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
《2023年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12分)1、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CO2 B.O2 C.NaCl D.NaOH【答案】A【解析】CO2溶于水,且与水反映生成碳酸,能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A。2、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A.H2SO4 B.Al2O3 C.NO2 D.P2O5【答案】B【解析】Al2O3具有金属铝元素。故选B。3、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A.油污净(1213) B.西瓜汁(56) C.洁厕灵(12) D.橘子汁(34)【答案】A【解析】溶液pH7,显碱性。故选A。4、下列金属不能与CuSO4溶液反映的是( ) A.Ag B.
2、Fe C.Zn D.Al 【答案】A【解析】Fe、Zn 和Al都比Cu活泼,都可以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映;Cu比Ag活泼,Ag不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映。故选A。5、下列操作不对的的是( ) 【答案】D【解析】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故选D。6、下列符号能表达2个氯分子的是( )A.Cl2 B.2Cl2 C.2Cl D.2Cl-【答案】B【解析】Cl2表达一个氯分子、氯气;2Cl2表达两个氯分子;2Cl表达两个氯原子;2Cl-表达两个氯离子。故选B。7、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映的是( ) A.Fe B.CO2 C.Fe2O3 D.NaCl【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映:CO2
3、+2NaOH= Na2CO3+H2O。故选B。8、电解水实验如下图。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A.试管2中得到H2 B.产生H2与O2的体积比约为1:2C.该实验说明水是由H2和O2组成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查生成的O2【答案】D【解析】电解水时,试管1得到是H2,试管2中得到O2;产生H2与O2的体积比约为2:1;该实验说明水是由H、O元素组成;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O2。故选D。9、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 D.水槽中液面下降【答案】C【解析】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
4、烧;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映放热;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故选C。依据下列20时的实验和数据回答1011题。 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10、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 B. C. D【答案】C【解析】根据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判断、中具有未溶解的NaCl和NaNO3,即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选 C。11、下列关于所得溶液的说法不对的的是( ) A.溶质质量: B.溶液质量:C.溶质质量分数:= D.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9:10【
5、答案】D【解析】根据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判断溶质质量:=30g=36g;溶液质量:=136g=160g;溶质质量分数:=(30g/130g)x100%23%;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8:100=22:25。故选D。12、氨催化氧化是制小时的重要反映之一。该反映前后分子种类不会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对的的是( ) A.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C.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答案】D【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判断化学方程式:4NH3+5O2 4NO+ 6H2O。甲NH3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6、乙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x2=32;两种生成NO和H2均为化合物;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6=2:3。故选D。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3分)(生活现象)13、补齐连线。从12-A或13-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13-A计分。【答案】【解析】A:干冰升华降温,可以冷藏食品;熟石灰呈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B:天然气的重要成分是甲烷;食盐的重要成分是氯化钠。14、干热岩是地层深处的热岩体。下图为运用其发电的示意图。(1)将干热岩的热量传递到热互换器的物质是 。(2)从微粒的角度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 。【答案】(1)水/水蒸气;(2)分子间间隔。【解析】(1)据图判断将干热岩的
7、热量传递到热互换器的物质是水/水蒸气;(2)从微粒的角度分子,水变为水蒸气时,变化的是水分子的分子间间隔增大。15、H2O2可作增氧剂。常温下,用4%H2O2溶液进行实验,研究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右图。(1)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分析右图得到的结论是 。【答案】(1)2H2O2=2H2O+O2;(2)在常温下,当pH值在8-12之间时,随pH值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值在10-11中间时,溶氧量达成最大值。【解析】(1)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在常温下,当pH值在8-12之间时,随pH值增
8、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值在10-11中间时,溶氧量达成最大值。(科普阅读理解)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由上图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太阳能的运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右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足的运用。例如,运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
9、/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足贴合人体体表,实现运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运用中,化学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2023、2030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减少的是 。(2)H2O、CO2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Bi2Te3由 种元素组成。(4)下列说法对的的是 (填序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运用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答案】(1
10、)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减少;(2)CO化学;(3)两(或2);(4)ABD。【解析】(1)据图判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减少;(2)根据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中CO属于氧化物;该过程是化学变化;(3)Bi2Te3由Bi、Te两种元素组成;(4)根据材料和图判断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运用;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故选ABD。(生产实际分析)17、炼铁的重要原料是赤铁矿(重要成分是Fe2O3)、焦炭、空气等,转化过
