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小说阅读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一、小说阅读答题万能图: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理情节”题型: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3)“看环境”题型: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4)“谈构思”题型: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5)“讲方
2、法”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阐释小说社会意义。三、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一)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场面;寻找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
3、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1)情节的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照应前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A情节安排评价: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
4、制造悬念。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出人意料式。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福特,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项链中的“项链”等。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
5、满。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将小说的某个情节抽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 (2)解题思路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6、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典例分析: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答:合乎情理。 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当然可以。”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 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二)注意环境描写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环境分类及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交待人物
7、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情感;展开、推动情节发展;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2)
8、解题思路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例题:(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
9、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手法: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作用: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人物的命运。(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参考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揣摩人物形象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
10、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
11、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作用: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2解题方法(1)常见设题模式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2)解题思路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
12、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典例分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答:孔
13、乙己是个深受科举制毒害的知识分子典型,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好逸恶劳,但也心地善良。孔乙己“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四)概括主题内容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
1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解题思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根据要求
15、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刻画了人物形象,赞扬了揭露抒发了(呼吁)(五)品味语言特色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用词、句式,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
16、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2)解题思路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六)分析文章结构1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1)分析小说的标题常见的作
17、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2)分析小说的开头开头方法: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常见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4)分析小说的结尾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常见的作用有: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
18、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常见的作用有: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中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中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19、。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常见的作用有: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思维方向)好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分析构思方面的特点;分析文章开头、结尾的特色。(2)解题思路首先要了解巧妙的构思方法有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
20、外情理之中等。(七)分析写作技巧1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文章表情达意服务
21、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C艺术技巧: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
22、深化文章的主题。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D.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此类题型
23、,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A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B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C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其他(一)解题思路把握作品主题、特征及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语言、形象,内涵,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作出个性化的评价。(二)答题步骤1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2浏览首句,了解梗概。3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
24、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4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5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6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三)临场技巧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1)赏析人物(分析塑造手法;把握人物思想性格;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2)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3)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4)鉴赏语言,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5
25、)特别是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体现?(八)探究题的解题思路高考探究题作为一种新型考查方式,较好地在文本、考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便于考生作思维拓展和实践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一、命题特点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等字样;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
26、究;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二、主要题型大体可分正反对立类;深层剖析类;拓展启示类。三、探究角度围绕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答题可从小说的要素入手。(一)探究人物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思路: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要分析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场与性格的展示所起的作用。例如: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解答提示: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
27、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设问:小说这样写某某人物,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思路:探究的焦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写法”问题,其实就是要分析作者把笔下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问题。例如:2009年全国卷孕妇和牛,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解答提示:这样写让人感动。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3.探究人物的
28、个性品质设问:主人公的某某品质,对你有何启发?思路: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种品质对现实(我)有什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2008年全国课标卷二十年以后,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解答提示: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二)探究情节1.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这个结尾水到渠成;这个结尾升华了某某主题;这个结尾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某某形象。要特别注意空白式结尾及出人意料式结尾
29、的作用。例如:2009年辽宁卷遗璞,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解答提示: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2.情节的合理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思路:这情节能很好的表现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表现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例如:2008江苏卷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答提示: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
30、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 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 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三)探究主题1.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例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解答提示:深刻
31、意蕴: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 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情感取向: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 刚之美。2.探究主题的启示设问:文章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新认识?思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是如何叙述的。这句话让我产生的感触。例如:2010年浙
32、江卷静流,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解答提示: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四)探究题目设问: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题目能否用某某来替代?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思路: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作用(突出传主、线索、悬念、情感出发点、主旨)例如:2011年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解答提示: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
33、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四、答题要求:1、开头要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3、结合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作分析;4、总结自己的观点。散文鉴赏答题指导一、理解类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思路:表面含义+深层含义(结合主题思想解析)注意三点: 一、看位置。分析词语指代义。 如:【2007年全国卷】海南杂忆 15题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这两个词出现在原文6、8段。 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也喻指
34、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 二、看语境。分析词语情景义。 如:【2007年北京卷】湿湿的想念 9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沅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 解析:参考原文10段,“理想“是个名词,答案也应是名词性的。注意变换。 答案: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三、看效果,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2008年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 18题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解析: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形象、准确等角度分析。 答案: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特别注意标题的含义
35、及作用:一、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直接表明了文章的思想情感,三、具有象征意义,四、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一般是以物为标题者)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方法:一、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分析其情感。二、分析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重点是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三、心中自设问题,解析组织答案。二、概括类1、概括有三种方法: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
36、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2、概括的具体要求有三点:角度一致,即概括的角度要与概括的要求一致,同一问题的概括前后角度要一致。涵盖内容全面。剔除非本质属性的信息,筛选出本质属性的信息。限制概念准确,即概念准确,修饰限制成分恰当,语言表述精炼。3、概括要防止下列几种毛病:1归纳不完整,有重要遗漏。2任意拔高。3概括的角度不对。4分不清信息的主次,不能整体上把握文章。考生在概括归纳时必须分清主次,学会排除冗余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概括。(一)“概括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和技巧】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
37、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经典试题1】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针挑土)【解析】解答第二小题要先画出文中作者对黑妮的行为表达情感的句子,再进行归纳总结。“针挑土”的相关笔墨,有抒情,有叙述,有补充说明,分析其用意,既要每处找出来考虑,又要综合考虑。【答案】第一问: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第二问: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经典试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孤
38、寂之感”?(200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季羡林马缨花) 【解析】根据第一段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第一个要点;根据第三段的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第二个要点。【答案】 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二)“概括文章主旨”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主要内容(写什么)写作意图(为什么写)【答题模式和技巧】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定、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经典试题1】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
39、本文的主旨。(6分)(2006年全国一卷阳光的香味)17、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第点4分,每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第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三、作用类(一)“结构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和技巧】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简析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态度)。重要句子在文章中常见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40、呼应前文。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全文,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经典试题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祁连雪)【解析】解答这道题,(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2)要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3)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4)理清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
41、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用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二)“人称使用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或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和技巧】1.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2.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
42、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3.第三人称: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经典试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0年高考全国卷灯火萧萧)【解析】考查人称变换在文中的作用。注意人称变换与作者情感的变化。【答案】第一问: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第二问: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三)“选材上的作用”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主要考材料和中心有什么关系,或“主次详略是否
43、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等。【答题模式和技巧】模式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技巧:插入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插入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模式2.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技巧: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的作用。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前后照应等方面的作用。模式3.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技巧: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 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模式4.引用一个或一些对立或类似的事物、对象技巧:起对比或衬托作用,
44、突出主要对象的特点。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的作用。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经典试题1】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经典试题2】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9年高考全国卷任林举岳桦)【解析】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
45、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答案】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四、赏析类散文的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顺叙、倒叙(悬念)、插叙(丰富文章内容)、补叙描写:从描写的内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和社会)、场面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粗细:白描和细节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议论:散文中的议论一般起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对比、夸张(更加突出),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和表现力),反复(强调)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语气和强调),对偶(结构整齐,对称美)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人称的效果。四、结构手法:过渡,前后呼应,线索,总分总,分总,总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铺垫,伏笔,悬念。(一)表现手法赏析类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从表现手法方面设题,则主要从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处,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设计问点。如:1.用什么与什么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