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张 伯 兴无锡市陶行知争论会 江苏 无锡 214001 摘要 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是陶行知训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论述课程改革一样, 陶行知对教学方法的诸多论述, 大多散见于他的大量著作 之中;陶行知教学方法交融了中外先进训练理念,表达了自主性、民主性、实践 性和敏捷性原就, 布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在课程改革深化推动的今日,我们 具 重读陶行知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对于老师教学方式和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 教学方法 指导意义1946 年,陶行知在学校老师与民主
2、运动一文中谈到:“ 教学方法要采纳 自动的方法,启示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同学 留意全面训练以克服片面训练;留意养成终身好学之学习习惯以克服短命训练;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 把学习的基本自由仍给同学 ”这是在民主教 育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对于他一生所提倡和践行的教学方法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 结;自动的方法与启示的方法1938 年,陶行知到武汉高校作演讲;演讲前,他突然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 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公鸡 只叫不吃;又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不吃;后来,陶行知 轻轻松开手,又后退几步,公鸡便淡定地
3、吃起米来了; 陶行知用公鸡吃米的例子,揭示了一个道理: 同学学习犹如公鸡吃米一样, 是自觉自动的行为; 先生按住头,把学问硬灌给同学,硬喂给同学,先生强迫同学学习,是学不成的;青年陶行知留学回国, 看到在训练界里面是有不少的方法和填鸭相似乎,先 生“ 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同学;但凡同学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特地将就拿 同学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 就认定旧训练有改革之必要;于是,他提 出把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提倡用自动的方法,启示的方法、民主的方法,培 养同学的自动力和自我训练精神; 陶行知强调,同学自动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要依靠正确的培育才能养成;他说“ 自动不与培育相对立, 相
4、反的自动有待于正确的培育;” 在培育同学自动、实施启示教学上,陶行知提出了多种方法和主 张;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勉励自治;陶行知认为,在自动上培育自动,才是正确的培育;他说:“ 遇 到了一个问题, 自己能够想方法解决他, 就进步了一层判定的体会; 问题自决得 越多,就体会越丰富;假设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临时终止,体会却也被旁 人拿去了” ;陶先生以坐车和不坐车为例,对两种训练进行了比较:同学坐车,自然是同学逸,车夫苦,但同学自己再回来唯恐就不能了;同学不坐车,不识路 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
5、回来时,包管仍能回来的;反对包办代替,勉励同学自治自决, 让同学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时机,并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 是陶行知一贯的治学主见; 他指出,智育留意自学, 体育留意自强, 德育留意自治,是全面培育同学自我训练精神和自动力的有效途径;留意启示;孔子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说明启示教学,陶行知就对此作 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我要进一步说,使他不得不愤,使他不得不悱;” 又引用杜 威先生的“ 教同学的法子,先要使他发觉疑问;查出他疑难的地方,使他想种种 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这些方法之中,选出顶有成效的法子,去试试看对不对;如其不对,就换个法,如其对了,再去争论一下” 的话,说明启示教学的
6、具 体步骤;在杜威的基础上, 陶行知归纳总结出明白决问题的五步科学方法;在晓 庄、育才的办学过程中,陶先生亲自拟定的“ 迷、悟、爱” 的育才三方针、“ 兴 趣、懂得、爱心” 的育才三准就以及教人怎样知其所以然的八个原就 ,都是陶先 生启示同学自动学习的教学法就;唤起兴味;陶行知认为治学应以爱好为主,“ 同学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行别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同学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同学都恐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 以设法引起同学的兴味,是很要紧的;”同学有了兴味,就会对所学学问发生 深厚的爱好, 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 就会有“ 得学之乐耐学之苦”的
7、精神和毅力;因材施教;陶行知以为“ 我们假如承认训练是活的,我们训练儿童,就要根 据儿童的需要的力气为转移; 有的儿童天资很高, 他的需要力就大些; 有的儿童 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力就小些; 儿童不但有需要,并且仍有才能;他对于种 种事体的需要有大小,他们才能亦有各种不同; 我们训练儿童,就要顺导其 才能去做去;”陶先生指出,儿童的需要和才能各不相同,就教的东西,教的 方法,教的重量,教的次序都要跟着不同;他要求老师有园丁的聪明,能依据学生不同的需要和才能赐予适当的栽培,以其因材施教, 务使各得其所,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准时的培育,防止人才幼苗枯萎和夭折;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叫小孩教小孩,小孩教成