11、程如下:(1)中,反映为CO2+C 高温 2CO,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2)中,CO与Fe2O3反映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C或碳元素;(2)。【解析】(1)CO2中C的化合价为+4,O的化合价为-2,C单质的化合价为0,CO中C的化合价为+2,O的化合价为-2,即该反映中碳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2)工业炼铁的反映方程式:。18、为保护绿水青山,可将工业残留的钡渣(重要成分为碳酸钡(BaCO3)进行无害化解决,制取化工原料;硫酸钡(BaSO4)。重要流程如下:已知:BaSO4难溶于水,氯化钡(BaCl2)可溶于水。(1)粉碎钡渣的目的是 。(2)反映釜1中的气体X为 。(3)
12、反映釜2中发生复分解反映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增大反映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映速率,使其充足反映;(2)CO2;(3)BaCl2+H2SO4=BaSO4+2HCl。【解析】(1)钡渣粉碎可以增大反映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映速率,使其充足反映;(2)BaCO3+2HCl=BaCl2+CO2+H2O,即气体X为CO2;(3)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映:BaCl2+H2SO4=BaSO4+2HCl。(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19、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 。(2)能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现象是 (填序号)。 A.酒精
13、燃烧 B.蜡烛熔化 C.火柴燃烧【答案】(1)蜡烛熔化,掉落(或火柴燃烧);(2)AC。【解析】(1)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之后火柴燃烧说明铜具有导热性;(2)酒精、火柴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蜡烛熔化,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20、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1)高锰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木炭遇O2燃烧时,现象为 。【答案】(1);(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解析】(1)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无色气体。21、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制取CO2。(1)反映
14、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因素是 。【答案】(1)CaCO3+2HCl=CaCl2+CO2+H2O;(2)CO2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其他反映。【解析】(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映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2)由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其他其他反映,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22、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1)设计B、D的目的是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答案】(1)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
15、成着火点;(2)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3)A。【解析】(1)白磷是可燃物,B图温度为20,通入氧气,白磷不燃烧,温度未达成着火点,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成着火点;D图温度为80,通入氧气,白磷燃烧,温度达成着火点,设计B、D的目的是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成着火点;(2)C中温度达成80,达成白磷的着火点,由于没有氧气,白磷不燃烧,而D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3)B、D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达成着火点,C、D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A不需要做。23、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1)能产气愤泡的是 (填序号)。(2)能证明C中发生反映的现象是 。(3)有
16、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映,因素是 。【答案】(1)BD;(2)红色溶液变为无色;(3)Cu的活动性排在氢后,所以不与稀盐酸反映。【解析】(1)Mg、NaHCO3都与稀盐酸反映生成气体。故填BD;(2)滴有酚酞的澄清石灰水的溶液为红色溶,稀盐酸能与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映,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说明发生反映;(3)Cu的活动性排在氢后,所以不与稀盐酸反映,A烧杯中物质不与稀盐酸反映。(科学探究)24、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查阅资料】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也许具有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
17、与稀硫酸反映:Cu2O + H2SO4 = CuSO4 + H2O + Cu【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1)配平化学方程式:C+CuO高温 Cu+ CO2。(2)实验12中,证明产生CO2的现象是 。(3)实验1的目的是 。(4)实验2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5)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 。(6)为检查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 。【答案】(1)1 2 2 1;(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探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受热面积对其反映的影响;(4)木炭与
18、氧化铜质量比为1:12是恰好反映,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映的最佳质量比为1:12;(5)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6)稀硫酸。【解析】(1)木炭与氧化铜反映方程式:C+2CuO高温 2Cu+CO2;(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实验1-1,反映物接触面积较大,实验1-2反映物接触面积较小,可以探究木炭与氧化铜的受热面积对其反映的影响;(4)当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2是恰好反映,即木炭与氧化铜反映的最佳质量比为1:12;(5)当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过量,生成物中具有Cu和CuO,没有必要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6)由于Cu2O + H2S
19、O4 = CuSO4 + H2O + Cu,所以加稀硫酸可以验证有无Cu2O。单元滚动检测卷一中国古代政治(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初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统治者以“占卜”决定国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初期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的特点。2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事实上()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D实现了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年 中考 化学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