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集.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集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第一课时 动物如何生活教学目的:1.进一步增强对动物特性进行探索的爱好,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结识。2.通过回顾观测过的动物,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了解新的观测内容。3.会查找、交流、报告对动物的观测结果。教学重点:观测动物的生活,能有目的地查找有关资料。教学难点:能系统地描述观测到的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鸽、甲鱼、青蛙、金鱼、蜻蜓等动物的图片。学生准备:观测记录。教学过程:一、引入:1.回顾已往观测过的动物。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已经观测过蜗牛、蚂蚁和蝗虫,也观测了蚕的一生。它们的基本需要、生长变化过程、如何繁殖后代?如何
2、运动?如何对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映? 2.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师:那么,你们平时见过哪些动物?二、探究内容:1.观测动物。师: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呢?它们是如何生活的呢?(让学生说出一种自己最了解的动物,可以说这种动物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说它如何生活,有什么特点。)2.小组交流。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这种动物如何繁殖后代?如何运动?这种动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吗?如何反映?(可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由一小组进行描述所观测的动物,其他小组猜该
3、动物的名称。)3.对各小组报告进行自评和互相评价。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你还能了解更多的动物吗?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的:1.能找出与6种动物相似的动物。2.通过对动物进行分类,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对动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寻找和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准备:马、羊、兔、2种鸟、鸡、2种鱼、蛇、蜥蜴、蝴蝶、蝙蝠等动物的标本或图片。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我们如何了解它们、辨认它们呢? 二、探究内容:1. 找相似的动物。师:请大家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和蜻蜓相似的动物并说明如何相似?然后把找到相似的动物和这种动物的特点联系起来。让
4、学生把找出的相似的动物填写在登记表里。3.交流和讨论。(1)交流。板书全班找出的与6种动物相似的所有动物。(2)讨论:对于表中的内容,你的见解一致吗?(3)讨论见解不一致的地方,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可以先存疑。(4)师:大家见解不一致的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整理和汇总每一类动物的重要特点,然后板书。(5)应用同学们找出的队伍的共同特点去辨认本来大家见解不一致的动物。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作补充说明。用动物的共同特点逐个衡量,哪些属于这类动物?哪些不属于?(6)交流。师:我们的见解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修改和补充?(7)阅读常见的
5、6类动物资料,对照资料看自己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让学生阅读资料。 )4.找动物的共同特点。(1)师: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全班展开讨论,统一意见。(2)让学生把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整理成几方面填好活动手册。三、全课总结。四、课后拓展。观测植物的叶子。参考资料:哺乳类动物:像猫那样,身体表面长毛,胎生、小时候吃奶。鸟类动物:像鸽子、鹰那样身体表面长羽毛、有一对翅膀、一对脚、由大鸟孵化出来的动物。鱼类动物:像金鱼那样,生活在水里、身体表面长鳞、在水中产卵、用鳍游泳的动物。昆虫类动物:像蜻蜓、蝴蝶那样,长着三对脚、头上有一对触角、
6、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的动物。爬行类动物:像乌龟、鳖、壁虎、蜥蜴那样,身体贴近地面爬行的动物。两栖类动物:像青蛙、蟾蜍那样在水中产卵,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以后到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教学后记:第三课时 植物如何生存教学目的:1.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2.通过回顾植物、植物的一生的有关内容,了解植物的生存方法。3.阅读和讨论海尔蒙实验,了解植物制造养料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教学难点:知道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教学准备:植物光合作用的挂图。绿色植物的叶、显微镜。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知道植物依靠什
7、么生存?动物要吃食物,植物的养料是什么?植物的养料从哪里来?二、探究内容:1. 讨论:作出种种猜测。师:上学期我们种凤仙花时知道植物离不开水,假如缺水,植物会干死,那么水是植物的养料吗?植物的根长在土壤里获得养料吗?动物用嘴吃食物,根是植物的嘴吗? 让学生进行猜测。在三百数年前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所做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书上P6的资料。2. 了解海尔蒙的实验。海尔蒙是如何猜测的?海尔蒙的实验是如何做的?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由于海尔蒙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最终证明小树增长的82公斤物质并不全是从土壤里获得的。)海尔蒙如何作进一步的猜测?我们如何看海尔蒙的实验和猜测?3. 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
8、方法。(1)阅读课文P7。(2)交流逼供内明确以下问题。植物运用什么能量在体内制造食物?植物重要用什么器官制造食物?植物重要用什么原料制造食物?植物制造食物的原料从哪里来?现在明白植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了吗?三、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植物运用阳光、空气、水制造养料,并制造其他生物生存需要的氧气,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其他生物。植物和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环境影响植物,植物也影响环境,环境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植物。)四、课后拓展。了解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我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例如蔬菜中的木耳、蘑菇)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教学后记:第四课
9、时 植物的根和茎教学目的:1.观测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2.能完毕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教学难点:如何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教学准备: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可以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如何进入植物体内、如何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二、探究内容: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取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
10、的各部分。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取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如何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如何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3)设计实验证明根部吸取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的确具有运送水分的作用?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教材上用什么方法证明?给实验用的水染色起什么作用?4. 说说植物的根和茎除了吸取水和
11、养分、输送水和养分以外,尚有什么作用?(尚有支撑植物,使它们能更充足地接受阳光照射。)三、全课总结。四、课外拓展:1、运用课外时间注意观测。2、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教学后记:第五课时 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目的:1.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2.引导学生观测叶的蒸腾实验。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准备:一盆植物。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告知学生带这类书。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
