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4单元导学案.doc
《八下4单元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4单元导学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学科组长:马晓青 审核人:主备人:马晓青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人: 累积课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3、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4、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理解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教学难点:研读第一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教学用具:多媒
2、体、课件课 型:新授课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 预习导航:(课前完成)1、 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2、 完成小练习册积累运用16小题。3、 查找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检查预习:听写生字、交流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5分钟)情景导入,渲染氛围:播放民歌蝴蝶泉边(3分钟)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
3、那里的民风民俗。二、自主学习导学: (10分钟)1、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随着配乐朗读,低声跟读。感受那美好的民风民俗。2、听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呢?(简要反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不仅作者沈从文喜爱云南的歌会,你们也融入了其中。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自主解决这两个问题。3、自主阅读思考:(1)、云南的歌会在“歌会”的大标题,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吗?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2)、根据提示,试着在文中勾画出三个场景中所唱方式、歌者的表现及所唱内容。场景方式歌者的表现内容山野对歌或见景生情随事押韵,循环无端山路漫歌赶马的女孩子年
4、纪多不过都充满一种朴素本色美。村寨传歌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这两个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读文,仔细勾画,很快能解决。完成后可以让5、6组的4号同学来作答。如果答的不够完善,可以让他们组的其他成员补充。三、合作学习提升:(15分钟)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3段,四人组合作学习交流这4个问题。1、 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 文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一句中的“多”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 文章2、3段关于人物的刻画有何特点?比较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哪些民俗?(第1、2两题
5、难度不大在组长带领下,很容易解决。第4题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谈,只做以了解,不深究。第3题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予提示:刻画人物或以写实为主,描写人物的面目神态,或以写虚为主,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四、精炼提升:(10分钟)请你仔细观察你所熟悉的一个人,也试着用细腻真实的语言刻画一下他(她)的形象。字数在200字左右。8分钟写,4分钟展示交流,师生一起点评。教学反思: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学科组长:马晓青 审核人:主备人:马晓青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人: 累积课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用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
6、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2、学习文章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多层次地展现歌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选出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赏析品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品味作者融入文章的喜悦之情和陶醉之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学重点:赏析第二、第三个场面。教学难点:探究第二、第三个场面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 型:新授课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课前预习)1、阅读两遍课文,重点阅读4、5段。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
7、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谈话导入:沈从文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深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二、自主学习导学:(10分钟)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第二、第三个场面。现在请同学们朗读4、5自然段,自主思考解决下面3问题,在书上做好旁批。1、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简要赏析,做好旁批。(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2、第4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3、朗读第5段,
8、思考老人常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请你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场面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盛况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空前 盛装:和逢年过节差不多,收拾的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教师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时的注意力和旁批情况。评价后请同学以抢答的方式作答,其他同学做补充,这时课代表要做好评价(赋分,答对加2分,补充知识加1分)记录。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25分钟)组长负责,带领组员讨论交流这三道题,若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时间是13分钟。1、 作者写“山路漫歌”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作者抓住
9、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2、文中最后有一处老歌手的描写,请画出来,并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文中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评价各组讨论交流的纪律和参与度,然后请7、8、9组的2号同学跟大家分享成果。鼓励其他组同学做补充。四、精炼提升(1
10、0分钟)云南的歌会一文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点面结合,内容丰富。请你回想一下学校举行某种活动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80字左右)7分钟写,3分钟展示交流,师生一起点评。教学反思: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学科组长:马晓青 审核人:主备人 :马晓青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人: 累积课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端午节习俗的资料。3、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趣。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11、,感受文章的情趣。教学难点: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 型:新授课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 预习导航:(课前完成)1、朗读两遍课文,查字典解决字词障碍。2、完成小练习册积累运用14小题。3、阅读“课时精解”里有关作者的资料。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检查预习:听写生字、交流作者资料(5分钟)谈话导入:(5分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下面我给大家读一首诗,请你们猜
12、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二、自主学习导学: (15分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语速适中、读出感情、读出情趣来 。那端午的鸭蛋、儿时的生活怎能不令人回味,现在请同学们自主思考下面3个问题,在书上做好批注。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别处没有的?介绍这些习俗与后文的鸭蛋有关系吗?2、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他对家乡的咸鸭蛋是怎样评价的,从哪句话可以知道?3、
13、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端午的风俗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渲染气氛,为下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端 文预设合理背景)午 名声的 家乡的鸭蛋 特色鸭 挑鸭蛋蛋 端午的鸭蛋 吃鸭蛋 玩鸭蛋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 (这个图表是对以上自主学习3题的综合诠释,学生的回答不强求如此精准。)从大家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已能从文章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究学习。四人组组长组织组员合作讨论并交流这两道题。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15分钟)1、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2、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你体
14、会出了哪些味外之味?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对童年的快乐的怀恋,对家乡的怀念,为家乡自豪。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教师评价各组讨论交流的纪律和参与度,然后请1、2、3组的3号同学跟大家分享成果。鼓励其他组同学做补充。教学反思:第17课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学科组长:马晓青 审核人:主备人:马晓青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人: 累积课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2、学习将记叙与描写自然融合表现主题的手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文章的情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
15、蕴含的宁静、淡泊、闲适的心情和志趣超然的情感,培养我们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习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展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文章的情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 型:新授课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课前预习)1、阅读一遍课文,重点品味语言。2、完成“课时精解”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1小题。课前两分钟教师进教室督促组长检查各组预习情况,对抗组组长互查,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中。谈话导入: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
16、却常有味外之味。 四方食事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优美抒情的语言。二、自主学习导学: (25分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语速适中、读出感情、读出情趣来 。汪曾祺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1、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2、3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2、重点语句分析: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
17、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3、重点语句分析: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威蛋的黄是通红的。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
18、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体现了大作家之文笔。学生的赏析不一定在于如此之细之深,只要能点到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等即可。此环节教师评价并作适当点拨,交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三、合作学习提升:(20分钟)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辞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言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质朴、平实、生动,极具个性的本色,要认真品味。汪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情之所至,“小叙事”亦能感动“大家伙”。 下面请四人组讨论交流这2个问题。1、文章开头大谈特谈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不直接切入“端午的鸭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 导学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