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_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塘湖春行_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授课人李鲜花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课题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通过钱塘湖春行创设的意境,把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3、通过推敲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唐诗用字的精妙之处。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质疑解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钱塘湖春行诗中发现学古诗步骤。教学难点体会唐诗用字的精妙之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 课时课型新授课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钱塘湖又名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
2、胜地。自古就有不少文人骚客写诗作文赞颂西湖,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在这里苏轼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可见西湖在苏轼的对西湖的喜爱。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唐诗钱塘湖春行,看看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又有什么不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太原(现在属山西)人。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可以点先学生介绍,然后老师再补充)1、师范读古诗,告诉学生这首古诗的韵脚2、师范读古诗后,提醒学生朗读请注意的事项:有节奏感有高低音有古人情感选男女生
3、各一代表朗读,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进行点评。然后生再齐读。3、刚刚同学们都很有感情的朗读了这首七言律诗,那么下面老师想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全诗叙写了诗人的一次什么样的经历?写诗人骑马游览的西湖早春风光,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读诗让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
4、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5、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的?3四、自主探究五、作业“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即向阳之树,春寒未退,故莺争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翠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小结:这首诗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宽广。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
5、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诗歌之所以渊源流传除了它诗文本身的美以外,更因为它在炼字方面的精妙。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体会一下。1、颔联;“几处”能不能换成“几只”?“争”能不能换成“抢”?“谁家”能不能换成“几只”?不能。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2、颈联: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小结:虽看起来都是简单的一个字,可是仔细一看不难发现这些字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的字眼,让整首古诗增色不少。1、课后的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2、第二大题。4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首联: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