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最全题库试题及复习资料36章之第10章德育.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师招聘最全题库试题及复习资料36章之第10章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最全题库试题及复习资料36章之第10章德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育试题1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A导向与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C)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3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教育,是指(C)上的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A伦理学B哲学C教育学D社会学4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D)。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的
2、活动,叫(B)。A智育B德育C教学D美育6德育具有(D)。A社会性、历史性B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C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D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7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是(B)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8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是(C)德育目标的要求。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9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是(D)。A德育的政治功能B德育的生存功能C德育的发展功能D德育的享用功能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及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
3、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1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C)。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12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B)。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13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B)是动力。A知B情C意D行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与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16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
4、于基础地位的是(A)。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7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发展(C)。A要遵守顺序性B只能从晓之以理开始C可以具有多开端D不能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18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的(B)。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19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属于德育内容中的(C)。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2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B)规律。A智育过程B德育过程C心理咨询D教育学生21 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与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
5、识辨能力,属于(A)。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2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与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B)。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2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及(A)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A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25德育的功能不包括(C)。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
6、的发展方向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D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发展26活动与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B)。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27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C)。A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28“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条德育原则体现了(C)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29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7、是(C)。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30“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D)。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尊重学生及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1我们经常所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D)。A一致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导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B)。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33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与方向性,以
8、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C)。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3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体现了德育原则的(C)。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及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5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D)。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36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C)。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及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疏导原
9、则D教育的一致性及连贯性原则3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D)。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3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B)。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39委托任务与组织活动是属于(C)。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40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的品德情况,且应用较广的品德评价法是(B)。A加减评分法B操行评语法C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D模糊综合测评法41儿童自我意识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C)”。,A自我调控B自我监督C自律D自我疏导42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
10、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B)。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43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D)。A情感陶冶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说服教育法44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及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C)。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B适当体罚也可以C要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D要以纪律为主,说服为辅4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D)。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46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A各学科教学B政治课C班主任工作D共青团活动47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D)。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48不属于
11、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D)。A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教学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C班主任工作D体育竞赛49随着年龄与才智的增长,学生的(C),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及提高上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A自我评价能力B自我调控能力C自我教育能力D自我学习能力50小学社会活动类课外话动包括(D)。A参观活动B有偿的社会服务C家务劳动D野营与行军51下列关于小学生操行评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及评价B操行评定可分为学生自评、分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与信息反馈等步骤C操行评定由班主任负责,其中写
12、评语的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完成D操行评定目的在于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教育儿童奋发向上52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检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C)人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二、 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 狭义的德育是指_。2小学德育具有_与奠基性的特点。3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与_等形式。4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_。5德育内容有四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_6心理健康
13、教育的内容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与_。7德育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_的总称。8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_、智力、体质等全面发展。9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所选择的_、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与道德规范的总与。10_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1 学校德育2基础性3社会德育4德育目标5心理健康教育6择业指导7道德教育8品德9德育目标10德育目标)1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及_已有品德水平12德育过程是由德育目标、_、德育途径与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3德育过程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及_个体化的统一。i4道
14、德认识、道德情感、_、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15思想品德四要素中,_是关键。16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意、_互动发展的过程。17德育过程的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与_四个要素构成。18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_。19_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20我们把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与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称为_。(11 受教育者12德育内容13社会思想道德14道德意志15道德行为16行17德育方法18主导作用19受教育者20德育原则)2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_的总与。22我国中
15、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导向性原则、_、尊重学生及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及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23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_原则。24在德育的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做_。25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是传统德育方法中的_法的内容之一。26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课及其他学科教学。27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与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法。28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_的示范与学生中的好榜样。29:陶冶法主要包括人格感化、_与艺术熏陶等。30“润物细无声”体现的德育方法是_。(21 活动方式22疏导原则23因材施教24道德两难2
16、5陶冶26思想品德(政治)27榜样28教育者29环境陶冶30陶冶法)31_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32陶冶法是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其产生作用的方式的突出特点是_。33我国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法、_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及批评处分等等。34表扬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_与表扬。35采取说服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恰当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这说明运用说服法时要注意_。36德育模式的三种形式:认知模式、_与社会模仿模式。37一般说来,认知模式重_,体谅模式重情感,社会模仿模式重行为。38认知模
17、式是由瑞士学者_提出的。39道德讨论中的两个阶段是引入性提问与_。40道德教育奉行_原则。41体谅模式把_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42政治课及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_等是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43我国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_”。(31自我评价能力32潜移默化33榜样34赞许35捕捉时机(利用时机)36体谅模式37认知38皮亚杰39深入性提问40发展性41道德情感42社会实践活动43导之以行)三、简答题。1我国学校德育任务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与形成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道德观。有目的有计划地
18、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与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与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与实践活动中,激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与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与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
19、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人品德。 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才能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2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与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与民主政治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与保证。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必须运用正
20、确的思想与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与保证。人的德智体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与动力。3(1)德育内容的含义。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与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总与。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2)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德育所面
21、对的时代特征与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4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它包括四个方面:(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与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与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与内在化的客体。(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与。5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导向性
22、原则。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及识别能力,易受外部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及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及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及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及连贯性原则。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题库 试题 复习资料 36 10 德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