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库: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
《高考试题库: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库: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二).docx(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试题库: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二)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答案(1)“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
2、”“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解析(1)应先结合诗句解释词义,然后指出相关诗句描绘出怎样的图景或呈现怎样的情境,最后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达到的艺术效果。(2)第一问要求概括全诗的思想情感,第二问简析表现情感的两个意象。尾联上句“催归催得谁归去”,明显地表露出诗人的思乡难归之情;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意象有“蜀魄”“贪夫”
3、“远客”“锦水”“残花”“楚天”“月”,可任选其中两个,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情感。31.(2011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
4、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1)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
5、”,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2)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生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诗人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32.(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
6、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
7、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案(1)D(2)A(3)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
8、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2)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诗歌鉴赏“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
9、景色,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3)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主要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以及借助前人评论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感受诗歌语言之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学科素养。“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33.(2015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1)
10、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2)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解析(1)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
11、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
12、的思想情感。34.(2015重庆,1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黄之隽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13、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炼句题。“高卧”二字是解题的关键,从此二字可见作者的心情是悠闲自在和放松的;对“插”字分析时要注意对意境画面进行描述,并将山峰陡峭挺拔的特点概括出来。(2)联系前句“乱篙撑处”可知,这里是指水中景象,而非山间景象;再联系下阕的第一句“天开”“画屏”,可见江景之美,所以着一“怕”字,来表现自己的担心,从而衬托出江景之美,写出了对江景之喜爱。分析时要联系具体诗句。35.(2014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
14、。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词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鉴
15、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抒情方面的作用。(2)本题考查分析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词中末尾两句,主要是动作描写,抓住所描写的动作的特点,结合上文景中所含之情,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分析时,要翻译词句,由动作归纳、提炼体现词中人物情感的肢体语言。36.(2014广东,10,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怨送别清万 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注。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16、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答案(1)主人公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离去,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扁舟越过林杪,船帆比沙鸥还小),直到看不见(仍久久不愿离去)。(2)夕阳还有一竿高,离天黑尚早。这时主人公后悔不应该让朋友这么早离去,转而埋怨催朋友离去的人。这句词进一步抒发了主人公对朋友难舍难分的深厚情谊。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景物形象的能力。前四句描写的是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的场景。词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晚云片片,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整个送别的画面充满悲凉寂寥之感。(2)本题考
17、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可先解说词句意思,后概括作者情感。看这时的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朋友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朋友多聚片刻,这里的“怪”看似无理,实则有情,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怪”的反常心理,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朋友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赏析这首词描写送别情景,抒发离愁别绪。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清惨淡的送别画面。春天的江水满满当当、渺茫无边,高高漂送一叶扁舟,好像从堤岸外的高高的树梢上飘过。天空弥漫的乌云叫人看了愁绪满怀,地上青草漫无边际,遥望那一叶扁舟的布帆已经变得比水面的
18、沙鸥还要渺小。不着一个愁字,而离愁别绪充斥其间,可见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词人曾经在康熙年间进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做幕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词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个缩影。“春江渺”一句点明时节、地点和场景,可谓凝练至极,引发读者想象。“断送扁舟过林杪”极力渲染春水之涨。水面越是辽阔无边,越能够衬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单寂寞,越能写出送行者对行人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显示送行者遥望之久,依依惜别,牵挂之深,离愁之浓。词的最后三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确属最妙,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
19、到极致。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罢此等性情凝聚的词篇,怎能不为之黯然销魂!37.(2014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
20、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解析(1)“番腾妆束闹苏堤”,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争相赏春;“凌波寸不移”,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驻足凝神极尽其惜春之情;末两句写游人直至暮色渐起,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感回程。(2)以“香红渐渐稀”从整体上写暮春时节百花逐日凋零、芳春即将逝去的情景;以花落如雨、柳絮沾泥的具体场景,写尽了暮春时节触目皆是的凋残之景。点面结合,暮春之景跃然纸上,伤春之情充溢字间。答题时,一要回答点与面的具体内容及两者相结合的表
21、达效果;二要回答点面结合之景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8.(2014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 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
22、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句的意思是“卷起帘子,把春愁全部放出去”。春愁本来是抽象的,在句中却承受了“放”这个动作,这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抽象之物以
23、形象具体的感觉,再结合比拟的表达效果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个性化评价赏析诗歌内涵的能力。“喜”是指春日美景使人欣悦自得,春愁已被放出,“对黄鹂语”充满恬淡悠然的情趣;“絮影香,春在无人处”,虽无人但充满了春意的美感;诗作未成固然可惜,但是梨花如雨也让人倍感欣喜。“愁”是指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抓住“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中的“无侣”“自对”,体会作者内心的孤寂;“春在无人处”,意即无人品赏春光,体现惜春之感;想要吟诗却又被恼人的飘落如雨的梨花打断未而未能完成,体现一种遗憾。作答时,分别以“愁”与“喜”为核心,结合全词中能够表现出“愁”与“喜”的具体词句进行分析即可。亦可辩证理解为既有“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试题库 古代 诗文 阅读 诗歌 鉴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