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落到实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读为本落到实处.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读为本 落到实处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 张红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是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诸多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得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的鼓掌示意让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教学中的
2、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有的读完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教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的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教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训的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3、。常见我们的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这么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机械化,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也常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点。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化比较强烈。如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要体现母亲的艰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
4、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调查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哵 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调查,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一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
5、的一种点缀。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据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我觉得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阅读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方法。1、要讲究技巧要讲究技巧简言之,就是要处理好语速、停顿、重音、高低、语调等问题。朗读技巧讲究节奏、停顿、吐字、发音、语流、语态,技巧是为意服务的,喜怒哀愁发之于声,各有不同的特
6、点。可以用低沉的语调读出无奈难过。用上扬的语调和高音读出惊喜。声音甚至还可以塑造不同的性格,忠厚木讷、奸邪狡诈,声音形象一定会不同的。这一切,教师朗读训练中,对学生可以适时点拨。2、要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设计课本里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
7、,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2、语文课堂教学,应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不是少数尖子生的小舞台。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例如趵突泉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跟学生说:“趵突泉是济南的名胜,经常有中外游客慕名前来目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中外游客介绍?”学生便会情绪高涨,跃跃
8、欲试,老师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反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为拥有这处自然景观的自豪感来,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中外游客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而且一个班里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以示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可规定一节课内指名朗读每人不能超过次,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的经历。、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
9、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草原中的描写草原美景一段,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五彩池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训练点。可以读出语言的韵味,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
10、,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赏读,创设情景。便是“赏语言,赏认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不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的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
11、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评读,促进发展。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老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表演读,感情体验。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景阳冈
12、三顾茅庐祁黄羊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 取得较好的效果。想象读,激发情感。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13、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列强烈。”如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黄河的完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领悟艄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会大大提高了读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用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第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