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资料(2021-2022年)《清洁生产》第二章概述1.doc
《专题资料(2021-2022年)《清洁生产》第二章概述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资料(2021-2022年)《清洁生产》第二章概述1.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章 清洁生产概述2.1 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2.1.1 清洁生产的产生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在环境和资源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各国工业污染控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污染预防的环境战略。它的产生过程,就是人类寻求一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到20世纪中期,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再加上认识上的误区,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公害事件屡屡发生;以至于全球性的气候
2、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及有毒化学品的泛滥和积累等已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20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对环境的危害已引起社会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企业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对策是将污染物转移到海洋或大气中,认为大自然能吸纳这些污染。但是,人们很快意识到,大自然在一定时间内对污染的吸收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又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计算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标准,采用将污染物稀释后排放的对策。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不可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这时工业化国家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对生产过程末端的废弃物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末端治理”。末端
3、治理的着眼点是侧重于污染物产生后的治理,客观上却造成了生产过程与环境治理分离脱节;末端治理可以减少工业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量,但很少能影响到核心工艺的变更;末端治理作为传统生产过程的延长,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费用,维护开支和最终处理费用,而且本身还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特别是很多情况下,这种处理方式还会使污染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转移而产生二次污染。所以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污染。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化国家在对其污染治理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以“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末端治理。7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发达
4、国家的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废)技术、环境无害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1976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核心是消除产生污染物的根源,达到污染物最小量化及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大化。这种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环境保护策略,迅速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 1989年5月, 在总结了各国清洁生产相关活动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正式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提出了国际普遍认可的包括产品设计、工艺革新、原辅材料选择、过程管理和信息获得等一系列内容和方法
5、的清洁生产总体框架。之后,世界各国也相继出台了各项有关法规、政策和法律制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会议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且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持久性。大会呼吁各国调整生产和消费结构,广泛应用环境无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次会议上,清洁生产正式写入21世纪议程,并成为通过预防来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专用术语。从此,清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行。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对比见表2-1。表2-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对比一览表类 别清洁生产系统末端治理(不含综合利用)思考
6、方法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产生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7080年代控制过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控制效果比较稳定产污量影响处理效果产污量明显减少无显著变化排污量减少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无显著变化资源消耗减少增加(治理污染消耗)产品产量增加无显著变化产品成本降低增加(治理污染费用)经济效益增加减少(用于治理污染)治理污染费用减少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污染转移无有可能图2-1说明了人类污染防治战略发展的历程。直接排放稀释排放末端治理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战略的转变时间工业发展 图2-1 人类污染防治战略发展的历程2.1.2 清洁生产的发展1. 国
7、际清洁生产的发展 清洁生产是国际社会在总结工业污染治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并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所普遍认可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国际“清洁生产”概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当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1979年4月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并于同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料利用的宣言,指出无废工艺是使社会和自然取得和谐关系的战略方向和主要手段。此后,欧共体陆续多次召开国家,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研讨会,并
8、在1984、1985、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制订了欧共体促进开发“清洁生产”的两个法规,明确对清洁工艺生产工业示范工程提供财政支持。欧共体还建立了信息情报交流网络,其成员国可由该网络得到有关环保技术及市场信息情报。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 IE/PAC)根据UNEP理事会会议的决议,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清洁生产。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组建两类工作组:一类为制革、造纸、纺织、金属表面加工等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组;另一类则是组建清洁生产政策及战略、数据网络、教育等业务工作组。该计划还强调要面向政界、工业界、学术
9、界人士,提高他们的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公众,推进清洁生产的行动。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在许多国家采取不同措施鼓励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例如在德国,将70投资用于清洁工艺的工厂可以申请减税。在英国,税收优惠政策是导致风力发电增长的原因。自1995年以来,经合组织国家的政府开始把它们的环境战略针对产品而不是工艺,以此为出发点,引进生命周期分析,以确定在产品寿命周期(包括制造、运输、使用和处置)中的哪一个阶段有可能削减或替代原材料投入和最有效并以最低费用消除污染物和废物。这一战略刺激和引导生产商和制造商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去寻找更富有想像力的途径来实现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的制造。
10、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践始于美国。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固体及有害废物修正案。该法案明确规定:废物最小化即“在可行的部位将有害废物尽可能地削减和消除”是美国的一项国策,它要求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单位应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废物产生量、削减废物的措施、废物的削减数量,并制定本单位废物最少化的规划。其中,基于污染预防的源削减和再循环被认为是废物最小化对策的两个主要途径。 在废物最小化成功实践的基础上,1990年10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污染首先应当削减或消除在其产生之前,污染预防是美国的一项国策。时任总统布什针对这一法律发表讲话指出:“着力于管道末端和烟囱顶
11、端,着力于清除已经造成的损害,这样的环境计划已不再适用。我们需要新的政策、新的工艺、新的过程,以便能预防污染或使污染减至最小,亦即在污染产出之前即加以制止”。污染预防法明确指出:“源削减与废物管理和污染控制有原则区别,且更尽如人意。”并全面表明了美国环境污染防治战略的优先序是“污染物应在源处尽可能地加以预防和削减;未能防止的污染物应尽可能地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进行再循环;未能通过预防和再循环消除的污染物应尽可能地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置或排入环境只能作为最后的手段,也应以对环境安全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在欧洲,瑞典,荷兰,丹麦等国相继在学习借鉴美国废物最小化或污染预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12、纷纷投入了推行清洁生产的活动。1990年9月在英国坎特伯雷举办了“首届促进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会上提出了一系建议,如支持世界不同地区发起和制订国家级的清洁生产计划,支持创办国家的清洁生产中心,进一步与有关国际组织等结成网络等。此后,这一高级国际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定期评估清洁生产的进展,并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新的目标,以全力推进清洁生产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确认了“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此,清洁生产被作为实施可持续
