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评估.docx
《汽车零部件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零部件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评估.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汽车零部件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评估汽车零部件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评估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一、 产业环境分析4二、 支持消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推动车市持续复苏5三、 必要性分析6四、 运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发展7五、 运营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8六、 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11七、 信息系统风险及其管理13八、 风险源分析法14九、 事件树分析法18十、 故障树分析法18十一、 项目基本情况22十二、 SWOT分析24十三、 项目风险分析30十四、 项目风险对策32发展规划分析33(一)公司发展规划331、发展计划33(1)发展战略33作为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正在转变发展思路,由“高速增长阶段
2、”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公司顺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经营理念,以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产品升级和节能环保为重点,致力于构造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优良、持续发展的新型企业,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33一、 产业环境分析(一)面临的机遇从全球来看,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日渐成熟,当前产业化曙光将更多显现;新国际经贸规则密集制定,“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际合作重要内容,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从全国来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
3、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家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二)存在的挑战一是新兴产业市场需求仍待释放。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在一段时间内压缩总需求。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依赖终端补贴,市场内生需求仍待培育。二是研究开发风险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商业模式和终端产品成熟度较低,核心产业技术储备不足,导致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均落后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基本依赖进口。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没有
4、形成。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技术实力仍然有限,研究开发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要素约束趋于多重化。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在土地空间、劳动力、管理水平、生产技术、环境等关键资源方面的约束不断加大。四是配套改革难度加大。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法制建设、社会治理等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协同推进任务艰巨。总体来看,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二、 支持消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推动车市持续复苏汽车行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行业产业链长,上下游延伸至实体经济的诸多方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据
5、中汽协统计,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实现了继2018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全年累计生产2608.2万辆,同比上升3.4%;销售2624.8万辆,同比上升3.9%。乘用车方面,产销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6.8万辆,同比上升7.1%和6.6%;商用车销售477.9万辆,同比下降6.85%。国内汽车产销两旺,目前国内汽车产销量仍以绝对的优势连续13年蝉联全球第一。从汽车类零售情况来看,2021年全国汽车类零售额达43787亿元,同比增长7.6%,略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9个百分点,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3%,较2020年小幅下滑0.16个百分点。三、 必要性分析1、
6、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
7、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四、 运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一)国外国际上,运营风险的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是随着金融类机构,尤其是保险业对风险管理关注的发展而发展的。保险是转移企业运营过程中纯风险的损失,对保险的管理也就是对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因而,随着保险业对风险管理关注程度的加深,运营风险管理的思想也在萌芽。到20世纪50年代,成本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开始普遍重视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8、和管理,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巴塞尔协议(1988)。该协议提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规范,标志着运营风险管理系统性研究的开始。其后更于2003年提出金融类机构运营风险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后,在非金融领域中相继出现严重的风险事件(主要由运营风险和战略风险造成),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绩效,而且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运营风险管理开始在非金融领域中得到了重视。实体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发现这些风险因素绝大部分能够管理却没能得到有效管理,风险管理逐步向监督、管理和控制有关组织机构的管理流程的方向发展。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中,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法案(SOX法案),要求所有在美
9、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以确保提交的财务报告的正确性,它是对运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推动。而COSO委员会的ERM报告(2004)则是对运营风险进行控制和应对的原则及程序的重要指南。(二)国内在国内学术界,张纪康企业经营风险管理(1999),张继焦控制链管理:防范客户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2003),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2004),高立法等的企业经营管理实务(2009)等著作均是专门针对企业运营风险进行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的一些法规政策,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等,极大地推动了
10、风险管理的发展,为运营风险管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运营风险管理的实务要求。五、 运营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运营风险管理的程序需根据企业运营过程的特点建立,需要对企业内部的运营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督。(一)运营风险的识别识别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可以遵循的一个思路是:首先,分析和研究企业运营活动的特点,识别企业运营系统中的价值创造流程,确立企业运营系统的核心流程;其次,通过对价值链模型的分析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模型;再次,通过对企业运营活动中的价值创造过程的分析,确立企业风险因素的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基于价值链
11、的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分解模型。收集与运营风险相关信息的渠道可分为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外部渠道有:行业信息网络平台、行业与专业机构的报告与调研或其他沟通平台、重大安全环保事件案例和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案例等。内部渠道有企业内部与市场策略制定、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生产等相关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企业重大运营风险事件案例;对现有流程制度的监管机制与报告;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监控等。(二)运营风险的评估识别风险源后,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评估,为衡量运营风险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其中,对相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能力的评价,应当检查其是否合理、适当。然后确定企业运营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对运
12、营系统的核心流程进行风险评估。一般可通过确定控制目标、定位数据来源、区分管理周期、确定指标权重的分配、从风险性质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方面制定量化公式和规则等步骤来设置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采用控制图等方法来实现对关键运营风险指标的有效管理。(三)运营风险的应对需关注以下要点。(1)对运营风险的不同来源进行衡量和排序,确立运营风险管理目标及相应的应对方案。为此,需要确定企业风险承受度、风险容量表述方法、风险容限。在实际执行中超出风险容限时,立即进行风险预警。(2)确立风险管理责任人:在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引入了运营控制单元的概念,确定每一个OCU的风险管理责任人,负责监控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一旦发现问题,及
