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集宁一中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
2、较大改观。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但此时期被作为研究对象的
3、青铜器等古器物及相当一部分石刻,仍然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同时,对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始终未能理清,对铭文虽有考证,亦由于未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且囿于传统史观,故进展不大,且研究的路径与结论始终未能摆脱“证经”之套路。金石学作为一门属于特定历史阶段、有特定内涵的学问,基本止步于20世纪初,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即中国古代青铜器(及各种古器物)、金文与古代石刻的研究,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辛亥革命前后,伴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进,特别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
4、学的诞生。1925年王国维发表古史新证,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央研究院”发掘殷墟开始,中国青铜器研究即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了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考古类型学被应用于青铜器研究。郭沫若在其名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借鉴考古学的类型,提出了“标准器法”。与此同时,石刻研究亦渐纳入现代考古学与史学的研究范畴。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成为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新发展的重要条件。(选自2020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化传统,为将文字资料永久保存
5、而将其刻于石上或铸于青铜器上。“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而“石”则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B. 金石之学可以证经补史,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而且金石之学的实证研究色彩,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C. 清朝时期,始终未能理清古器物形制变化的脉络及其与铭文的关系,也没有科学的古文字学理论,又受到传统史观的局限,因而金石学研究进展不大。D. 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进步起了积极推动作用。郭沫若借鉴考古学的类型学,提出了青铜器研究的“标准器法”。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较之简帛,青铜器铭文和石刻保存
6、的时间更为长久。在汉代时,保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所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显得特别珍贵。B. 在北宋以前,青铜器及其铭文以及石刻文字等文献资料还并不是很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直到北宋间金石学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到较大改观。C. 清代学者在金石学研究中,对石刻方面投入精力更多,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但此时青铜器等古器物仍是零散出土的,且多属未知共存的器物,研究进展不大。D. 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尤其是“五四运动”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
7、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金石学因与小学密切相关,被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B. 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20世纪以来照相技术与印刷水平的提高使传统金石学研究门类获得了新的发展。C.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殷墟的发掘,预示着中国青铜器研究从旧金石学范畴进入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石刻研究也逐渐被纳入现代考古学和史学的研究范畴。D. 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属于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内涵,在20世纪初已经停滞不前,但对其研究的主要门类,则继金石学之后获得新生。【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
8、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也很受当时的学者们推重”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表明只有部分学者推重。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研究成果亦更加系统化”曲解原意,文中并没有将石刻研究与青铜器铭文研究成果比较,不能说哪一个“更系统化”;而且,对于石刻,文中第三段说的是“石刻方面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趋于系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等同于“系统化”的结果。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
9、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在20世纪初已经停滞不前”混淆已然未然,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基本止步于20世纪初”而不是“已停滞不前”。故选D。【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绳子的故事莫泊桑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10、。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
11、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
12、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
13、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
14、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
15、这儿。”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B. 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 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D.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5. 小说
16、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有人说应该改为“老实人的故事”,你认为那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答案】4. B 5. 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马具商的诬告,是事件的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分)周围群众的奚落,把奥士高纳大爷推向忧郁而死的绝境。 6. 观点一: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合适。从小说的情节(线索)看,全文以“绳子”为线索,逐层推进故事情节,精巧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从小说
17、的主题看,是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显得过于直白粗浅。从艺术手法看,小说以小见大,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意蕴深刻。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从人物形象看,奥士高纳大爷勤俭诚实,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从情节看,小说从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到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此为题,更发人深省。【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
18、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C项,“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D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
19、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能力。此类试题一般要对文章简单的梳理,然后找到答题的切入点,此题问“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答题时就要找到文中都写了哪些力量,然后分析这些力量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文中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是由马具商的诬告开始的,乡政府的审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他反复解释,想抗议,但周围人给予他的却是嘲笑、怀疑。这些都是置于他死地的力量。【6题详解】此题考核探究文章的标题的能力,要求探究文章哪个更合适,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分析原因是注意从情节、人物、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
20、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 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选择、判断题目合理性。【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性格(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教授胡适胡适的教授生
21、涯始于北京大学。1917年初,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向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力荐胡适,同时动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学习哲学的胡适回国任教。当时正在紧张写作博士论文的胡适,还没等博士学位到手便回国了,于当手9月10日到北大就任教授,这时他刚刚二十六周岁。初到北大任教的胡适,学哲学系讲授“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史”是北大的老课了,在胡适之前由陈汉章讲授。陈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尚书的洪范篇。胡适授课却不管以前的课业,他发给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讲义,一反前例。当时读大一哲学系的顾颉刚回忆说,胡适一开头就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这一改把我们一班人充满着三皇、五帝
22、的脑筋骤然作一个重大的打击,骇得一堂中舌挢而不能下。”在他们学生眼里,这简直就是一场“思想造反”,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拉着读大二文学系的傅斯年,策划“扳倒”老师将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的留洋教授赶走。当时傅斯年在北大已赫赫有名,此前他就曾将教授文心扉龙的教授、章太炎的门生朱蓬仙成功逐出门外。他将朱的讲义一夜读完,勾出了三十多条错误,将了他一军。校长蔡元培看了,只得将朱辞退,但傅斯年“鉴定”完胡适的课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人书虽然读的不多,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就这样,这件事才得以平息。第二学期,北大恰好也有一门“中国哲学史”的课,由一位老教授任课,当时冯友兰正在哲学系读三年级,
23、据冯友兰回忆,某次课上,这位老教授手里挥舞着胡适的讲义,冷嘲热讽地对学生说:“我说胡适不通,果然就是不通,只看他的讲义的名称,就知道他不通。哲学史本来就是哲学的大纲,说中国哲学史大纲,岂不成了大纲的大纲了吗?”好在胡适在学生那里基本站稳了脚跟,加之有校长蔡元培的鼎力相助,他在北大的教授位子也就此坐稳了。除了在北大任教,胡适还先后担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并长期兼任教育部讲习所兼职讲习,至于胡适在国内外大学的演讲、讲学,那就难以计数了。胡适课讲得好,这在所有听过他课的学生那里,基本上是公认的。1917年考入预科的田炯锦回忆说:“诸师长中,我最喜欢听胡先生的课,他不但有许多新颖的见解,而且檀长表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集宁 一中 2020 届高三 语文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