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 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 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
2、,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 )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 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 )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 范式n-back 范式 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 n 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 n=1 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 n=2 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 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
3、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 等(2004)用 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 n-back 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 2-back 和 3-back 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
4、 1-back 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 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 n-back 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 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 任务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工作记忆任务,包括维持少量信息,要求 n-back 任务操作工作记忆信息。其次,允许应用参数变量方法代替减法方法(themethodofsubstraction),因而避免了一些和后者相关的问题假设(Fristonetal,1996;Jenningsetal,199
5、7) 。第三,n 个任务允许系统操作工作记忆负荷。随负荷变化而变化的脑区被认为起到特殊的加工作用。活动记忆实验范式 这种范式要求被试听或看一系列未知长度的项目串,被试者在系列回忆时,有两种回忆方式,一是回忆出尽可能多的项目,二是只回忆最近呈现的几个项目。包括两项难度不同的分任务。在较易任务中,由计算机在屏幕中央以每 1。75 秒呈现一个数字的速度,随机呈现一系列的数字,要求被试者随时大声报告数列的最后 3 位。如呈现数字7, 6,2,1 ,4 ,被试者就应该依次报告:7,6,762,621 ,214。最终答案为 214,完全正确得 1 分,中途任何一次漏报或误报都不能得分。数列有 49 位 6
6、 种长度,在每一数列中没有相同的数字出现。在实验中数列长度随机安排,被试者不知道数列何时呈现完毕。练习 8 次,正式测验 24 次(每种长度各 4 次)。较难任务程序与较易任务基本相同,只是数字呈现的速度改为每 0。75 秒一个。 在活动记忆任务中,被试者要保持一个激活的项目串,在该项目序列的长度大于需要反应的项目序列长度时,每呈现一个新的项目,被试者要消除掉记忆中位于项目序列位置最前面的那个项目,并把新呈现的项目加到末端。在 Morris 等的动态记忆任务中,先在计算机屏幕中央以一秒一个的速度呈现一串辅音,要求被试者随时记住该串辅音的最后几个(如 4 和 6 个),直到呈现完毕。由于被试者不
7、知道该串辅音何时呈现完毕,因而辅音串越长,需要刷新的次数就越多,难度也就越大。Kiss 等人利用活动记忆范式研究执行功能的脑定位10,该实验利用 ERP 的方法对相应脑区的活动进行考察,发现对数字的控制与存储是相分离的。Oddball 实验范式 Oddball 实验范式的要点是,对同一感觉通道施加两种刺激,一种刺激出现概率很大,如 85%,另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小,如 15%。“ 两种刺激以随机顺序出现,这样,对于被试来说,小概率刺激的出现具有偶然性,因为它很少才出现一次,感觉有点怪(Odd) 。|但实验任务却要求被试关注小概率刺激,只要小概率刺激一出现就尽快做出反应。可见这里的靶刺激是小概率
8、刺激。 Stroop 任务范式 Stroop 任务是研究反应冲突的一项常用范式.传统的 Stroop 测验采用色字和色块命名的方法来考察 Stroop 干扰效应量.在命名书写颜色字词所用颜色时 ,如果词义本身与颜色不符(如用绿色墨水书写“红“字时), 颜色命名时间要长于词义与颜色一致时(如用绿色墨水书写“绿“字)或其它中性条件( 如用绿色墨水书写一个与颜色无关的匹配字)。这之间的差异就是词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量。 Go No Go 任务范式 Go No Go 任务是研究反应停止能力的一种常用范式 .此任务通常是随机交替呈现两个不同的字母或图案,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某个刺激作反应(所谓的 Go 反应)
9、, 而对另一个刺激不反应(所谓的 No Go 反应) 。对 No Go 刺激的错误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反应停止困难的一项指标。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范式 1.Stroop 效应 2.错误再认 3.EXCLUSION 测验 1.Stroop 效应 (1) Stroop 效应 (2)意识知觉条件下的 Stroop 效应反转 (3)无意识知觉条件下的典型 Stroop 效应 Merikle 和 Joordensd 研究 目的:比较改变刺激特性( 呈现时间) 和改变注意方向所引起的类似的 Stroop 启动的质的差异。 2.错误再认 |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出“
10、学过”的反应。 方法:通过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导致错误再认率的变化。 研究实例 Jacoby 和 Whitehouse(1989)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 Merikle(1997)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 3.EXCLUSION 测验 Exclusion 测验的方法最早是由 Jacoby(1991)提出的,他在其过程分离程序中,将Exclusion 测验和 Inclusion 测验相结合,对意识影响和无意识影响的绝对量加以分离和计算。EXCLUSION 测验基本实验模式 每轮实验首先呈现一个 5 个字母的单词( 如,spice),然后加以掩蔽,紧接着呈现这个单
11、词的头 3 个字母的词干(如,spi_) ,让被试用除了刚才呈现过的单词(又称“靶词”)之外的任意词进行补笔。 Debner 和 Jacoby(1994 )的实验结果 当靶词呈现 500ms(实验一) 的时候,被试能够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在补笔中将靶词排除掉,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低于基线值;而当靶词呈现 50ms 时,被试较难遵从指导语的要求,他们在补笔中用了很多靶词、尽管指导语强调不要用靶词。实验结果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高于基线值。 Merikle(1995)的研究 方法:操纵刺激特性(时间)和注意方向 三种实验范式的讨论 通过 Stroop 效应、错误再认和排除测验 3 种实验范式得到的实
12、验结果非常一致,Merikle 和 Joordens 得出结论: 刺激特性的改变和注意水平的改变影响的是同样的内部过程,即激活(activation)和知觉。 意识知觉 vs 无意识知觉和注意知觉 vs 无注意知觉其实是描述了同一个内部过程的分离。 几个重要观点: |1 注意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连续变化的; 2 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连续的过程; 3 意识也可能是一个多水平的连续变化体; 4 刺激特性(知觉特性) 、注意、意识这 3 个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主要考察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存在怎样的差异 实验例证 Murphy 和 Zajonc 1993 年通过一个实验证明
13、了,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Groeger(1984,1988)提出了字词的不同编码依赖于对它们的知觉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的。 MarceI(1980)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意识研究评价 过去研究无意识知觉总是试图要找到一个意识的阈限,在阈限以上是意识知觉,在阈限以下是无意识知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要确定一种刺激情景,这种情景或者总是导致意识知觉,或者总是导致无意识知觉。 但我们知道,要找到这祥一种情景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做到的是确立一些情景,在这些情景下或者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或者无意识影响占主
14、导地位。任务分离范式 既用于内隐记忆研究,又是研究意识与无意识的基本实验范式 基本逻辑:两种不同的知觉测验的比较 第一种测验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第二种测验被认为既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又反映了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实验条件使意识知觉测验的敏感度为零,那么如果第二个测验的敏感度高于零,则反映了|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两种测量方式 (1) 意识的内省测量: 特点 以被试对自身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知觉的指标 (2)意识的行为测量: 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 两种最典型的测量方法 1、迫选性刺激有-无决策 2、在一系列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基本假设是:所有正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心理学 实验 范式 整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