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怎样听课评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怎样听课评课.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理怎样听课评课一、新课程物理听课评课应遵循的新理念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较强,学习时要求学生动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意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物理科技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物理听课评课应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已在我国展开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本人认真
2、学习了物理新课程标准,认为其与以前的物理教学大纲相比较,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新的教育理念:1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2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学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即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3在课程结构方面,新课程
3、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同时关注学生的经验,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例如,高中的物理课程内容分层次设计成了必修、选修两个系,以供不同潜能的学生选择,促进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4在课程实施方面,在课程实施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摈弃过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要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来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和探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
4、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学习物理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概括认识兴趣都得到发展。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养成“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探索适宜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对他们来说显得较为抽象。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师的讲授和指导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好课内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课外随时用身边物体进行物理实验,如:体验骑自行车上下坡时的不同感觉;观察装货物前
5、后,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化。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对物理听课评课应体现学科特色,听课评课时应以人为本,注重听课评课主体的多元性、听课评课方式的多样性和听课评课程序的动态性。使听课评课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促进课程的不断革新的作用。二、听物理课听什么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听物理课听什么发生了变化。在新的背景下,听物理课听到底听什么呢?一般而言,听物理课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6、。( 一 )是否重视“人”的发展,是否关注人格的培养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听课中要由重知识的掌握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同时又能够得到情操的陶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物理教学也是如此。例如,课堂上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解题,他把题解错了,可是他写字写得特别工整,或者某一部分的思路是正确的
7、教师就应该表扬他的长处,肯定他的正确的方面,这样学生对失败就不会有畏惧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敢于面对任何挫折、任何失败的心理素质。我们有些教师常以学习成绩好坏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学生本身也受这种影响对学习成绩看得很重,因而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些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儿。久而久之,这些学习差的学生就会萌发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对学习好的同学的嫉妒心理和对学习的畏惧心理,甚至变得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希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这样的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人格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在成才之前首
8、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二)是否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的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因此,在听课中要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有专家认为教师是什么“工程师”的说法有欠妥之处,如果教师是工厂里的工程师,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那么教师在从事教育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按照这样的蓝图试图培养一模一样的人,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只考虑一种教学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个标准,就会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
9、”成一种模式化的、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没有个性的人。过去,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会搞“一刀切”,即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达成同一目标,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依据,其实这也是很难实现的。有的学生通过某种渠道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让他再一次地在课堂上按统一的要求做某一些题。对这样的学生应允许他自主地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或给他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其思考,这样对他来说既不浪费时间,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很差,对他们的要求应当低一些,并从情感方面多给予激励,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温度计”一节时,大多数同学已经知
10、道了温度的读法、写法、单位名称等,这就没有必要再让他练习读法,可是有个别同学,面对屏幕上的“温度计”根本读不出温度值,连最小刻度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他的热情很高,总是举手,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挫伤其积极性,应尽量鼓励他说出正确答案。对这样的学生要求他当堂把认知目标都完成是不切实际的,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让他掌握基本知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班内有一名学生,品德好,画画得特别好,字也写得好,在市里的书画比赛中拿过奖,可是基础课学习成绩差。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与其他学生一样要求,要他的数、理、化、英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达到80分以上,也是不切实际的,应在促进其形成对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发展他的特长的
11、基础上,引导他全面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三)是否由教师的“教”转向促进学生的“学”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实际上是以教师的“教”为课堂活动的中心,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地丧失,老师留作业他就做,老师让解题他就解题,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就要关注由“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授受式的学习固然给了学生一些物理概念和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
12、因此而失去了一次次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物理学习都设计成讨论课、实验课,但选一些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还是可行的。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这类过程和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例如,一位教师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给学生准备了酒精、棉球、胶头滴管、玻璃片等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动得到有关蒸发的三要素等物理规律。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发表结果、分析原因等),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多种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和事先充分的准备)。听课具有直接的导
13、向作用,在倡导“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听课评课的研究。听评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而不应该只看老师是怎么讲课的。(四)教学活动是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大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结论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而忽略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本身不
14、是讲出来的、念出来的、看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做”就是探究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就要关注教学活动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探究学习不可能都是成功的,有时也会有失败,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经过一段“经历”以后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因而有利于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头脑
15、里。这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例如关于“摩擦力”的实验,或者“密度”实验、“压强”实验等,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这些,都不仅要动手去操作,更要动脑去思索才能完成。3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将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不了解其所以然,也没有能力选择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机械地学习。在一堂课里“听”到的
16、东西不少,可真正理解的却不多,必然导致一知半解,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没有兴趣。有些知识虽然接触了一下,但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不久也就忘掉了。所以,应该强调在听课评课时要重视“过程”教学,教师对知识的阐述要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并且通过探究、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知。这样,学生会学得更扎实一些,印象更深刻一些,能力发展的机会会更多一些,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也会更多一些。(五)是否注重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一个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活动,而忽略了情感过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
17、学效率低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就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听课就要关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形成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融洽的课堂气氛;作
18、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其次,不仅是在学生成功之后,而且在学生失败之时,都应该激励学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成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欣赏,进而确信自我价值,激发新的创造力。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经常激发他们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成功,并对其予以鼓励,而且也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失败,让学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体味失败的价值,并以此激励学生,使其形成不怕失败和挫折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学过程中
19、最活跃的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总之,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组织教学,重视学生探究和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格局,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将在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培养和发展,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三、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评课标准新课程标准下物理评课标准主
20、要引用西南师范大学吴海荣、朱德全的研究成果来说明。(一)标准1: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发展的学习对象意识1教学应尊重并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对学生学习的帮助针对性要强,对于学有余力并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应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学习,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物理才能。
21、2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学习物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物理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3个基本的教学模式:以言语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自学辅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22、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它是针对每一课堂而言具体而特殊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3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迁移,能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以及横向知识的联系,最后,还要加强训练,只
23、有不断地练习,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形、往复递进的、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二)标准2:创造和维护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的问题情基境意识1创设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物理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学会解决一个个物理问题的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成败的一
24、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性的情境,常常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事实;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亦即让他们遇到有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行为,由此引起问题情境等等。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相结合教师
25、的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物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隐藏在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如:观察水中气泡上升时的体积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观察船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思考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养成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3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由于物理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多种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试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科研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地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科书等文字教学资源,同时辅助以音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通过录像观察风力发电、火箭发射等学生日常生活难以见到、又有重要物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