12、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二、探究内容:1. 交流。(1) 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2) 把有关书籍分派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2. 分组活动。(1) 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性。(2) 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测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繁殖后代。身体构造。生长环境。运动与反映。(注意规定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成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3. 了解叶的蒸腾作用。(1) 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13、2) 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3) 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4. 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1) 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2) 师:在观测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三、全课总结。四、课外拓展: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教学后记:第六课时 动物和植物教学目的:1. 比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 引导学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性。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教学重点: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
14、物的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性。教学难点:比较我们与其他生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准备:记录本。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5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探究内容:1.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 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把第2、3课的记录加以对照,填好表。板书:动物、植物的相同点:都有生活的基本需要。都能生长、死亡。都能繁殖后代。都有相应的身体构造。都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反映。(2) 寻找动物和植物的不同点。板书: 植物不能改变自己的位置,它只有根,没有运动器官。食物的来源不同,植物自己在提内制造养料,所
15、以它不需要口和牙齿。2. 建立生物的概念。(1) 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火是生物吗?计算机是生物吗?师:生物与非生物是有明显差别的,我们能区分它们吗?3. 讨论我们是什么。(1)学生进行讨论。(2)报告结论:人类是由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惟一有语言、能思考的生物。三、全课总结。四、课外拓展:阅读一本有关介绍动植物的书籍。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溶 解第一时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目的
16、:1. 观测比较食盐和沙在水肿的变化。2.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测、描述、解释的过程。3.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测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重要特性。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师备: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生备: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师: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想尝尝味道吗?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
17、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二、探究内容:1.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观测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2)观测比较搅拌成的两杯混合物。师: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沙在水里溶解了吗?(3)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2.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师:食盐在水里不久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如何呢?(2)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测面粉在水中的变化。(3)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4
18、)混合在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5)讨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3. 观测高锰酸钾和砂糖的溶解。(1)在两个玻璃杯里各装半杯水,分别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和砂糖。仔细观测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2)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测并描述水、高锰酸钾和砂糖的变化。(3)想像糖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4. 整理我们的观测研究结果。(1)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2)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测和区别吗?我们是如何观测和区分的呢?(3)小结溶解的特性: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
19、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或沉淀的方法分离出来。三、全课总结。四、课外拓展:了解尚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或不能溶解在水里。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如何加快溶解教学目的1知道物质的大小、水的温度、搅拌能使物质加快溶解。2能运用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进行相关实验。3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4能通过小组的形式对控制变量实验进行设计。5经历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过程。教学重点:对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教学难点: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教学准备小组观测实验用:肥皂、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盆等。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性?提出问题:如何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2分析问题
20、,提出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加快肥皂溶解的方法有哪些?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3设计与指导选择其中一种假设作为研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设计交流。教师初步的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4学生实验,得出结论。5运用控制变量的观点进一步探究。自主选择其余的一种假设进一步研究。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小组实验。得到结论。小组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过程、方法、知识)6知识运用加快食盐的溶解。加快糖块的溶解。说说运用的方法及依据。7课外作业:尝试溶解更多的物
21、体、寻找更多的方法来加快物体的溶解。教学后记:第三课时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目的:1学生能根据问题讨论,并制定简朴的研究计划。2使学生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环节。3能结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4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5能在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测研究发现,并能大胆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建立定量研究的概念。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朴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教学准备:演示实验用:(大包、小包)食盐、玻璃棒、(大、小)烧杯、水小组观测实验用:食盐(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毫升水的烧杯、水槽教学活动过程:1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教科版 四年级 科学 上册 教案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