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董仲舒颜之推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董仲舒颜之推的教化思想读书笔记(一)对于教学的方法,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1)强勉学问 董仲舒认为教学贵在强勉努力,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博”与“明”的境地。他说:“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盖明”。不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须要发挥“强勉”精神,才能胜利。(2)节博合宜 董仲舒认为教学要留意处理好“节”与“博”的关系,学习不能“太博”,也不能“太节”,“太节则知暗,太博则业厌”。太节会使学问暗昧,太博又会使人厌倦,应当节博合宜,节博结合,按部就班。(3)专一虚静 他认为学习必需专一,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他说:“目不能
2、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是以立身。”只有心志专一,才能保持高度的学习效率。他又说:“形静而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学习时要头脑冷静,解除杂念,虚心以求。(四)教学的作用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化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给予人的一种素养。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需通过教化,才能接着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化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舒认为,教化的
3、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担当。可见,他把教化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肯定权威。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化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一般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政治主见供应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五)对老师的要求董仲舒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留意言传身教,即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要驾驭时机刚好施教,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驾驭教学重量和进度,即要做到“齐(剂)(调和、调整)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要按部就班(“造而勿趋”)。要勤于考核、督促,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挫伤了其学习的主动性(“稽而勿苦”)。要视察了解
4、学生,因材施教(“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达到教化的目的。董仲舒将这样的教化称为“圣化”。他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留意言传身教,遵循教化规律,使教学出神入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化效果。颜之推的教化思想:(一)教化作用与教化目的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化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其次,下愚之人“虽教无益”,尽管教他,都是无效果的,因为“下愚”是无法变更的。颜之推强调中庸之人必需受教化,因为不受教化就会无
5、学问,陷于“不知”的愚味状态。教化的作用就在于教化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学问。关于教化的目的,颜之推指出:“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扬的那一套政治志向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修身以求进”思想渊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擅长“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国平天下)。从这一教化目的动身,颜之推批判当时士大夫教化的腐朽没落,严峻脱离实际,培育出来的人庸碌无能,学问浅薄,缺乏任事的实际实力。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化必需改革,培育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
6、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各种特地人才,都应培育。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实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育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化目标,而以各种好用人才的培育作为教化的重要目标。 (二)论教化内容为了培育“行道以利世”的好用人才,颜之推提倡“实学”的教化内容。他认为培育出来的人才必需“德艺同厚”。所谓“德”,即复原儒家的传统道德教化,加强孝悌仁义的教化。所谓“艺”,即复原儒家的经学教化并兼及“百家之书”,以及社会实际生治所须要的各种学问和技艺。关于“艺”的教化,当然是以五经为主。他
7、认为学习五经,主要是学习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但读书不能止限于五经,还应博览群书,通“百家之言”。此外,他还重视学习“杂艺”。他认为在社会动荡的特别时期,学习“杂艺”可以使人在战乱“无人庇荫”的状况下“得以自资”,保全个体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颜之推提倡的“杂艺”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文章、书法、弹琴、博弈、绘画、算术、卜筮、医学、习射、投壶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好用意义,也有个人保健、消遣的价值。但这些“杂艺”“可以兼明,不行以专业”。值得留意的是,颜之推强调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穑之艰难”,学习一些农业生产学问,这与孔子轻视农业生产
8、的看法有所不同。 (三)论学习看法和方法1.虚心务实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看法,他反对夜郎自大,傲慢浮夸的学风。2.博习广见颜之推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得学问的范围,并把所学的学问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籍以培育自己的独立思索实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颜之推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排列了历史上很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娴熟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间,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行“失机”,晚年假如“失之盛年,犹当晚
9、学,不行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4.相互切磋颜之推赞许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沟通,才能较快地增进学问而避开错误。 (四)论家庭教化1.提倡尽早施教颜之推认为家庭教化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诞生时就实行胎教。儿童诞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义的人“导习之”。稍长,看他“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之时,就该加意“训诲”,该做的事就引导他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让他做。如此教化下去,到9岁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习
