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学理论依据: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 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 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 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 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
2、活动的开展基于幼儿对溶解知识丰富的感性经验,比如冲果汁、喝冲 剂等等,并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知溶解现象,提升幼 儿零散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此节活动中,幼儿通过 猜想、尝试、实验、总结的方法,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 溶解于水,并总结和了解使物体加速溶解的方法。实施策略: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 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 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在此次操作中我主要运用以下
3、教学策 略: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ppt播放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幼儿探索兴趣,充分调到幼儿探 索“糖消失的秘密”的欲望,并一直利用课件将故事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形象直 观生动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2、故事情境法:利用小兔子给小青蛙送生日礼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疑问贯穿整个活 动始终,使整个活动饶有趣味。3、设置悬疑法:利用故事中的小青蛙和小兔子遇到的难题的情节对溶解现象设置悬疑,引发 幼儿思考,层层深入感知溶解现象并探索加速溶解的现象。4、操作一观察一记录法:每个疑问的解开都需要幼儿与老师配合进行的操作,幼儿通过操作丰富直观 的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最直观的方法感知溶解现象。每次的实验
4、都需要 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物体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并要求幼儿有方法的观察, 如从杯子的各个方位特别是底部进行观察。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及时记 录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养成记录总结的好习惯。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发现物体的溶解速度与 外力作用、水的温度及物体的大小等有关。2、能认真专注的操作和观察,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3、对观察、发现和探究事物的变化感兴趣并乐于与同伴分享。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并能用简单的 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1、方糖若干块、方糖碎末10包。2、盐
5、、花生油、果珍、彩沙各若干。3、小勺子、记录表、笔、搅拌棒与幼儿人数相同。4、水壶9个、保温杯五个、抹布四块、一次性塑料杯80个。活动过程:一、 故事导入,设置悬疑,启发幼儿思考溶解现象。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猜想。2、幼儿与老师共同操作材料,验证幼儿关于糖“化”在水里的猜想,起到示范 操作和记录的目的。教师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糖和水,现在我们来试一试,我们来观察一下 糖在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小结:当一种物品在水中慢慢的消失了,我们就说这种物品溶解在水里了。二、 幼儿实验,知道有的物体可以被水溶解、有的不能被溶解的特性。1、故事情节引发幼儿继续思考,巩固溶解知识。教师提问
6、:糖能不能送给小青蛙做礼物?为什么?小结:原来能够溶解的东西不能送给小青蛙做礼物。教师提问:小兔子又想了几种物品:盐、彩沙、花生油、果珍。那么这些东西里 哪些可以溶解哪些不可以呢?2、幼儿猜想,并填写记录表。教师讲解填写猜想记录表的方法:你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记录表,第一栏是我们 要实验的四种材料,第二栏里你们可以选择你们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你们的猜想。 教师小结:我发现小朋友们的猜想不太一样,那么到底谁的是对的呢?还是让我 们亲自实验一下吧。3、幼儿实验验证猜想,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结合PPT讲解实验和记录的要求:都有哪些材料、怎么操作、注意什么。教师巡回指导,指导个别幼儿的实验、观察和记录。
7、4.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并鼓励幼儿交流不同的发现和思考。教师小结:能够溶解的有:果珍、盐。不能溶解的有:彩沙、花生油。所以能够送给小青蛙的是:彩沙和花生油。三、幼儿再次实验,发现可以使物体加速溶解的方法。1、情境引导幼儿思考加速溶解的方法。小兔子请小青蛙到家里和甜水,可是糖溶解的好慢,你们想个办法帮帮它吧。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并交流使糖溶解更快的方法。2、幼儿实验,找出使糖溶解更快的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方法: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给你 们一段时间来准备你刚才想用的办法,准备好了我们倒计时三个数一起开始糖的 溶解实验,看看你们的办法是不是
8、真的能加快糖的溶解。3、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和发现。教师提问:我看到你的比我的快,你用的什么方法啊?还有谁用的这个方法?谁 还用了不同的方法?4、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的发现。我看到这个小朋友是第一个举手完成实验的小朋友,你来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吧。 教师小结:物体溶解的更快,一般有三种方法:增加水温、使溶解的东西变小、 溶解时进行搅拌。或者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四、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1、幼儿联系已有经验,回忆生活中的溶解现象。2、教师通过课件总结提升。教师小结:溶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溶 解还有很多的小秘密,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反思
