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3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3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3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2.体味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臣子上疏,劝谏帝王确非易事。上疏的臣子不仅要有超人的勇气,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可以说,这两点魏征一身兼有。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他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劝谏艺术。二、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三、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体会其表达作用出示投影: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能
2、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学生思考后,明确:魏征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太宗为“明哲”。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则有自以为是之嫌。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点拨: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四、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出示投影: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排比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明确: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但本文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做到了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解说:本文的语言简约,
4、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2.找出下面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出示投影:(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2)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鼎尖教案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23谏太宗十思疏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教案 高中语文 23 谏太宗十思疏 第二 课时 大纲 人教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