10、惯如自然。”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化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缘由: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益较大。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依据幼童阶段与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说明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旺盛,能保持许久的记忆。而成年人思想困难,精神不易集中,记忆力渐渐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颜之推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受到的好的教化与环境影响,抑或坏的教化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儿童心灵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长大以后也难以变更。2.提倡严格教化颜之推认为家庭教化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
11、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肃穆庄重,有肯定威信。他说:“父母威历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认为擅长教化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惜和教化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假如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放纵,必将铸成大错。3.注意环境习染颜之推继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关于“慎择友”的教化思想,非常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他认为家庭教化要留意选邻择友,是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新奇心和仿照性都很强,总在观看仿照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四周人的为人处世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
12、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择友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贤人是难以找到的,但有优于我者,便很珍贵的了。对他就应景仰向慕,与之交游,向他学习。4.重视家庭的语言教化他认为语言的学习应当成为儿童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家庭教化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意称呼。学习语言应留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要重视通用语言。5.注意道德教化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非常留意对子女道德的教化。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化应当“德艺周厚”,以德育为根本。他指出学问教化是道德教化的基础,并为道德教化服务。由于德艺二者
13、关系的亲密,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化。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化,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化为基础,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他教化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应不惜任何代价,以至牺牲生命。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志向,才经得起任何磨难,坚持不懈,成就大业。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他教化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意气节的培育,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颜之推依据自己积累的阅历与当时的现实,还特殊重视为人之道的教化。他所强调的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轻薄”的反义
14、)。他认为“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由“轻薄”而终为败累,残遇杀祸。他认为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就必需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其次,他主见“少欲知足”。假如“不知其穷”的情性任其发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大人物,也会自取败累,至于一般士庶更不用说了。其三,“无多言”、“无多事”。颜之推观赏“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的铭言,认为“天道”,原来如此。所以,“论政得失”、“献书言计”等,都属于多言性质。同理,也不应当多做事。假如不是你份内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于主持公道,打抱不平,“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
15、为也”。由此可见,颜之推所传授给子女的为人之道,是他历官四朝的阅历总结,在政治、朝政多变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不失为一种在丧乱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杀身之祸”的处世哲学。然而,在今日看来,这种做人处世方法是不足为训的,它反映了消极遁世、利己主义的思想心情,与先秦儒家的主动入世看法也有很大的距离。董仲舒颜之推的教化思想读书笔记(二)第一章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 生平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 ),西汉广川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省 前 ),西汉广川( 枣强县广川镇) 唯心主义哲学家、教化家, 枣强县广川镇)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教化家,封建神学思 想体系的奠基者。 想体系的奠基者。 他学
16、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闻名的儒家学者, 他学识渊博,遍通五经,是汉代闻名的儒家学者,有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汉代“孔子”之称。他以“三年不窥园 的治学精神和高深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敬重和爱戴。 的学术造诣受到世人的敬重和爱戴。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他在贤良对策时提出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开 始参政。 始参政。他的教化思想对汉代和后来封建王朝制定中心集权 的文化教化路途、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的文化教化路途、方针、政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先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不得志, 后任过江都王和胶东王的国相,但终
17、不得志,后托病弃官归 潜心学问。 家,潜心学问。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许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董仲舒一生的著述许多,其主要著作有春秋繁露、 举贤良对策 其中,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等。其中,举贤良对策与教化的关系最 为亲密,并对我国封建教化制度有极大的影响。 为亲密,并对我国封建教化制度有极大的影响。一、三大文教政策 (一)兴太学以养士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辟犹不琢玉而求文采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 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一、三大文教政策(二)重选举以取士 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察举制的建议。 一、三大文教政策(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这一政策使得养士和选士有了统一标准, 而且从思想理论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封建统 一大业的基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 争鸣的局面。二、道德教化思想(一)道德教化内容:三纲、五常 道德教化内容:三纲、所谓“三纲” 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所谓“五常” 所谓“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 五种永恒不变的道德信条。 这就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神 权、夫权的统治供应了依据。 二、道德教化思想(二)道德教化的原则和方法 1.正谊(义)明道,不计功利 正谊( 明道,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