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预习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预习复习.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 最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古代诗歌四首重要知识点1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 观沧海 龟虽寿等。“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曹操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2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 蜀道难 将进酒 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
2、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闻” , “听说” ;“左迁”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在扬州闻讯后写下了这首诗,为好友王吕龄被贬官而抒发感愤、寄以慰藉。3王湾(生卒年不详) ,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名篇。4马致远(约 1251-1321 以后)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是当时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代表作有汉宫秋 东篱乐府等。“天净沙” ,曲牌名。 “思” ,思绪。 “思”是题眼, “秋”
3、是特定时节, “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诗歌主旨1 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诗人想要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3 次北固山下一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4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黄昏时秋天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表达技巧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诗完全把情饱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本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4、,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广阔的意境;以饱满的热情,勾画出大海干变万化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浪漫主义手法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将
5、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和优点。次北固山下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能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中“生” “入”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的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表达出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2、写景传神,意境和谐优美诗中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变得开阔,而“风正一帆悬”写景则更为精彩, “悬”是
6、竖直高挂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若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全诗写景精彩传神。天净沙.秋思1、动静结合这首小令的艺术效果,得益于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 “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古道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深秋萧瑟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
7、昏鸦涂上的一抹金黄颜色。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漂泊他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秋。2、背景和主体相映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景写充分了,主体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烘托出来了。重点难点1、 观沧海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耸立及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色,显示了在苍茫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的生机勃发的情景。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2、如
8、何理解“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四句诗?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孕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诗虚写大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创设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襟。3、李白的七言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前一句的写景中有何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
9、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4、如何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 ”这句诗?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5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作者将红日、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6、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如何写景的?
10、这首小令前三句,总共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但是凝练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 “老” “昏”“小” “流” “人” “古” “西” “瘦”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不仅使各种事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而且使本来并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整体,简约之中足见其深思。7、 “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迟暮苍凉
11、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古今对译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译句: 往东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解释: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临, 到达,登上。 碣石山,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 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海,大海。这里指渤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译句: 水波起伏动荡,山岛高高挺立。解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 竦峙,耸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译句: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解释: 丛生,郁郁葱葱。 丰茂, 丰美茂盛。|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译句: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
12、,汹涌澎湃。解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拟声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译句: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解释:其,代指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译句: 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光。解释:星汉,银河。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译句:喜悦到达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志向。解释: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评析: 这是一首咏海抒怀的诗篇。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出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 啼,译句:飘移不定的杨花落尽了,布谷鸟啼声凄婉,闻 道龙标过五溪。译句:惊闻你被贬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解释:杨花,柳絮。 子规, 布谷鸟,又
13、称杜鹃,啼声哀婉凄切。 闻,听说。龙标, 指王昌龄。 五溪,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总称。|我寄愁心与明月,译句: 我把对朋友的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译句:让它伴随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的西南边地吧。解释:与,给。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评析: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译句:停舟于北固山下,只见大路绕着青山,行舟绿水前译句:船在碧波上前进。解释:客路,行客前行的路。青山,北固山。 行舟
14、,行进中的船。绿水, 指长江。潮平两岸 l 阔译句:潮水上涨,江面宽阔。风正一帆悬。译句:风势正顺,白帆高挂。解释:潮平,指江水上涌时水面与两岸持平。阔,开阔。风正,风势正顺,恰到好处。 悬,挂。海日生残夜 |译句: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春 入旧年译句: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解释:残夜,夜将尽未尽。江春, 江上的春意。旧年,将要逝去的一年。乡书何处达?译句:给家乡写的信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归雁洛阳边译句: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解释:乡书,家信。归雁, 北归的大雁。评析: 这首诗借次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译句: 枯藤
15、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解释:枯藤,干枯的藤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小桥流水人家,译句:小桥旁潺潺的流水环绕着几处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译句:荒凉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解释:古道, 古老的驿道,古老的道路。西风,西来的风,多指秋风。夕阳西下,译句:夕阳已经在西方落下,|断肠人在天涯译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解释:断肠人,极度忧伤的人,这里指漂泊在外的人。 天涯, 极远的地方。评析: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第 1 2 课 论语十二章孔子(前 55
16、1-前 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先师” “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 书等古代文献。(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在不同时间与弟子们的谈话记录。 “论”的意思就是编纂。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论语)十二章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个方面来谈,告诫人们学习应该有乐学好思、取长补短的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安贫乐道
17、、厚道仁义、坚守志向的思想品德。表达技巧1、立意深远,思想深刻。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炼,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作用。2、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如“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等已成为成语,被广泛使用。每一则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常常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 “矣” “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重点难点1、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不能。因为这三个问题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 ,接着是“朋友
18、” ,最后是“自己” ,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2、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谈谈你对 “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孔子意在讲学习之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礼记学习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 “温故”是“知新”的基础, “知新”是
19、“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罔”和“殆”两个字的意思有何不同?“罔”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意思,就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掌握不牢固;“殆”是“疑惑”的意思,不学习而成天胡思乱想就舍陷入疑惑,要比“罔”更坏,危害程度更深。这两个字反映出孔子在“学”与“思”两方面,更重视“学” ,反对离开“学”而胡思乱想。古今对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
20、气,不也是君子吗?解释: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同“悦” ,愉快。 “不亦.乎” ,不也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愠, 生气,发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评析: 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学习带来的快乐和为人态度。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释: 曾参(shen) (前 505-前 436)
21、 ,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吾,人称代词,我。日, 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 替。 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评析: 第二章,讲治学的人要重视品德修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立足社会,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懂得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解释:十有五:有,同“又”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法度。评析: 第三章,写孔子自述学习与修养的过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解释:温故, 温习学过的知识。 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可,可以。 以,凭借,靠。 为师, 当老师。评析: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习中温习的必要。子曰:“ 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