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博弈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57页PPT).pptx





《经济博弈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57页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博弈管理学及财务知识分析(57页PPT).ppt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学视角:社交中的博弈经济学视角:社交中的博弈经济学视角:社交中的博弈1.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 1.1.1经济学含义 1.1.2经济学理论基石:经济人假设 1.1.3人类合作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2.1博弈论的产生 1.2.2博弈的分类 1.2.3纳什均衡及其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颠覆2.社交中的博弈 2.1社交与自闭社交博弈 2.2诚信与失信诚信博弈 2.3赞美与诋毁肚量博弈 2.4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复仇博弈 2.5以德报德与以怨报德报恩博弈 2.6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施恩博弈 2.7高调与低调处事姿态博弈1.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
2、的运用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1.1.1经济学的涵义及作用萨谬尔森: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形下,利用各种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的生产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的社会科学。作用或价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从而增进个人及社会福利;借用英国文豪萧伯纳的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1.1.2经济学理论基石:经济人假设及推论经济人:自利、完全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经济学理论基石:每一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
3、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它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它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亚当斯密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会人”。1.1经济学及其理论基石1.1.3人类合作行为的经济学解释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行为选
4、择:合作?不合作?合作的经济学解释 a.规模收益。b.专业化所引起的分工一协作的收益。具体说,分工通过功能的区分和专门化促进了获取资源和处理资源的效率;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放大了个体所做的努力;风险的控制。c.交换所带来的收益。如,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的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2.1博弈论的产生 一般认为,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形成。什么是博弈论?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
5、理性的局中人(参与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如何选择各自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即研究当一个局中人的选择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2.2 博弈的分类 博弈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
6、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合作博弈强调的团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是效率、公平、公正。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非合作博
7、弈包括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也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博弈,因此,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1.2.3纳什均衡及其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颠覆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
8、弈(1950)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该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囚徒困境中的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支付矩阵囚徒甲囚徒乙坦白抵赖坦白-5 -50 -8抵赖-8 0 -1 -1说明:囚徒无论甲还是已,选择坦白是他们的占优策略,这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在囚徒困境中,尽管每个人都选择抵赖比选择坦白要好,但是这个帕累托改善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一个均
9、衡。假定两个囚徒在作案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绝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这就是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1.2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运用纳什均衡是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颠覆 从纳什均衡的结果来看,每个人从自己利益出发,既没有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这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对经济学中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一种颠覆。囚徒困境的“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社会中策略的相互依存性,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要考虑其他人的策略,单纯从自身考虑,最后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如果我们允许博弈中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使得博弈方采取符合集体利益最大化而
10、不符合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时,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那么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可以被克服,从而使博弈方按照集体理性决策和行为成为可能。这就推导出社会规则、法制及奖惩机制的必要性。2.社交与博弈 2.1社交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社交的自然属性。人都系于一定亲缘关系,首先是血缘关系,其次是地缘、学缘、业缘,除此之外归为一般社会关系。根据心理学中的“心智理论”,在亲缘关系中,“同类认同”是一般的人的自然行为趋向,其是解释社会构成原理的核心概念。当行为人不具备这种心智能力时,其在日常表现上就显得孤僻、自闭。“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这种合作性质的社交行为即是社交的自然属性。2.社交与博弈
11、社交的社会属性。戴维休漠在他的著作人性论中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人类的合作主要是基于三个通常是叠加的原因之上的:a.超过个人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使命;b.基于专业化和交换之上的单位收益的提高;C.风险的控制。人类的合作是社交的核心价值诉求。好莱坞名言:“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或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2.社交与博弈 2.2 世事如棋,人生即是博弈 古语有云:“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博弈关系。增广贤文语: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两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相
