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doc
《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学教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 3 个单元,第一单元由 3 课和 1 个单元项目活动组成,第二单元由 4 课和 1 个单元项目活动组成,第三单元由 5 课和 1 个单元项目活动(该项目活动安排 2 个课时) 组成,总共包含 17 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内容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全册的知识点设置呈螺旋式上升,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并且,通过实施项目化课程,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化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信息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第一单元走入信息与数字世界 ,主要介绍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
2、生活,信息的数字化,计算机的成长发展,在全册整体上主要体现了信息活动流程的第一个环节“信息获取”。 第二单元计算机的奥秘 ,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硬件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维护,软件的系统备份与恢复,在全册整体上主要体现了信息活动流程的第二个环节“信息加工”。 第三单元网络探秘 ,主要介绍了网络世界组成,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搜索技能提升,(以论坛为主线)参与社区活动,共建和谐社区,主要着重于信息的交流、共享、发布应用,并加强了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文明道德构建,在全册整体上主要体现了信息活动流程的第三个环节“信息交流”。 三个单元的内容循序推进,前后呼应,前一单元的学习为后一单元
3、的任务展开做好铺垫,比如,第一单元介绍计算机的成长,第二单元介绍计算机结构;前面单元的问题在社区活动中再探讨,前面单元信息活动中的成果在社区活动中交流和发布。从全册的整体上看,三个单元的学习过程贯穿了信息活动的完整流程,每个单元从内容推进上也体现一个信息活动的完整流程,单元末的项目活动都以综合实践形式开展,是该单元的信息交流、发布环节,也是该单元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自然地体验了信息活动的基本程序,有利于信息能力的形成。 同时,本册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尝试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学习的“融合”,比如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学习中融合历史学习,在二进制学习中融合数学
4、学习,在信息道德构建中融合思想政治学习,在信息搜索学习、社区生活交流中也将学科学习问题研究作为学习需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活动,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 “整合” 进行了有效的研究试验。第 1 课 信息社会探秘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丰富多彩的信息、了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评价和鉴别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
5、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教法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实例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活力,学生注意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学方式上可以由问题及现实,采用分组谈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要让学生认清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生活中也充满了信息。由于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信息,学生对于信息总体来说不陌生但缺乏
6、条理,应积极组织学生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文字、视频等等来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平时组织收集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丰富了课外文化,还让学|生加深了对信息的了解。让学生调查如何正确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先在小组范围内集中整理意见,并将意见记录表中,然后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呈现和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点;了解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里有着良莠并存的信息。2过程与方法:通过初步接触计算机房和计算机设备,感受信息设备的奇妙之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
7、养喜爱信息课技术程的情感;(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实践;(3)能够自觉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避免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了解如何获取信息,并利用计算机的渠道,实时关注各类信息,了解信息为我们带来的好处。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问:你是如何获取有关 2010 年世界杯的信息的?活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与交流,总结出获取 2010 世界杯信息的途径。设问: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的信息获取技能与方法获取有关 2010 世界杯信息的?小组讨论总结出了解信息的方法、途径,并归纳出
8、信息的特点。二、讲授新课 进入课堂。由此,教师顺势引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是指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配合幻灯片讲解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与普及、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在讲解印刷术的发明时,重点讲解算盘、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是由中国人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讲解完毕后总结,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到发达的渐进过程。列举出我们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一些现象:如网上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节目;配合
9、幻灯片教师总结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与广泛应用。教师: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凡事有利也必有弊。有同学能说出发达的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相关的害处吗?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完善。教师分别讲解信息社会的安全问题,信息污染问题,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教师应当配合幻灯片结合实际生活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真实的例子。提问:碰上诸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得出答案。三、课堂小结与评价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布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第 2 课 神奇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数字化的含义和特征,信息的编码和度量单位等知识。为完成以上知识与技
10、能目标,本节通过学习活动,以及配套光盘中有关数字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使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这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对过程的记录和结果的讨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有了自己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信息技术学习持有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不够持久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性、趣味性及富有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使他们在轻松愉
