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学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学模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意在从宏观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引导发现”为理论基础提出来的。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遵循着发挥学生主动性,仿
2、照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 科学学科是人类在认识科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它与人的认识过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适用于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实验是传授科学科学知识和培养与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龙口市教研室推出的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其较完美的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灵活性形成了科学实验课的基本框架,较好地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 在此模式的正确指导下,针对科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科学化、高效化,从而实现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大幅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就模式谈一下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几点体会。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一)提出问题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是当研究一个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并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阶段。教师可结合要研究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和思维中发现问题。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先进行演示实验,在铁架台上放一平底烧瓶,瓶中装满水,用酒精灯加热,水还没烧开,瓶中的水就往外溢。教师接着问大家,你们看了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水加热后往上溢呢?”“水难道会变多吗?”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应千方百计创
4、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做游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出示挂图、运用幻灯等。引起学生要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出自己的想法。(二)作出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了问题,但在还没有学习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假设的回答。教师再从学生假设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要研究的问题中去。例如:水蒸气的凝结,教师将还在冒白气的温水杯加盖,过一会儿再揭开盖,请同学们看盖上的水珠,水蒸气碰到什么样的物体在上面结成水珠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同学说:“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结成水珠。”有的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水珠。”教师接着说:“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这样就逐
5、渐地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阶段 让学生自己设计或选择实验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当然实验方法也可以和书本上提供的方法相同,但要让学生自己动脑,而不要一下子把整个实验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例如:电磁铁一课,研究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是否能产生磁性,教师问:“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实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能产生磁性?”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设计了许多实验,如:“让铁钉接近大头针,看是否吸引。”“让指南针靠近铁钉,看
6、指南针是否发生偏转”等。教师让学生按次序都实验一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启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能逐步训练他们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在备课中要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可能在设计实验中运用的器材,并要提前做一做。(四)验证结论阶段 学生设计实验后,就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再如:电磁铁一课,课前每一个实验桌上放一些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然后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带有磁性。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不要将实验结果轻易认为是实验结论。教师要积极引导,肯定正确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有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相矛盾
7、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原因。二、实施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 运用此模式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教学中的1、2阶段,是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学生为了尽可能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而积极开动脑筋。教学中的3、4阶段是培养学生集中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扩散思维阶段(在教学时间许可范围内),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集中思维阶段,则应积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运用此模式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
8、制定研究项目及所需要的各项材料。在课上主要是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不要用言语或表情去干扰他们的思考。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矛盾,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或争论,必要时也需做适当的启发。 3.运用此模式,教学中的每个阶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在一课中,有时可把两个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可用一两句话把两个阶段教学衔接起来。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发展、完善,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作用。在四环节科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正确指导下,必将实现整个教改过程科学化、高效化,必将大面积提高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
9、养,不能单独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科学实验和科学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科学学家的故事,科学趣闻和科学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
10、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
11、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科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科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科学的教
12、育功能,主张通过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科学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科学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
13、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开展有效探究必须满足条件的研究:如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如由于学生缺乏经验而产生惊奇的事件或现象);能让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如时空、民主等);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如物质的、精神的)等。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必须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
14、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我从“想好了再做”入手,关注学生动手前的动脑。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这里面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从关注课的顺利进行到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增长。“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处理
15、好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科学结论关系的研究,让探究重过程,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从而更有效地探究。我从“让学生准备探究材料”入手,让学生的探究从课前准备开始,将课堂内的研究与课堂处的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从“提一个真问题”入手,关注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选择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真问题与假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提出有一定研究范围、指向性强的问题,并让学生认识到真问题的提出就是研究的开始。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等研究过程中,学会了提真问题,提出能研究的问题,提出有一定研究范
16、围、指向性强的问题,学会在提问的同时想好研究的材料与大致方法等,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更有效,更有利于科学态度的培养。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科学现察和实验具有先导作用。猜想与假设在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但不是盲目的无目的的猜测,而是科学的预测,有计划的研究,有了猜想与假设便有了有计划有目的实验和观察。因此猜想与假设对科学观察和实验具有先导作用。我在“猜想与假设”的教学实施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训练猜想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猜想,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我都给予肯定,并对于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寻找猜想的
17、理由,最终学会对猜想的修改、筛选,提高科学探究中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手的观察一课中,当学生提出“手为什么这么灵巧?”这一问题后,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于是会出现手的灵巧性与皮肤、骨头、筋脉、肌肉、大脑等有关系的种种猜测,然后自己设想一系列活动验证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学法开放的同
18、时,还必须注重学法的拓展。如:在了解“纸的发明与制造”这一学习活动中,可以先提出“纸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制造的?”这一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评价:当学生阅读完资料,知道了造纸的一些工艺后,教师可以说:“这些介绍过于简单,如果你想更多更详细地知道造纸的工艺,有什么办法?”有的学生会说:“查阅资料!”有的会说:“看电视、光碟!”有的会说:“咨询别人!”有的会说:“上网查阅!”还有的会说:“利用业余时间我们小组组织起来去造纸厂参观。”这样使学生了解和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为自己的探究学习、思考观察,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
19、推进课程实验改革过程中,我认为始终坚持“以课题促进课改,以课改推动课题研究”的策略,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为把自己铸造成研究型的教师而储备能量。为了课改实验课题研究高效有序进行,积极引领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师生在新课改中共成长,倡导立足校本教研,加强课题研究,完善教研体系,强化教研建设,重视教研的协作,为教师提供便于操作的教研平台。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为活动的主轴,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听(看)课说课(反思)评课”为主线,配以讲座、论坛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开展“行动研究”,提高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
20、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笔者在上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
21、,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老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现在,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每一堂课中,就在与学生交流的一言一行中,新课改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人看到了一个新天地。教学行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正在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示范者。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故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与探究,倡导“真情实感、亲自体验” ,并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试验教学,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科学课真正富有失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中要做到:如何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转变学生方式、如何整合三维目标等。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每节课后进行反思,目标达成度如何,哪些环节是成功,哪些环节是意外收获的,还有哪些不足。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