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docx(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7979页20222022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共享。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1一、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如同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淌的山水诗”,全文共 68 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 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朝气,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
2、的观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化体会作者的感情。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第 2 2页共 7979页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建性地再现课文景象。3、能品尝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4、背诵全文,并积累美丽的写景词句。5、培育学生酷爱大自然的美妙感情。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丽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
3、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第 3 3页共 7979页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妙的大自然的憧憬。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奇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二)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相识的字词。(2)老师范读,订正字音,留意节奏。学生依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4、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3)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5)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比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第 4 4页共 7979页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三)观赏美点: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学生朗读沟通,老师指导。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5、澄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调美,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当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屹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第 5 5页共 7979页昏改变之美,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情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2、观赏“晓雾将歇,
6、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问题一:我们观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特别美丽特别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一塌糊涂,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学生思索回答。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溢着勃勃朝气的景象。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殊传神?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建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第 6 6页共 7979页(四
7、)体悟感情: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酷爱大自然的剧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然和清高,最终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骄傲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五)想象拓展: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幻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学生自由表达。板书预设:山水相映山川 之 美 色调缤纷晨昏改变第 7 7页共 7979页答谢中书书
8、教学设计 2、了解作者的有关状况,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会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奇妙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日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尝一首流淌的山水诗。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出示大屏幕第 8 8页共 7979页、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9、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岁前曾担当诸王的侍读,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接着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常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三、齐读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背诵课文。第 9 9页共 7979
10、页、品尝作品美丽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多媒体显示美丽的山水图画,老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驾驭字音、节奏。读毕,老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比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1、意。质疑答疑。第 1010页共 7979页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同桌之间探讨沟通,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老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重点测试)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动(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加,文中指观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观赏这种秀丽的景色了、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细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当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
12、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终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绽开背第 1111页共 7979页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精确。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美丽的意境;点睛之词;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老师稍加点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雄伟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澄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调美
1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调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当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改变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第 1212页共 7979页么热情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漂亮迷人的山水画轴。老师依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意境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
14、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爽。“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衬托,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加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调绚丽,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凹凸、远近、动静的改变,视觉、第 1313页共 7979页
15、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观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觉无尽的乐趣,并深感骄傲,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长(链接妙诗观赏)附录:诏问山中何全部赋诗以答陶弘景山中何全部?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品评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
16、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第 1414页共 7979页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行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会“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惋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
17、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闻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剧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憧憬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第 1515页共 7979页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养息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六、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同学们依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老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七、实力训练漂亮的风景勾
18、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八、课外作业(学海拾贝)、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3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第 1616页共 7979页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赏评佳句,感知情感。读-写-说教学 PPT。一课时一、干脆导入。二、读。1、读课题。说明课题。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3、读课文。第 1717页共 7979页(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说明翻译课文。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
19、次。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丽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美和沉醉。(4)诵读。二、写。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2、示范佳句赏评。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三、说。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赐予学生指导。三、布置作业。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4第 1818页共 7979页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状况,背诵课文。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背诵理解课文,学习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会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
20、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奇妙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日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观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尝一首流淌的山水诗。二、常识了解(5)1、题解:(大屏幕出示课题)1 谢中书,即谢徵,因官至中书鸿胪,故人称“谢中书”。中书,一种官职。第 1919页共 7979页2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大屏幕出示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 岁前曾担当诸王的侍读,37 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 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接着钻研
21、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常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3、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三、读读背背(20)(一)、齐读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 2020页共 7979页2、理解背诵课文。3、品尝作品美丽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妙,
22、培育学生酷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大屏幕显示美丽的山水图画)老师范读,学生听读,驾驭字音、节奏。(2)读毕,老师提示朗读节奏:(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3)学生大声朗读,品尝四字句的节奏。(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强调个别字读音)(5)学生齐读课文。(再次订正强调个别字读音
23、)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第 2121页共 7979页文意。(出示译读要求)(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探讨沟通,解决疑难问题。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5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状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一、预1、“书”的意思是_ 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3、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当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第 22
24、22页共 7979页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询问,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冲突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经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如吴均的 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主动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超群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
25、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3、生字词写在下面二、学1、预检2、通读课文,依注释自译课文(可小组协商)第 2323页共 7979页3、学生逐段翻译课文4、理清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领全文。其次部分:写景,先仰视,再俯瞰,再平视,最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第三部分:以感叹总括前文。5、问题探讨。(1)、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调协作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改变之美。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谢中书书 2022 答谢 中书书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