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doc
《2023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原则()为全面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逐渐建立国内医院评审评价体系,增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提高医疗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在总结国内第一周期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等工作经验基本上,制定本原则。本原则在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步,紧扣医改中心任务,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总体设计,将评价重点放在改善服务管理、加强护理管理、城乡对口增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推动规范诊断和单病种费用控制等工作贯彻状况。同步,针对群众关怀热点、焦点问题,重点考核
2、反映医院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制度、办法及贯彻状况,以及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状况、辐射带动作用等。促使医疗机构改善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走以内涵建设为主、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发展道路。本原则共7章72节,设立391条原则与监测指标。第一章至第六章共66节354条原则,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善之用。第七章共6节37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运营、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监测与追踪评价。本原则合用于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别的各级各类医院可参照使用。 特别阐明:在本原则中引用疾病名称与ICD-10编码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疾病和关于健康问题国际记录
3、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在本原则中引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编码采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刘爱民主编译)。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立、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立规划定位和规定(一)医院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规模适当。(二)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断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医学影像与介入诊断部门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断服务。(三)临床科室一、二级诊断科目设立、人员梯队与诊断技术能力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三级原则;重点科室专业技术水平与质量处在我省(区、
4、市)前列。(四)医技科室服务可以满足临床科室需要,项目设立、人员梯队与技术能力达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三级原则;重点科室专业技术水平与质量处在或我省(区、市)前列。 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一)坚持医院公益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二)按照规范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到制度、师资与经费贯彻,做好培训基地建设。(三)将推动规范诊断、临床途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作为推动医疗质量连续改善重点项目。(四)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断等待时间。(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物使用管理关于规定,规范医师处方
5、行为,保证基本药物得到优先合理使用。(六)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 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一)将对口增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如下简称受援医院)和增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院长目的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筹划,有实行方案,专人负责。(二)承担政府分派为社区、农村培养人才指令性任务,制定有关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办法予以保障。(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发现、救治、报告、防止等任务。(四)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五)开展健康教导、健康征询等各种形式公益性社会活动。(六)在基本医疗
6、保障制度框架内,医院应当建立与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及有关服务流程。(七)依照记录法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完毕医院基本运营状况、医疗技术、诊断信息和临床用药监测信息等有关数据报送工作,数据真实可靠。四、应急管理(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应急预案。服从指挥,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和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二)加强领导,成立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机制。 (三)明确医院需要应对重要突发事件方略,建立医院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迅速反映能力。(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习,提高各级、各类人员应急素质和医院整体应急能力。(五)
7、合理进行应急物资和设备储备。(六)建立医院应急管理评估与连续改善机制。 五、临床医学教导(一)教学师资、设备设施符合医学院校教导、毕业后教导和继续医学教导规定。(二)承担本科及以上医学生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三)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任务。(四)开展继续医学教导工作状况。(五)指引和培训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诊断水平,推广适当卫生技术。 六、科研及其成果(一)有勉励医务人员参与科研工作制度和办法,并提供恰当经费、条件与设施。(二)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获得院内外经费,开展临床与基本相结合研究工作,并获得成效。(三)医院有将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应用勉励政策,并获得成效。(四)
8、依法获得有关资质,并按照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范(GCP)规定开展临床实验。第二章 医院服务 一、预约诊断服务(一)实行各种形式预约诊断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和出院复诊患者实行中长期预约。(二)有预约诊断工作制度和规范,有操作流程,逐渐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三)建立与挂钩合作基层医疗机构预约转诊服务。 二、门诊流程管理(一)优化门诊布局构造,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贯彻便民办法,减少就医等待,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与程序。(二)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准时出诊,遇有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应当提前告知患者。提供征询服务,协助患者有效就诊。(三)依照门诊就诊患者流量调配医疗资源,做好门
9、诊和辅助科室之间协调配合。(四)有制度与流程支持开展多学科综合门诊。(五)有改善门诊服务、以便患者就医绩效考核和分派政策,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一)合理配备急诊人力资源,配备通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医务人员,配备急救设备和药物,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基本规定。(二)贯彻首诊负责制,与挂钩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三)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四)实行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急救危重患者可
10、先急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五)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一)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原则,改善服务流程,以便患者。(二)为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收入院制度与程序。危重患者应当先急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三)加强转诊、转科患者交接管理,及时传递患者病历与有关信息,为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四)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导和随访预约管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出院后医疗、护理及康复办法知晓度。 五、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管理(一)有各类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和相应保障办法,严格服务收费管理,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以便患
11、者就医。(二)公开医疗服务收费原则,公示基本医疗保障支付项目。(三)保障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与人员权益,强化参保患者知情批准。 六、患者合法权益(一)医院有有关制度保障患者及其家属充足理解其权利。(二)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阐明病情及治疗方式、特殊治疗及处置,并获得其批准,阐明内容应当有记录。(三)对医护人员进行知情批准和告知方面培训,主管医师可以使用患者易懂方式、语言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履行书面批准手续。(四)开展实验性临床医疗(临床人体实验)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有审核管理程序,并征得患者书面批准。(五)保护患者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奉。 七、投诉管理(一)贯彻贯彻医
12、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实行“首诉负责制”,设立或指定专门部门统一接受、解决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及时解决并答复投诉人。(二)发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步发布上级部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范投诉解决程序。(三)依照患者和医务人员投诉,连续改善医疗服务。(四)对全体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解决专门培训。 八、就诊环境管理(一)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征询服务。(二)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住院病区等均有明显、易懂标记。(三)就诊、住院环境清洁、舒适、安全。(四)有保护患者隐私设施和管理办法。(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原则(试行)及关于起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决定。(六)贯彻