13、发展战略的关键措施正式写入大会通过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中。自此,在联合国的大力推动下,清洁生产逐渐为各国企业和政府所认可,清洁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为响应实施可持续发展与推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各种国际组织积极投入到推行清洁生产的热潮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UNIDO/UNEP)率先在9个国家(包括中国)资助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了40多个清洁生产中心。世界银行(WB)等国际金融组织也积极资助在发展中国有展开清洁生产的培训工作和建立示范工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了以污染预防和持续改善为核心内容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
14、0。1998年,在韩国汉城(旧称,现为首尔)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代表实施清洁生产承诺与行动的国际清洁生产宣言出台。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的部长及其他高级代表与9位公司领导人共64位与会者首批签署了宣言。国际清洁生产宣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中关键决策者对清洁生产战略的理解及该战略在他们中间的形象,它也将激励对清洁生产咨询服务的更广泛的需求。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是对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战略的清洁生产公开的承诺。清洁生产正在不断获得世界各国政府和工商界的普遍响应。2000年10月,第六届清洁生产国际高级研讨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对清洁生产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将清洁生产形
15、象地概括为技术革新的推动者、改善企业管理的催化剂、工业运动模式的革新者、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可以认为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21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在2002年第七次清洁生产国际高级研讨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议各国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制定,使清洁生产成为主流,尤其是提高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在政策、技术、管理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能力。此次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毒理学与化学学会(SETAC)共同发起了“生命周期行动”,旨在全球推广生命周期的思想。会议还提出,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密不可分,建议改变生产模式与改变消费模式并举,进一步把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融
16、入商业运作和日常生活,乃至国际多边环境协议的执行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工业发展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清洁生产浪潮。2005年2月16日作为联合国历史上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京都议定书生效。京都议定书在减排途径上提出三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对解决全球环境难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7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首次将讨论气候变化和清洁发展作为主要议题。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在清洁生产立法、组织机构建设、科学研究、信息交换、示范项目和推广等领域已取得明显成就。发达国家清洁生产政策有两个重要
17、的倾向:其一是着眼点从清洁生产技术逐渐转向清洁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二是从多年前大型企业在获得财政支持和其他种类对工业的支持方面拥有优先权转变为更重视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包括提供财政补贴、项目支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措施。国际推进清洁生产活动,概括起来具有如下特点:(1)把推行清洁生产和推广国际标准组织ISO14000的环境管理制度(EMS)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通过自愿协议推动清洁生产,自愿协议是政府和工业部门之间通过谈判达成的契约,要求工业部门自己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契约规定的污染物削减目标;(3)政府通过优先采购,对清洁生产产生积极推动作用;(4)把中小型企业作为宣传和推广清洁生
18、产的主要对象;(5)依赖经济政策推进清洁生产;(6)要求社会各部门广泛参与清洁生产;(7)在高等教育中增加清洁生产课程;(8)科技支持是发达国家推进清洁生产的重要支撑力量。2. 国内清洁生产的发展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环境保护工作,当时主要是通过末端治理方式解决环境问题;随着国际社会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反思,8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清洁生产引入中国十几年来,已在企业示范、人员培训、机构建设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发展中国家。1992年,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清洁生产正式列入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要
19、求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采用能耗物耗低,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199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确立了清洁生产成为中国工业污染防治的思想基础和重要地位。拉开了中国开展清洁生产的序幕。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专门设立了“开展清洁生产和生产绿色产品”的领域。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推行清洁生产列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重大行动计划中。从此,我国把清洁生产作为优先实施的重点领域,以生态规律指导经济生产活动,环境污染治理开始由末端治理向源头
20、治理转变。199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成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与行业和地方清洁生产中心。 1995年修改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定稿)条款中规定“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要求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所有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 1997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清洁生产纳入日常的环境管理中,并逐步与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有机结合
21、起来。为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同有关工业部门编制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以及啤酒、造纸、有机化工、电镀、纺织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计指南。1997年召开了“促进中国环境无害化技术发展国际研讨会”。1998年10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的官员代表我国政府在国际清洁生产宣言上郑重签字,我国成为宣言的第一批签字国之一,更表明了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清洁生产的决心。 1998年11月,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明确指出: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1999年
22、,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将清洁生产法的制定列入立法计划。1999年5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关于实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的通知,选择北京、上海等10个试点城市和石化、冶金等5个试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和试点。与此同时,陕西、辽宁、江苏、山西、沈阳等许多省市也制订和颁布了地方性的清洁生产政策和法规。2000年国家经贸委公布关于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并于2003年、2006年分别公布第二批、第三批的通知。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的援助和许多外国专家的协助下,中国启动和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清洁生产的项目,清洁生产从概念、理论到实践在中国广为传播。涉及的行业包括化
23、学、轻工、建材、冶金、石化、电力、飞机制造、医药、采矿、电子、烟草、机械、纺织印染以及交通等。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近16000人次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994年2003年,我国已颁布了包括纺织、汽车、建材、轻工等51个大类产品的环境标志标准,共有680多家企业的8600多种产品通过认证,获得环境标志,形成了600亿元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在立法方面,已将推行清洁生产纳入有关的法律以及有关的部门规划中。我国在先后颁布和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
24、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通过实施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2002年6月中国全国人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已于2003年1月正式实施,说明了我国的清洁生产工作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2003年4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以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形式,正式颁布了石油炼制业、炼焦行业、制革行业3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并于同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3年12月,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及其它9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行清洁生产必须从国情出发,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洁生产 专题 资料 2021 2022 清洁 生产 第二 概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