13、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OCU管理层,然后监督相关部门对所发现问题的跟进措施,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管理过程。(3)确定运营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企业应当针对每一领域的运营风险制定特定的风险应对措施。每一项风险应当有专人负责,并最终落实到管理层和员工身上。各种应对措施应当为执行人所理解并真正实施。对风险管理责任人,应当赋予其管理职责范围内风险的责任。在需要的情况下,制定风险管理手册。(4)建立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传递信息,及时反馈,确保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企业可尽可能地建立集成化运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清晰明确的风险等级和完备的风险数据库,使风险管理的过程简单明了,并
14、实现风险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提高运营风险管理的效果、效率。六、 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技术的先进性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创新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所拥有的专有技术方面的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经营失败的可能性。1、技术创新风险存在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风险可能存在于以下领域。(1)技术的先进性。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是否具有独特优势,是否已被市场所淘汰。(2)技术的可靠性。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无故障地发挥其特定功能的概率。(3)技术的合规性。本企业所拥有或使用的技术,与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是否一致,技术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是否相符合。(4)技术的市场可接受性。一项技术是否为使用者接受,决定了其市场前
15、景。2、技术创新风险的来源(1)技术领先地位的不确定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均很难一直保持在同行业同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迅速,这种时效性越来越短。如果企业失去技术领先的地位,其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企业的风险。影响技术领先地位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三方面原因。其一,技术本身的特点。如果技术与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即技术凝结于产品的性能结构或服务方式中,随着投入市场,可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如果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则可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此外,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也会影响到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如果具有较大的先进性,则竞争对手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模仿。其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竞争
16、对手实力较强,则可能短期内取代本企业的技术优势,反之,则需较长时间。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到被模仿的可能性。其三,企业自身保密工作的有效性。在技术开发,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如果十分重视技术保密工作,可以减少技术资产被窃取的危险,从而维护技术优势。(2)社会环境的变化。外界变化对企业技术收益的实现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技术会否过于超前以至于不被顾客所接受,法律法规的变化等。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规定禁止出售任何形式的基因食品和药品,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从事基因药物和食品研制企业的经营。又如,不符合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可能无法在市场上出售。七、
17、信息系统风险及其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计算机系统支持日常经营运作和管理越来越广泛。如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软件等协助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使用电子邮件,文件服务器等手段进行公司内外部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宣传、网上调查等开拓市场;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收集客户资料,分析客户需求,制定公司营销策略等。信息系统包括一般信息系统和应用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风险包括系统的适用性、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系统能力、未经授权的入侵和使用以及各种意外事故中恢复业务运作能力等。企业在使用上述信息系统过程中会涉及自动化和人工成分。其中,自动化成分涉及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行风险,人
18、工成分涉及信息系统操作风险。(1)信息系统运行风险。信息系统运行风险指系统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例如,信息系统的不稳定,信息系统本身设计中的漏洞等。(2)信息系统操作风险。即使信息技术使自动化控制达到很高程度,人工因素仍然会存在于各种信息系统当中。而人工因素的参与,必然带来不确定性。例如: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数据,或处理了不正确的数据,或对数据进行了不恰当的修改等。八、 风险源分析法风险源分析法是指对各项作业活动进行分析,找出作业活动中具体的风险源。包括基本分析法、工作安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和预先风险分析法。(一)基本分析法基本分析法是指对于某项作业活动,依据“作业活动信息”,对照危害分类
19、和事故类型,确定本项作业活动中具体的风险源。可通过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问有关记录,获取有关信息进行。(二)工作安全分析法通过分析组成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风险,识别风险源。选定作业活动,将其分解为若干个作业步骤,辨识危险并汇总,定期检查和回顾。(三)安全检查表法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分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对于某项作业活动、某工作系统、某种装置,根据有关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国内外事故案例、系统分析及研究的结果,结合运行经历,归纳、总结所有的危害、不符合,
20、确定检查项目并按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的一种方法。我国很多行业在长期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制定的安全评价方法对于辨识危害很有帮助。因为评价是针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所以其中的检查部分就是一套系统、完整、实用的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的优点是有问有答,给人印象深刻;简便易懂,容易掌握。缺点是只能作定性评价,不能给出定量评价结果;只能对已存在的对象进行评价。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依据包括: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国内外事故案例;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研究成果。(四)预先风险分析法预先风险分析法也称初始风险分析法,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风险类别、出
21、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的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风险性。预先风险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同类作业活动或工作系统过去发生过的事故经历以及系统分析及研究的结果。1、分析过程应考虑的项目(1)危险物品;(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3)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4)影响控制安全性的重要的软件命令和响应;(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条件;(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2、预先风险分析的目的(1)识别风险源,确定安全关键部位;(2)评价各种风险的程度;(3)确定安全性设计原则;(4)提出消除或控制风险的措施。3、预先风险分析的内容(1)审核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
22、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的使用情况,确定其控制措施;(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守的有关人员安全、环境和有毒物质安全要求及其他有关规定;(4)提出纠正措施。4、预先风险分析的步骤(1)对照过去同类产品或系统发生事故的经验和教训,查明所开发系统(工艺、设备)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2)了解所开发系统的任务、目的、基本活动要求,包括对环境的了解;(3)确定可能造成的受伤、损失、功能失效或物质损失的初始风险;(4)确定初始风险的起因事件;(5)找出消除或控制风险的可能方法;(6)在风险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分析最好的预防损失的方法;(7)提出采取并完成纠正措施的责任者。关于风险等级,可以用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风
23、险等级,也可以用“安全的”、“临界的”、“危险的”、“破坏性的”等词汇代表不同的风险等级。九、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是一种从初始原因事件起,分析各环节事件正常、失败及发展变化过程,并预测各种可能结果的方法。一个事件树由初因事件和系统事件组成。初因事件是引起事故的起因事件,一个事件树只有一个初因事件。系统事件是由初因事件引起的事件,一个事件树可有多个系统事件。事件序列是表示事件发生过程的一系列符号。事件树分析的步骤归纳如下。(1)确定或寻找可能导致系统严重后果的初因事件,并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可能导致相同事件树的初因可归纳为一类。(2)构造事件树,先构造事件树,再构造系统事件树。(3)进行事件树的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零部件 公司企业 风险 管理 评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