9、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过冬活动目标:1、观察了解动物在冬天的活动情况,激发幼儿探索动物过冬的兴趣。2、初步理解不同的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活动准备:1、观察各种动物的活动情况。2、收集各种动物图片。3、一封装有“雪花”的信,一张不同动物在冬天的不同活动方式的大型图片,和一盘 故事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信件。师:北风爷爷给小朋友送来了一封信(请一名幼儿打开信封,拿出雪花),看到雪花小 朋友们想到了什么?幼答,:冬天来了。请幼儿说一说,冬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二、展开:冬天里的小动物。1、出示各种动物图片,探讨:冬天里,小动物是怎样活动的?让幼儿根据从户外的观 察进
10、行讨论。2、出示大型图片引导幼儿继续观察,探索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1)、图片上有些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2)、这些动物与其它季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大雁和天鹅飞到哪儿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有些动物在冬天身上长出了厚厚的 毛,这些毛对它有什么帮助?小结:首先肯定第一次讨论中一些幼儿正确的回答。其次,要让幼儿了解不同的动物为 了适应环境,采用不同的方式过冬。如有些动物采用迁徙的方式;有些动物多吃食物以产生 更多的热量;有些动物身上长出厚厚的皮毛以隔绝寒冷的空气;还有的动物躲到洞里冬眠以 免消耗能量。3、听故事小熊在冬天,加深幼儿对冬眠这一特殊方式的理解。三、结束:热身律动。师生共同随音
11、乐做热身律动,并提醒幼儿在冬季要加强运动,抵御寒冷增强体质。活动后反思:首先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针对当前的季节变化,动植物都进 入了过冬的状态,如燕子南飞、青蛙冬眠都是他们关注的事情。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 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对动物过冬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其次,从课题的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 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活动中我紧紧围绕“激发幼 儿探索动物过冬的兴趣”这一首要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落实目标:1、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对这一点的突破中,我主要借用大量的图片教具。如 从开始的导入,
12、我就把幼儿的思维集中到对过冬的探讨上来,根据平时的观察和体验,促使 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两次探讨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孩子们主动地获取了知识。2、如何调动幼儿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进一步探索动物过冬。活动前的观察与收集是 师生共同完成的,这在无意中使幼儿对动物过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进入集中而有系统 的探讨时,幼儿就会自主的调动已有经验进行探讨。这一方面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同时也 使幼儿获取了自信。另外,小动物过冬这一课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仅靠室内的理论探究是不够的。在 让幼儿明白了小动物的各种过冬方式之后,还应该让幼儿进行验证。结合本次活动的季节特 征,我还特意带领幼儿到户外继续探索
13、,使活动得到了延伸。活动的再设计:活动目标:1、让幼儿身临大自然,亲自去验证探究结果。2、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活动过程:1、带幼儿到腐烂的木头底下或墙角里找找看,是不是有小动物在那里冬眠。如蜗牛、 小老鼠等。2、准备一些小麦和剩馒头,帮助小鸟觅食。教师点评:整个活动过程幼儿热烈而投入。从教具的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使幼儿的主观能动 性得到了发挥。课题本身来自于生活,经过了 “生活一课堂一生活”这一过程,使幼儿探索 和求知的欲望得到实现。虽然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不多,但对幼儿的探究起到了支持和帮助的 作用,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综观前后两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始终高涨,这让我们感觉到幼儿科
14、学活动的选题,一 方面应是幼儿感兴趣的,更重要的要是可操作的,幼儿能亲自参与的。真正体现教师主导、 幼儿主体的教学模式。大班科学教案一一沉浮活动目标1 .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 .大胆探索、尝试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 .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活动准备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 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 是谁呀?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一)教
15、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1 .幼儿尝试。2 .幼儿介绍尝试结果。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 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 现象叫一一浮。(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 .幼儿尝试。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2 .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 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1 .幼儿尝试。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2 .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 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 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 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三、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活动延伸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