)肾的血液循环(三)肾的血液循环:皮质左、右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髓质直小血管U形直小血管袢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球后毛细血管网小叶间静脉弓状静
25、脉叶间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肾单位及肾血管模式图见教材图345肾的血液循环的特点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肾的血流量很大,肾的血液循环具备一些特点,与原尿的形成、泌尿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以及尿的浓缩密切相关。其特点为:其特点为:1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肾内血流量大,每分钟达1200m1,约为心输出量的14;2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流很快达到肾小球,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3皮质中、外层片单位的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粗得多,使毛细血管球内压力大,血流量多。而近髓肾单位的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管径无明显差异,因而这部分血管球内压力小,血流缓慢,这便于保持髓质的组织间液的较高渗透浓度,对尿的浓缩很有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体育 专业 医学 解剖 基础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