11、快中练习及巩固知识。 教法建议 神奇的数字化作为教材的第 2 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师处理这一节课时,往往感到非常棘手。如果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实践、探究、创造的过程,为此本课应注意让学生体验和经历数字化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化的概念和特征。 1老师上课前需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计算机里有哪些常见的信息,人们平常是如何记录社会中大量的信息的,并让学生回答。 2
12、本课为本单元学习的第 2 课,有前一课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之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的信息一般特征了。本课学习的就是计算机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如图片、歌曲、视频、文字等的存储。这里需介绍到二进制,老师可以先引入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在学二进制时,老师不妨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二进制的填数字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二进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联系十进制,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3在学习二进制的同时,老师还需介绍一些常用的存储工具,如,光盘、U 盘、硬盘等。 4让学生对平时遇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
13、能:了解什么是数字化;掌握二进制整数与十进制整数的相互转换的方法;掌握信息的度量单位。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二进制,联系十进制做进一步的介绍,介绍计算机的存储单位、过程、原理和存储实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喜爱信息技术课程的情感;(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不断学习、实践与探索。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字化、计算机的存储和二进制;难点在于在了解数字化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 计算机,学习资源素材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教学课件神奇的数字化第一张幻灯片,内容为老师和学生的声音、
14、照片、视频文件,引导学生分析幻灯片中包含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获取身边的信息。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图像、视频。|二、讲授新课 进入课堂教师提问:计算机内部所有的信息都是什么形式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由此引出信息的数字化。教师引入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的例子,然后再作进一步的介绍。在讲解二进制时向学生讲解中国的八卦与二进制的关系,并让学生了解这样的一个史实:是我们的祖先最先发现了二进制,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学习二进制时,老师先让学生进行一个关于二进制的填数字游戏,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二进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联系十进制,进行联系与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计算机
15、内部采用二进制来处理信息。(2)二进制的概念二进制数由“0”和“1”两种符号组成,运算规则为“ 逢二进一”、 “借一当二”。(3)ASC码的概念计算机内的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 ASC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码。标准的 ASC码用一个字节中的 7 位来表示,其中数字和字母是按顺序排列的。教师提问:二进制数据与十进制数据如何转化?(设疑,引出下面的内容)教师讲解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化方法。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时,用“除二取余” 法;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时,用“按权相加” 法。例:(1) 把 1100100 转换成十进制;(2) 把 78 转换成二进制。老师引入:在计算机系统中
16、,存储器的容量大小是怎么衡量的呢?师生探讨:老师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并由老师进行总结。(1)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是比特(Bit),也就是一位二进制位(0 或 1);最基本的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缩写为 B;一个英文字符占 1 个字节,一个汉字占 2 个字节;常见的容量单位有比特、字节、千字节(KB)、兆字节(MB )、吉字节(GB)。(2)换算关系: 1Byte=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三、课堂小结 授课完毕,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布置课堂作业。 第 3 课 计算机的成长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
17、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为学习与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基础,为今后的教学作好铺垫。具体教学过程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这些知识的关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而且可以巩固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认知。教学对象分析 1初一年级学生的认识主要以感知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直观形象为主。通过让学生畅想、讨论及观看图片、动画,让学生的思维能活跃起来,以多种形式来理解、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性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地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2由于学生原有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样,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技术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学
18、中要坚持因材施教。 3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字阅读水平,通过前面的学习,能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常用的和最基本的|术语。在教师指导下有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法建议 本课已经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三课,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及之前的学习,学生将会对计算机及其存储、功能、发展等有了一定了解,本课主要是通过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的理论知识,然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创造力。经过前几节课的讲授,老师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已经了解,教学中可以发动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带动那些对计算机并不太了解的同学,进行协作学习。本节课要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结合实例,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全方面了解和认识计算机,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的实例让学生一起讨
19、论分析。如:1997 年,“深蓝” 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曾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计算机是否会取代人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既能提高上课的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目的。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扬其探索精神。如:除了平常家庭、学校、办公室所用的通用计算机外,还有专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是专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设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一般拥有固定的存储程序。你所见过和知道的专用计算机有哪些呢?请列举出来,并谈谈这些专用计算机的功能,并思考未来的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及其功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回顾计算机的发展简史;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对计算机未来形成初步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方 出版社 信息技术 年级 上册 教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