12、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人生之博弈,深矣!杂矣!3.社交中的博弈类型3.1诚信与失信诚信博弈 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主要意旨“言必行,行必果”。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诚信危机:坑蒙拐骗、掺杂使假、尔虞我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为什么?经济发展的必然?惩戒机制的不健全?怎么办?奖励诚信,严惩失信!1.1.3人类合作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合作的理性解释休漠在他的著作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近
13、乎完整的合作行为的解释,他认为,人类合作主要是基于三个通常是叠加的原因之上的:a)超过个人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使命;b)基于专业化和交换之上的单位收益的提高;c)风险的控制。休漠还认为,人性中除了有利己的一面外,还有利他的一面。同情原则是产生利他性情感的基本原则,道德感便是由同情原则产生的。当自然的正义规则以协议(共同利益感)为基础一经确立起来,正义道德感也会随之产生。休漠甚至认为自私是财物的稀少刺激起来的,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哈依姆奥菲克认为“(同种动物间的交换)的优越性至少和以下三个功能中的一个有关:再分配可使以各种方式获得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分工通过功能的区分和专门化促进了获取资源和处理
14、资源的效率;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放大了个体所做的努力。”(哈依姆奥菲克,2004,P15一16)。通常,经济学家认为合作应该是由三方面收益的刺激所引起的:a)规模收益;b)专业化所引起的分工一协作的收益;c)交换所带来的收益。博弈论及其应用价值一般认为,1944年美国数学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形成。博弈论是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理性的局中人(参与人)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如何选择各自的
15、策略以及这种策略的均衡问题,即研究当一个局中人的选择受到其他局中人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局中人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想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博弈的分类 博弈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博弈采取的是
16、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其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就是从这种关系和方式中产生出来的,且以此为限。至于合作剩余在博弈各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博弈各方的力量对比和技巧运用。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在这里,合作剩余的分配既是妥协的结果,又是达成妥协的条件。合作博弈强调的团体理性(collective rationality),是效率、公平、公正;博弈的分类 非合作博弈是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这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
17、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非合作博弈包括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负和博弈,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也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博弈,因此,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其研究成果见于题为非合作博弈(1950)的博士
18、论文。该博士论文导致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1950)和题为非合作博弈(1951)两篇论文的发表。纳什在上述论文中,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也就是不限于两人零和博弈。该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每一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每一个人都在力图应用它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它所说,它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它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
19、有一只看不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见的手(Invisible handInvisible hand)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它所)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它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亚当亚当斯密斯密 Adam smith Adam smith(1723179017231790)亚当亚当斯密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
20、斯密之后,西尼耳定量地确定了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约翰约翰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穆勒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最后帕累托将,最后帕累托将“经济人经济人”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这一名词引入经济学。与“经济人经济人”相对的概念是相对的概念是“道道德人德人”或或“社会人社会人”。博弈论的基本假设理性人rational 非合作博弈仅仅从自己利益出发,仅仅利己。合作博弈是利人利己,利人也是为了利己,集体利益最大化以后再在集体中对个人进行补偿。智能人intelligent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如果每个人都知道某个知识,每个局中人都知道每个局中人都知道它,如此等等,从而行
21、如“(每个局中人都知道)k每个局中人都知道它”的语句对k=0,1,2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称这个知识为局中人中间的共同知识。案例:囚徒困境两个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但除非至少其中有一个人供认犯罪,警方缺乏足够的证据指证他们所犯的罪行,从而将他们按罪判刑。为了得到所需的口供,警察将这两名罪犯关押在不同牢房以防止他们串供或结成攻守联盟,并给他们同样的选择机会:如果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则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他们会被判以 1 年徒刑;如果双方都坦白招认,都将被判入狱 5 年(比事实上的罪行要轻);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坦白认罪,则坦白者从轻处理,立即释放(信息费用),而另一人则重判 8 年徒刑。支付矩阵如
22、下:囚徒困境支付矩阵囚徒甲囚徒乙坦白抵赖坦白-5 -50 -8抵赖-8 0 -1 -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从博弈论的一般性来看(不涉及具体人),两个决策者的立场是不明智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既没有实现团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一般认为该博弈揭示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对经济学中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一种重创。“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单个囚徒仅仅考虑自己,由于策略的相互依存性,最后的结果违背了囚徒自身的利益(仍然是个体利益)。所以囚
23、徒困境揭示的是“事与愿违”,原因在于社会中策略的相互依存性,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要考虑其他人的策略,单纯从自身考虑最后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囚徒困境与奖惩机制“囚徒困境”主要是双方不信任的结果,同时没有组织性。如果相互信任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他们属于黑社会组织或者是其他组织,在他们内部有一个惩罚措施,这时是合作博弈,结果肯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抵赖。在囚徒困境中,尽管每个人都选择抵赖比选择坦白要好,但是这个帕累托改善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抵赖,抵赖)不是一个均衡。假定两个囚徒在作案之前建立一个攻守同盟(绝不坦白),这个攻守同盟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协定。这就是合作博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博弈 管理学 财务 知识 分析 57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