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研究 1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虽然很早就提出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光“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但真正实践起来确实不易,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有“渔”的渴望及主动学习的动机,是做好大学教师的重要责任。食品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食品专业以及更好学习食品其他专业课程,一般学校都将食品化学在大二开设,笔者所在的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不例外。但作为大二的学生,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抓住他们关心的事物并与食品化学课堂相结合是使课堂不枯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之一。比如:
2、滋味和呈味物质一章中,讲述苦味和苦味物质时,会提到蔷薇科植物(苦扁桃、桃、李、杏、苹果等)果核、种仁及叶子中存在苦杏仁苷,我们可以和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结合来讲苦杏仁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甄嬛传里安陵容之死的这一情节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估计也是看不懂的,安陵容与甄嬛说了会话然后吃了一点苦杏仁就死了,其死因是苦杏仁里的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扁桃酶与洋李酶复合物)的作用下分解为分解为葡萄糖、苯甲醛和氢氰酸,而其中的氢氰酸是剧毒物质2,其导致了安陵容的死亡。当然,也要给学生强调苦杏仁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苦杏仁苷本身没有毒性,只要加热将苦杏仁酶灭活,苦杏仁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并且苦
3、杏仁还具有止咳等药用功效。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不但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深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再如:香气和呈香物质一章中,讲到气味对生殖器官的影响时,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甄嬛传中利用麝香作为流产和不孕的利器被频繁用于宫廷斗争。但麝香作为一种香料是否真那么可怕呢?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鉴别真伪,食品化学教科书上没有对麝香进行描述,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取关于麝香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告知一些简单的查阅科学文献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即教学生“渔”;另一方面
4、让大二学生逐步开始接触科学文献,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知道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难产、胎死不下等病,因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对多种动物的妊娠子宫起兴奋作用,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早产。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则无害,更无闻其香而不孕之说3。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知道麝香虽然对子宫有一定作用,但电视剧甄嬛传里未免过于夸张,稍微闻一下麝香就导致流产或不孕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学生通过此查阅文献的过程既激发了求知欲,又增加了成就感,知道了电视剧里不科学的地方。通过甄嬛传里科学与不科
5、学的2个例子,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化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刺激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主动学习对生活中的科学与伪科学进行鉴别;另一方面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使食品化学课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学习,不但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而且学生也会对相关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学习。国内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或“双主体和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释放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主体地位4。虽然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但是鉴于大二学生的
6、知识储备还不足,绝对不能教师不作为、放任学生,所以教师不但要讲授清楚知识点,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5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2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既然食品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看到其专业基础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结合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讲述必然会使学生从意识上更加重视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蛋白质一章中,我们可以对“三聚氰胺事件”进行举例分析,在这事件中除了指责一些企业道德缺失等因素外,无疑与凯氏定氮法通过测定N元素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有很大关系。凯氏定氮法利用了蛋白质是
7、由C、H、O、N和S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原理,简单通过测定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得出蛋白质含量,而三聚氰胺(C3H6N6)中N元素的含量达66.67%,无疑是一个冒充蛋白质很理想的原料,所以检测手段的缺陷也是给不法分子造假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才能减少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再如,在油脂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对“地沟油”进行举例分析。地沟油是废弃动植物油脂、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等各种劣质油脂的总称6。由于地沟油成分的复杂性,简单用传统的理化性质(如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等)来区分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脂几乎是不可能的7。因此,不少研究者又提出光谱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法、拉曼光
8、谱法、原子吸收法、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色谱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等)、快速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试纸)和电子鼻等新的检测方法8。例如,陈轲等9利用离子迁移谱法快速筛查地沟油,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离子迁移谱图数据进行训练,对食用植物油和地沟油的盲样进行识别,食用植物油识别正确率达93.41%,对地沟油识别正确率达90.00%。通过以上2个例子让学生看到许多针对食品理化性质的相关检测方法都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才能弥补检测手段的不足,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学习对这些基础知识更加透彻的理解是以后学好食品质量与安全其它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从这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也让
9、学生看到食品检测方法的某些缺陷就可能导致不法分子钻空子,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因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责任重大,不但应该学习好专业知识,还应该努力投身科学研究中,推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从技术上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开拓学生视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时代科技更新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如果不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同时从“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2个例子也可看出,只有不断进行科研才能更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例如,香气和呈香物质一章中,可以给学生讲述根据嗅觉原
10、理制造的电子鼻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鉴别腐败鱼类、变质的棕榈油和微生物污染等10。再如,此章中讲到嗅觉理论时,食品化学教科书上提到的嗅觉立体化学理论和嗅觉振动理论2都较陈旧,可以加入最新的考研成果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Axel)和琳达巴克(LindaB.Buck)以表彰他们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的杰出贡献11。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气味物质首先结合到气味受体细胞中的气味受体上,激活气味受体使气味受体细胞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神经处理最终传递到大脑的特定区域。神经信号首先传递至
11、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嗅小球随后又激活了僧帽状的神经细胞,且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状细胞,保障了人嗅觉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僧帽状细胞再将气味信息传递到大脑其它部分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特异的气味印象12。 4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借助图像、动画和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提高直观度,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3。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质一章中,讲到味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互作用到人类感受到味觉的过程做成一个动画或GIF格式的动态图片,这样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
12、优势表达出传统板书所不能表达的丰富内容。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肯定比纯文字要深刻得多,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国华.食品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阚建全,段玉峰,姜发堂.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3殷岫绮.细评甄嬛传中的流产桥段J.医药与保健,2012,20(8):50.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等.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8):4982-4984. 5邵秀芝,王存芳.食品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2
13、0,16324. 6刘李婷,葛武鹏,陈瑛,等.地沟油不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9):97-100. 7谌小立.如何上好食品安全导论的第一课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6):140-142. 8石亚新,葛武鹏,吴小勇,等.地沟油甄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6,37(07):276-281. 9陈轲,颜毅坚,马军,等.离子迁移谱法对地沟油的检测研究J.中国油脂,2015,40(12):66-69. 10高瑞萍,刘辉.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10(12):61-67. 11秦成峰.气味与嗅觉2004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简介J.生物学通报,2004,39(12):39. 12郭晓强.解读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J.生物学教学,2005,30(3):69-70. 13付晓萍,范江平,李凌飞,等.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209-210. 第 7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