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
《2022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2022、12、3)【教学目标】娴熟把握高考断句方法 答题步骤 先通读文意,懂得材料大意;先易后难,先大后小,先断后标;进一步懂得文意,检验断句标点的正确与否;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习其句读” 就是教同学断句;中国古代 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 句,经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 断开,叫“ 句” ;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 ,” 断开,叫“ 读”(d u);给
2、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 20XX 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才能来考查,20XX 年复旦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中也显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 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 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才能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才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 断句,是由于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懂得,断句失误,必定误会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 录断句不当而造成懂得错误的材料;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读音
3、kui 二声,人名)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 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官名);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 翻译:(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 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 (孔子)说:“ 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熟知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 感: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 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 句读” ;明
4、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才能;平常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育同学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悟,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遇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 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明白,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畴,然后再集中精 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就;2、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殊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唯、盍、夫、且夫、如夫” 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 也、矣、耶、哉、乎、焉、兮、耳、与
5、(欤)、而已、(邪)” 等后面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 “ 纵” “ 是故” “ 于是” “ 向使” “ 然而” “ 无论” “ 至如” “ 是 以” “ 继而” “ 纵使” “ 然就”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 顷之” “ 向之” “ 未几” “ 已而” “ 斯须” “ 既而” “ 俄而” 等,也可以帮忙 断句;当然,仍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 帮手”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 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如夫、乃夫、已而、至如、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 使、纵使等等;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6、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就难者亦易矣;不为,就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 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就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 个 “ 乎” “ 矣” “ 也” “ 焉” “ 哉” ,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 “ 就” “ 而” “ 然就” ,代词两个
7、“ 之” ,句首语气词 “ 岂” ,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 一个;例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就游者众险以远就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就、就、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 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 处之多,假如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与“ 奇伟瑰怪特别之观” ,这道断 句题基本上可以依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例 2、赵襄子饮酒,五日五
8、夜不废酒,谓侍者曰:“ 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 病!” 优莫曰: “ 君勉之! 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 今君五日; ” 襄子惧, 谓优莫曰: “ 然就吾亡乎?”优莫曰:“ 不亡;” 襄子曰:“ 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日下尽桀 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优莫曰:“ 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日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 .刺奢)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 我的确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 病;” 优莫说:“ 您努力吧!仍和商纣王差两天;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 襄子可怕
9、了,对优 莫说:“ 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 优莫说:“ 不会灭亡;” 襄子说:“ 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 仍等待什么呢?” 优莫说:“ 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由于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 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相互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急 了;”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此题 差不多就解决了;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留意敏捷性,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 乎” 用在句中同“ 于” ,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
10、,也可不点断;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经常用“ 曰” “ 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显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依据上下文判定对话双方,来断句;例 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依总分:例 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 .卷八)论语季氏 16.5 【原文】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注释】节:调剂,节制;善:优点,好处;骄乐:“ 谓侈肆而不知节” (朱熹集注);佚游:游荡
11、无度;佚:同“ 逸” ;宴乐:吃喝为乐;宴:宴会;【解译】孔子说: “ 有益的欢乐有三种,有害的欢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剂陶冶为欢乐,以称道别人的优点为 欢乐,以多交贤德的友人为欢乐,是有好处的,以骄纵放纵为欢乐,以闲逸游荡为欢乐,以宴饮纵欲为快 乐,是有害的;”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觉句中提到了“ 益者三乐” “ 损者三乐” 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 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4、据修辞: 修辞技巧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对比、反复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12、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比如:顶真: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例6、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依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例 7、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原文】中山君飨 xiang 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 臣有父, 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
13、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难过;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得士二人;”【译文】中山君设宴招待国都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在座,羊羹没有分给司马子期,他一气之下,说服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跑了,有两个人提着戈随在中山君的后面,中山君回头对二人说:“ 你们是干什么的?” 二人回答说:“ 我家老父, 饿得快死了, 君王曾经赐了一壶熟食给我们父亲吃;父亲临死时说: 中山一旦有难,你们肯定要为中山效死;所以我们来为君王效死报恩;中山君感叹地仰天长叹说:“ 施与不在多少, 而在于处在他遭受困厄的时候;怨恨不在深浅, 而在于是否伤了人的心;我以一杯羊羹亡国,而以一壶熟食得到两位为国效死的义士;”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14、“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难过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 .中山策)例句中显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 与“ 怨不期深浅” ;“ 其于当厄” 与“ 其于难过” ;“ 以一杯羊羹亡国” 与“ 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我们只要留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复:例 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吾孰与徐公美” “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显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5、辨句式 :特殊句式把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 之有” 宋何罪之有 . ;“ 如 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
15、是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 抑亦 ”(非唯天时, 抑亦人谋; );“ 不亦 乎”(不亦说乎?) ;“ 何 之为”(秦就无礼, 何施之为?) ;“ 无乃 乎 (无乃不行乎?) ;“ 可得 欤” (可得闻欤?);“ 得无 乎” (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忙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 可以削减断句失误;如“ 有所” “ 无所” “ 有以” “ 无以” “ 以为” “ 何所” “ 孰如” “ 至于” “ 足以” “ 得无” “ 无乃” “ 何以” “ 于是” “ 然就” 等;1、“ 奈何” “ 如何” “ 如何” “ 奈 何” “ 如 何” “ 如 何” “ 奈 何”
16、“ 如 何” “ 如 何” 是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可以翻译为“ 把 怎么样” 或“ 对 怎么办” ;“ 如之何(其)” 、“ 如之何(其)” 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反问,译为“ 为什么” 、“ 怎么” ;“ 其” 是语气词,用于加强反问语气,可不译;“ 奈之何” 、 “ 如之何” 、 “ 如之何” 中的“ 之” 已经虚化,可以去掉, 而紧缩为“ 奈何” 、“ 如何” 、“ 如何” 等结构;当它们放在主语后面时,就译作“ 怎么样” “ 怎么办” ;“ 奈何” 、“ 如何” 、“ 如何” 放在动词前面时,就译为“ 为什么” 、“ 怎么” ;2、不亦 乎译作“ 不(是) 吗” 、“ 莫非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文言文 断句 题解 技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