8、人,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陶行知认为,小孩子有不行思议的力气,小孩子能做先生,做先生不限定师范毕业; “ 即知即传” 是小先生制的一个重要原就,即用自己读 的书教人,一面温习,一面把学问传给他人;小先生的职务不但是教人,他们的 职务是教人去教人;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在普及平民训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在拜访印度时,陶行知仍特地向甘地介绍了小先生制;学问进步五字经; 陶行知认为, 学问进步重在方法的争论; 他对学问进步提 出了五个字:第一个,是“ 一” 字;是“ 专一”
9、的一;其次个,是“ 集” 字;集 是“ 搜集” 的集;第三个,是“ 钻” 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化的意思;第 四个,是“ 剖” 字;剖是“ 解剖” 的剖,就是“ 分析” 的意思;第五个,是“ 韧”字;韧是坚强, 即是鲁迅先生所主见的 “ 韧性战役”的韧; 陶先生用这五个字,为同学自动探究学问指明白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六大解放; 目睹旧训练的弊端, 陶行知感到,“ 从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上看,儿童所受的压迫,是最为沉重,而又最为我们所无视;”便发出明白放同学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疾呼;先生特殊强调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
10、,向三百六十行学习;把学习的基本自由仍给同学,让同学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是陶 行知提出“ 六大解放” 的目的所在; “ 六大解放” 充分表达了陶行知以人为本的 民主教学思想;在培育同学自动的过程中, 陶行知提示大家要留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自 动与自发的关系;陶先生指出: “ 自动是自觉的行为,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 自觉的行动, 需要适当的培育而后可以实现;”二是自动与乱动的关系;陶行知指出: “ 同学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排除规章,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 ”所以“ 让同学自动的时候,
11、不是让他们乱动,而是要他们走上制造之路; ” 陶先生反对泯除教与学的界限、否认老师领导 作用的倾向; 他指出, 训练的任务除了积极发扬每个儿童固有的优点外,正是要 依据事实,确定他们的错误,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三是自动与强迫的关系;陶 先生认为, 读书好比吃饭, 肚子饿了要吃饭, 何用强迫?但他看到社会上有的人 是经劝导后才情愿读书的,有的人非强迫不愿读书的;所以,对这部分人“ 强迫 也是必要的” ,主见采纳“ 劝导与强迫并行” 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与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是陶行知目睹了中国传统训练中手脑严峻别离的状况提出来 的同学在学校里每天接受老师灌输的学问,的双手;他们的头脑发
12、胀, 却很少使用他们旧学校是不勉励运用双手的, 结果是真正地挫伤了同学们大脑的进展,像这样不正常的训练同学的方法, 同学得到的只能是头脑里贮藏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学问而已;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们只会喊口号; 面对旧训练, 陶行知从社会和个人进展的需要动身,提倡手脑并用, 叫大脑和双手联合起来,造就手脑健全的一代新人;他说: “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 辟地的大好佬;”1926 年,陶行知在参观江宁县立师
13、范后,甚至向全国县立师范学校发出了“ 不会种菜,不是同学”、“ 不会煮饭,不得毕业” 的号召;陶行知在对手脑别离的旧训练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手脑并用的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和试验;训练试验法; 陶先生指出, 真学问是思想和行为结合而产生的学问,真学问是安根在体会里的; 他在观看了中国现代的中学训练,认定是犯了学理与体会别离的毛病;为此,提出了中学训练试验之必要;陶先生对于训练试验的组织、开 展和实施, 都有明确的论述:“ 第一要有争论的人才 ,其次要有条理的组织 ,第三要 有缜密的方案;” 并要求训练试验者把握心理学、统计法和训练测检法的学问和本事;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指出,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
14、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 如何运用别人的体会, 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做 得最好;我们仍要想到这事和别事的关系,想到这事和别事的相互影响;我们要 从详细想到抽象, 从我相想到共相, 从片段想到系统; 这都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功 夫; 五路探讨;陶行知认为,探讨学问之路有五,即活动、观看、看书、谈论、摸索、称之为五路探讨, 也可称之为五步探讨; 这与中庸所说之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相似乎,不过次序有些变动;博学相当于观看与看书,审问似 乎属于摸索又属于谈论, 慎思明辨纯属于摸索, 笃行相当于行动; 人类与个人最 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摸索终,再以有摸索之行动始
15、,以更高一级融会贯穿之摸索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合马克思主义“ 实践第一” 的观点;陶行知的五路探讨完全符育才十字诀;陶行知为育才学校创学之旨提出了十字诀;那就是: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制造;八位参谋;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学之旨的首位;这里,陶行知把大脑与双手摆到了育才创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陶行知推行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独创性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从1919 年“ 教学合一” 方法的施行,到教学做合一完整的方法体系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为此进行了将近十年时间的探究实践;教学做合一既是训练法,又是生活法,它与“ 生活即训练”、“ 社会即