13、创建“平安医院”有办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有成效。第三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核对制度,辨认患者身份(一)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记(如: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编号、身份证号码、病历号等)管理。(二)在诊断活动中,严格执行“核对制度”,至少同步使用姓名、年龄2项核对患者身份,保证对对的患者实行对的操作。(三)实行有创(涉及介入)诊断活动前,实行医师必要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四)完善核心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患者辨认办法,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五)使用“腕带”作为辨认患者身份标记,重点是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
14、不清、急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辨认标志(腕带与床头卡)。(六)职能部门要贯彻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二、确立在特殊状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程序、环节(一)在住院患者常规诊断活动中,应当以书面方式下达医嘱。(二)在实行紧急急救状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暂时医嘱;护士应当对口头暂时医嘱完整重述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三)接获非书面患者“危急值”或其她重要检查(验)成果时,接获者必要规范、完整、精确地记录患者辨认信息、检查(验)成果和报告者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
15、发生错误(一)择期手术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所有完毕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二)有手术部位辨认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有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流程。 四、执行手卫生规范,贯彻医院感染控制基本规定(一)按照手卫生规范,对的配备有效、便捷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须保障与有效监管办法。(二)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断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有关规定(手清洁、手消毒、外科洗手操作规程等)。 五、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一)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物有严格贮存与使用规定,并严格执行麻醉药物、精神药物、放射性药物、医疗用毒性药物及药物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物使用与管
16、理规章制度。(二)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署名确认。 六、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一)依照医院实际状况拟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二)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一)评估有跌倒、坠床风险高危患者,要积极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用办法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二)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解决预案与工作流程。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一)有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有压疮诊断及护理规范。(二)实行防止压疮护理办法。 九、妥善解决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一)有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制度
17、与可执行工作流程,并让医务人员充足理解。(二)有勉励办法,勉励不良事件呈报。(三)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状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营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连续改善。对重大不安全事件要有主线因素分析。 十、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一)针对患者疾病诊断,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健康知识教导,协助患方对诊断方案作出对的理解与选取。(二)积极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如身份辨认、手术部位确认、药物使用等。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连续改善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一)有医院质量管理组织,涉及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
18、员会和放射诊断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有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二)有医院、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负责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连续改善方案,定期专项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连续改善有关任务。(三)医疗、护理等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行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和连续改善方案,承担指引、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记录,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贯彻整治。(四)建立专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
19、机制。(五)将开展临床途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连续改善重点项目,有有关保障组织、部门职责与协调机制。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连续改善(一)有医疗质量管理和连续改善方案,并组织实行。(二)建立与执行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诊断指南。(三)坚持“严格规定、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四)建立医疗风险防范保证患者安全体制,按照规定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不隐瞒和漏报。(五)医院、职能部门、各临床与医技科室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原理,通过适当质量管理改善办法及质量管理技术工具开展连续质量改善活动,并做好质量改善效果评价。(六
20、)定期进行全员医疗质量和安全教导,牢固树立医疗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善参与能力。(七)建立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为制定质量管理连续改善目的与评价改善效果提供根据。 三、医疗技术管理(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规定,符合医院诊断科目范畴,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二)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分级分类管理、监督评价和档案管理制度,临床应用新技术按照规定报批。(三)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行。对新开展医疗技术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状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
21、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减少医疗技术风险。(四)开展科研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医学伦理原则,按照规定审批。在科研过程中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充足尊重患者知情权和选取权,订立知情批准书,保护患者安全。(五)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技术。 (六)对实行手术、介入、麻醉等高风险技术操作卫生技术人员实行“授权”制,定期进行技术能力与质量绩效评价。 四、临床途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与连续改善(一)医院将开展临床途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作为推动医疗质量连续改善重点项目,规范临床诊断行为重要内容之一;有开展工作所必要组织体系与明确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二)依照本院医疗资源状况,以常用多发病为重点,参照卫生部发布临床
22、途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院执行文献。 (三)医院对有关临床与医技人员实行教导培训。 (四)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实时监测平台,监控临床途径应用与变异状况。(五)建立临床途径记录工作制度,定期对进入临床途径患者进行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物费用、非预期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死亡率等指标记录分析。(六)医院定期进行临床途径管理有关医务人员和患者满意度调查。总结分析影响病种实行临床途径因素,不断完善和改善途径原则。(七)制定有关制度与程序保障卫生部文献规定上报单病种质量指标信息,作到对的、可靠、及时。(详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住院诊断管理与连续改善 (一)由具有法定资质医
23、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诊断成果为患者提供规范同质化服务。(二)依照既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断指南、疾病诊断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途径,规范诊断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断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行多学科综合诊断,为患者制定最佳住院诊断筹划或方案。(三)由高档职称医师负责评价与核准住院诊断(检查、药物治疗、手术/介入治疗等)筹划或方案适当性,并记入病历。(四)用制度与程序管理院内、院外会诊,对重症与疑难患者实行多学科联合诊断活动,提高会诊质量和效率。(五)运用国内外权威指南与关于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既有医疗资源,制定与更新医院临床诊断工作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三级 综合医院 评审 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