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乡村振兴论文终稿.doc
《毛概--乡村振兴论文终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乡村振兴论文终稿.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键入文档标题键入文档副标题renzhiqiang选取日期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浅谈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义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乡村振兴”这一命题,并对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总体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来建设美丽乡村。总书记提出了在新时代乡村该走向何处的伟大构思,描绘了一幅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蓝图变成现实呢?在此,仅以我浅薄的学识,浅显地谈谈自己对于乡村振兴的一
2、些观点。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1)未来农村人口基数仍然相当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数据,2017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9008 万人,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81347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8.5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42.35%1。换句话来说就是截止到 2017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依然有 80138.112 万的农村户口。首先,较大的总人口基数客观上加大了城市化进程吸纳农村人口的压力, ;其次,随着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密集型劳动企业也逐渐向劳动力成本更加低的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化进程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最后,随着全球一般
3、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产业工人的工资收益增速减慢,相较而言,城市生活成本却在不断地上升,这使得农村人口的转移意愿不得不作出调整。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户籍人口减少的速度逐渐放缓。因此,未来乡村依旧存在相当规模的人口基础。(2)世界主流价值观已经发生改变从远古时代到封建社会结束,人类社会的都是在自然地发展状态下,并没出现井喷式发展的现象,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给开始后,世界物质财富得到极大地增长,发展主义、工业思维逐渐成为主流思潮,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也被打破,人类社会的扩张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了伤害,而在工业化社会,
4、这种伤害快速地增大,由此导致的社会一系列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的发展模式 真正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是不损害子孙满足求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价值观产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追求,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究竟会在新型主流价值观为背景下的潜力已经不足,甚至很可能被时代所抛弃。值此之际,人类社会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种适应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模式,人类就将目光转向极具生态价值的乡村。( 3)农业产业已经跌到谷底通俗来讲就是农业已经不是一个能够带来高收益的行业,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村资产的价值相对低下,相比之下,城市
5、资产价格却一直在以较快的速度上涨,这两个因素共同导致了乡村资产价值和城市资产价值的严重脱节。在资本方面,一方面,由于传统农业产业客观上具有周期长、投入高、收益低下以及风险较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资本进入乡村产业产生阻碍作用,没有新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由于非农产业的吸引作用,原始乡村资本正在加快非农产业流动的速度,也即从资本层面上来讲,在现有的乡村产业基础上,资本“入不敷出 ”现象无法得到根本上的遏制。 在人力资源方面,同样存在衰退现象。综上所述,乡村产业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都处于下滑趋势,在此基础之上,何谈乡村振兴?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误区(1)以城市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建设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6、进行了多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涌现了许多建设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而乡村振兴,就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将目前的乡村建设成与高度发达城市相对应、与当今时代需求相吻合、与新时代特点相适应的新型区域。首先一步就是进行乡村的物质建设,但现在的情况是:建设者的“水泥思维 ”、 “城市思维”依旧严重影响着对乡村的物质建构。这一点从某些乡村中的水泥河道和各个角落的水泥覆盖,以及到处充斥的城市草皮公园和绿化苗木、假山假景、大广场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大多数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完全就是把城市完全地照搬到乡村,形成了一座座“村中城”。由于集中安置,村民下一趟地得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而搬进新家对于他们的生活并无
7、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乡村建设最终只成为了光鲜的政绩工程,而并未让乡村实现本质上的进步。究其原因,就在于乡村本来有其天然的生命肌理,有其自身的审美趣味,有其独特的内在发展规律,也有其适合的结构布局与建筑逻辑,是不能也不应被水泥和城市美学窒息的。(2)以工业化的思维进行乡村建设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呈现“短、平、快” 的工业化特点。某些地方的乡村建设工程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追求效率而忽略品质,追求速度而忽略深度。从前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以工业思维为主,但是目前看来这条发展之路行不通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向生态文明转向、乡村的生态价值逐渐凸显时,工业化那一套已经落伍了。
8、尽管我们强调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追求效率、追求速度、追求成果,但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尊重乡村内在发展规律,否则乡村建设仅仅是把工业化的东西搬到了乡村,不仅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反而还加速了乡土社会的解体。如前所述乡村社会的本质是“慢 ”,是快不起来的,也是不能快起来的,一旦对乡村的建构节奏与乡村内在的“ 生长周期” 产生脱节现象,那么乡村得到的不是向前发展,而是向后退步,同时也会对乡村现有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总之,当这种工业化的“快思维”进入到逆工业化的 “慢乡村”,其结果是快速地破坏乡村而不是振兴乡村。(3)将农民排除在外的乡村振兴目前乡村被各种既得利益者“绑架” ,乡村建设似乎成为了与乡
9、民不相干的活动,乡村建设本身也成为了他们更快更多地摄取利益的一个平台而已,而乡村的主体-农民却被边缘化。以乡村规划为例,很多自以为是的乡村建设专家,仅仅从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出发,从是否契合自身利益出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 照本宣科”为工具,在乡村建设的大舞台上指手画脚,夸夸其谈,实际上他们可能并未涉足乡村,并未了解农民真正想要什么,也并不了解乡村真正需要什么,从而仅仅从理论的角度、凭借未经实践检验的“经验”而给出规划,导致不少乡村尽管有着好几个版本的规划书,却没有一项能够落地生根、为农民真正谋福利的。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要游客不要农民,要生产不要农户的怪事,之所以如此,
10、一是追逐一己私利的观念作祟,二是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十九大上中央提出的“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颗定心丸就是对我国以小农户为乡村主体这一客观现实的充分肯定。客观地说,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体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这是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主体之间相适应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基本现状。因此,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本质上就是对这一基本事实的认可与承诺,也是对农户作为乡村主体的肯定。无论以何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农民排斥在乡村建设之外,结果必然是乡不是乡
11、,村不是村。尽管乡村的基本构架可能还保留着,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还被“美化”了,但缺失乡村的内在实质。活的、有生气的乡村已经变成了死的乡村,这就是因为农户是保持乡村活化状态的唯一主体,失去了农民的乡村就是去了灵魂。所以我们在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一切为了农民,让农民分发展成果,也成为财富的创造者。(4)乡村旅游成功学大行其道当谈到未来乡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的发展模式时,当地的乡村干部、外界的专家学者大多数会告诉你:发展乡村旅游。诚然,自 1984 年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四川成都徐家大院成立时,以乡土文化为依托,以乡村风格建筑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之路愈加兴旺,前景似乎也很光明。但应当注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概 乡村 振兴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