16、学校” 一起,构建了陶行知生活训练理论的三大版块;对于什么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用训练法演进的四个阶段, 作了形象的说明; 他说:“ 训练法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 不许同学发问; 其次个阶段师生共同争论, 彼此质疑问 难;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争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 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 并发见比现在可以做得 好一些的道理; 第一个阶段的训练连花也不会开,何况果子!其次个阶段的 训练只会开花,不会结果;
17、到了第三个阶段才会结果,但未必有美味;要想有美 味而硕大的果子, 必得跳上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教学做合一之极,就他在此处已与科学打成一片了; ”陶行知用训练法演进的四个阶段及其结果,说明教学做合一是训练法演进过程中最高级、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方法的论述,着重强调了两点; 一是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他指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 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二是指出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的法子依据 学的法子,学的法子依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光学而
18、不做,或是光教而不做,都不是完全的训练;强调动手做的同时,并没有否认书本的作用;他说: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在“ 本人不是单提倡实践,而轻看书本者;不过我们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以书本为工具,将书本置于 两旁,而最要者仍是做; ”陶行知教学方法论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 人的因素第一” 和“ 实践第一” 的 原就,符合现代训练科学规律, 是先生长期从事训练争论与实践的产物;他提倡 启示教学, 民主教学、 科学教学, 提倡自动地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 在做中学习,这与基础训练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所提出的“ 关注同学的学习爱好和体会”、“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提倡同学主动参与,乐于争论,
19、勤于动手” 的目标要求完全一样;陶行知教学方法论不仅对改革旧中国的训练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它对于今日的训练仍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当前,基础训练课程改革正在深化推动, 但必需看到, 中学校教学在方法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同学被动学习,老师注入式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知行别离, 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里, 学生除了读书就是考试,学习的时间、空间掌控在别人手里,自主学习、自动学习 的基本自由几乎被剥夺; 同学成了应试的机器, 成了得分的工具; 势头不减的应试训练束缚了中学校老师的手脚,面对重重压力, 老师们自顾不暇, 难有时间和精力去
20、争论教学方法的改良, 很难摆脱重知轻行、 关门教书的那一套; 一些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往往是徒有虚名, 搞稿形式走走场;有什么样的训练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方法源于他先进的训练思想;如不彻底转变传统的训练观念, 如不完全走出应试训练的阴影,完全转变,将特别困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1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注释 陶行知文集江苏训练出版社1997 年版,第 973 而、 38 页、 106 页、55 页、 602-603页、 326 页、 977 页、 465 页;陶行知全集卷一四
21、川训练出版社,页、 404-405 页;陶行知全集卷二四川训练出版社,1991年版,第 32 页、314-315 1991年版,第 178 页;陶行知全集卷四四川训练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2-53 页,519-521页, 495 页, 489 页;陶行知全集卷十一,四川训练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31 页;基 于 陶 行 知“ 教 学 做 合 一”理 念 的学 科 教 学“ 四 动”策 略 研 究 与 实 践上海市行知中学 赵锡麟“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争论与实践” ,即“ 问题驱动、同学主动、老师引动、多元互动” 的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开头尝试,是行知中
22、学在学习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思想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的试验项目;一争论的缘起与目标行知中学学科教学的“ 四动” 策略最早提出于 2002 年 11 月;当时在“ 教学做合一” ,具有行知特色的网络多媒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题中期汇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以行知中学既有的总的学陶的目标“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训练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育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为前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 问题驱动,同学主动,老师引动,多元互动,” 的以争论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学模式;2004 年 1 月份,行知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陶行知“ 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陶行知 关于 教学方法 论述 及其 现实 指导意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