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02-试题试卷-含答案.docx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02-试题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02-试题试卷-含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 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课时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唐朝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二、问题探究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早春。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2“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
2、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首诗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两个动词精妙在何处。两个动词:争、啄。 这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
3、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6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三、诗歌主旨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
4、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诗歌赏析1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矮的草地,骑马走过,刚刚高过马蹄。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 年级 初二 上册 语文 部编版 课时 13 唐诗 钱塘湖春行 02 试题 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