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共9页).doc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
2、小见大。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
3、,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4、阅读借景抒情的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惟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的内涵。 (五)虚实结合,这里强调虚写,主要指联想和想象。 (1) 联想,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主要有四种类型:相似性联想,相反性联想,因果性联想和事理性(现象与本质)联想。例如三颗枸杞豆,文题与内容就是相似性联想:三叔一生的成绩。同时相对于文中的“我”又是一种联想:如果少壮不努力,日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抓住联想来理解主题,我们就会理解文中的“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动力之所在。诗歌中联想颇多,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星星,它们有着相似性。
5、 (2)想象,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从而获得丰富的材料,使文章不仅在内容上丰满,而且在形式上多姿。想象的方法大致有追述、预言和悬想三种。追述,指把过去的事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预言,把未来的事情写得仿佛在眼前一样;悬想,把自己想的实际上不存在的事情,说得仿佛在眼前一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本没有街市,所谓“街市”是想象出来的。 无论联想还是想象,都是虚写。文学作品中,虚写手法相当普遍,阅读时“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是
6、文章阅读的重点要求之一,所以,理解虚写手法很重要。 (六)象征,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思想、感情。运用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思想、形象化,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散文诗海燕,通篇运用象征手法,“风、云、雷、电”象征当时的沙皇反动统治,“大海和波浪”象征人民和人民的力量,“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和“海鸥、企鹅”也各具有其象征意义;韩愈的马说象征手法在古文中堪称典范,文中“千里马”“伯乐”“常马”“食马者”各具其象征意义;不少诗歌也采用象征手法,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象征善解人意的知心人。
7、(七)悬念,指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注意。从内容上看,悬念有两种情况:一是简要地提出事物,让读者以急切的心情想了解结果,枣核中一位旧时同窗寄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设下悬念;见面时“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加深悬念。另一种是让读者对人物和事情有比较多的了解,只是作品中的人还“蒙在鼓里”,这样读者就有兴趣关心结果。拖延释念是对悬念的解开,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加深悬念,使读者期盼心情不断加深,刚才所举的枣核事例就是典型;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入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 (八)伏笔,就是在文章的
8、前面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作某种暗示,在文章的后面再作回应、说明,这是增强文章内容前后联系的一种重要的谋篇技巧。它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有伏必应;二是要伏得巧妙,让读者无法轻易察觉到,切忌刻意、显露,这是伏笔与悬念的区别;三是伏笔的照应,前后不宜过紧。分析文学作品的伏笔可从人物外貌、人物言行、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入手,如三颗枸杞豆开头“我是个植物学家”,在读者阅读不经意间埋下伏笔,照应这句话的却远在文尾“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从而把整篇文章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叙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常见 表现手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