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
《2023年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笔记.doc(1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绪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本章概述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重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重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第一节 实证主义概况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重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
2、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本来被抱负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本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所有哲学的基础,否认结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也许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规定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
3、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也许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二、 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重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重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称广泛的流传。实证主义不仅是19
4、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第二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一、 孔德的生平活动 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181482023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17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
5、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1826年起他设堂讲授实证哲学。1833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由于他认为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在人生不顺的情况下仍不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孔德最重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此外重要的尚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他初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教的的人道教。但他的基本观点未变。二 、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
6、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测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拟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因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如何来代替为什么”。三、 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
7、因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规定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测,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四 、科学分类和科学方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
8、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人们都必须观测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用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结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结识事物。五、社会学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由于第一,实证哲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干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尚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
9、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两者得到调和。六 、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
10、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孔德把这种崇敬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第三节 穆勒的归纳主义一、穆勒的生平活动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其父詹姆斯 穆勒的指导和熏
11、陶下自学成才。穆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面都有著述, 其重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汉密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5)、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二、 对物质和精神的解释 穆勒反对从一般概念出发的结识论,强调涉及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认为借经验直观所认知的真理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以出发的主线前提。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他提出了两个假设:1,假定心灵(自我、精神)是存在的,它可以形成关于存在的东西以及一切也许的东西的概念;2,关于心里联想的规律是可靠的。他认为根据这
12、两个假定,就可以得出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他把物质定义为“感觉的恒久也许性”,感觉与物质的区别但是是现实的、具体的感觉与必将也许发生的感觉(感觉的恒久也许性)之间的区别。人的心灵无非就是人的某种固定的、恒久的、在各种情况下都将产生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就是感受(精神状态)的恒久也许性。三、 逻辑体系 穆勒认为,哲学应当成为以经验为基础的一切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其任务是从主体的经验中去寻找相对稳定和有秩序的东西,即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也正是逻辑的任务。穆勒规定他的逻辑方法成为一切科学的方法。穆勒把传统的经验归纳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穆勒指出:由三段论所推出的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已包含在其前
13、提中的知识;并且作为三段论的大前提的全称命题并不具有普遍和必然的意义,更无先天性和自明性,而但是是众多特称命题的汇集。因此,三段论的推理并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而是由特殊到特殊的、经验范围内的类比推理。在他看来,类比是归纳的一种形式,演绎法从属于经验归纳法,演绎的任务无非是对归纳所得出的命题作出解释。穆勒认为简朴枚举的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都不能推动知识和科学的进步,他把制定科学的归纳法当作自己的使命。他认为科学归纳法的基本特性即在于它能通过已知而推断出未知,也就是由考察某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出该类所有事物均具有这种特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一方面假定各类事物均有齐一性,也就是同
14、一类事物和现象有共同的、一般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另一方面,归纳推理的目的也正是发现这一齐一性。因此,假定和发现自然的齐一性就成了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归纳科学的前提是假定每一事件均按因果律发生,它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归纳法就是发现因果联系的方法。穆勒对因果联系的理解仍然是沿袭了休谟的心里联想主义,把因果联系看做是现象之间的前后相继。至于数学的真理,他认为与因果律没有联系。穆勒提出了著名的归纳四法,即求同法(契合法)、求异法(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再加上求同求异并用就成了归纳五法。归纳五法是西方逻辑思想、特别是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第四节 斯宾塞
15、的综合哲学一、斯宾塞的生平活动 赫伯特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实证主义的最大代表。他少年时因病未能上学,除了最初从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那里获得某些指导之外,他基本上靠自学成才。由于他的思想体现了当时欧洲思想的脉搏,加上他知识广博,他在世时即已获得世界声誉,但他个人则过着孤僻、独身的生活,与人往来不多,也没有接受专家职务和皇家学会会员等的荣誉称号。他的重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1851);“综合哲学”十卷,即第一原理(1862),生物学原理(2卷,18641867),心理学原理(2卷,18701872),社会学原理(3卷,18761896),伦
16、理学原理(2卷,18791893)。二、第一原理 斯宾塞在第一原理中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科学和哲学均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分类的东西。现象虽然是无限的、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意识表现,但绝对存在自身则超过现象范围,从而也超过了哲学和科学的范围,作为现象的终极因素的绝对存在(他有时称其为“力”)是人的结识和概念所无法表达的。斯宾塞认为有两种关系,一是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一是空间上的彼此并存关系。它们都只是现象的外部关系,不是事物的内在关系。思维就是发生关系,即从时空上将现象材料作连接分类。他把知识分为最低档的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三类,三者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
17、,彼此之间没有内在本质的不同,只有外部相联和抽象限度的不同。他认可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但认为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作不可知的东西,宗教和科学就可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三、普遍进化理论 斯宾塞认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可知的“力”,由“力”所推动的现象世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均受进化律支配。进化是物质由不拟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相对拟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进化到顶点时达成一种均衡状态,随后就是解体和分散。进化观念是其整个体系的主线观点。这一观点被他本人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用来维护资本主义秩序,反对任
18、何形式的革命,认为它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导致社会的倒退四、 社会学 斯宾塞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结构和功能的学问。在他看来,社会现象也象自然现象同样具有某种齐一性。他的社会有机体论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使社会学生物学化。社会有机体具有与动物的营养、循环分派和调节相应的三个系统,即劳动阶级、商人阶级和管理者阶级。但它与动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差别之一是,动物的各个器官(例如四肢)是为着整体的生存而生存的,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了它的各个部分的存在而存在,社会自身不应成为目的。维护公民的个人自由(个体性)是社会的主线职责。国家的调节作用应当是消除个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切对个人自由的侵犯
19、。跟自然界同样,适者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原则。第三章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本章概述涉及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发明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导致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重要介绍处在这一思潮初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
20、志主义的含义 两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所有结识活动以至所有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两者还是有差异的。一方面,前者偏重于结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另一方面,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尚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在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
21、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故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
22、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涉及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是随着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的批判浪潮的兴起,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的直接因素。从文艺复兴以来,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由理性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被人
23、们当作抱负的社会和国家,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重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后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充足发挥,而是种种痛苦和劫难以及人性的异化。从此,理性的灿烂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主义精神也越来越失去信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性。由于它对人
24、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的本真存在、充足发挥人的生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入“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就这一哲学思潮的初期发展说,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无论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都最为突出。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一、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主线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从小孤僻、傲慢,有精神病气质,终身未娶。年轻时他曾按父愿去英法学习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刘放桐 新编 现代 西方哲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