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化和液化》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汽化和液化说课稿皇岗中学 方强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态变化现象,本节从发生在身边的简单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又通过酒精在密封塑料袋里受温度改变发生的变化,引出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沸腾的实验重在引领学生观察与记录,归纳出水沸腾过程的规律和特点,讲解沸点的概念。从对课前生活实例的分析,我们又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为后面蒸发与沸腾的对比做准备。教材还介绍了液化的两个方法,其中“压缩体积”的方法可能较难体会,可以通过对透明打火机的分析帮助理解。【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现象,知道液化与汽化是互逆过程。2、通过对沸腾实验的观察,能归纳沸腾的特点,理解沸点的概
2、念。3、通过观察与分析,能对比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1、沸腾与蒸发的规律和异同。2、汽化和液化的概念与方法。3、能尝试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二、说教法: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摒弃了过去单纯的灌输模式,提倡师生互动式教学。为了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我设计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利用实物和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和总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凸显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先找一个粗口径的注射器,拔掉针头吸入少量酒精(为了便于观察可先将酒精染
3、红),再倒过来往上推动活塞挤出气泡和多余的酒精,只留下约0.5毫升酒精,然后用能够达到密封效果的小胶塞或橡胶帽将针口封紧。b.将注射器装有酒精的部分浸入热水,观察现象。(红色液体消失,活塞自动被推出一截)c.此时又用力将活塞压回,观察现象。(红色液体再度出现)问:注射器里的红色液体为什么先会消失呢?活塞是被谁推出来的呢?最后红色液体为什么又会重新出现呢?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汽化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学生自由讨论,分组发表观点,教师总结归纳)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汽化和液化现象?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多? (分类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列举的事例,留待后面分类分析) (此处若有学生说“水烧开了会变成白色的水
4、蒸气”,则说明水蒸气无色)3、观察水沸腾实验,记录数据,完成坐标图: (提示观察沸腾的位置、剧烈程度、温度变化、吸热放热等细节,留待对比)问:液态氧、液态氮等物质的沸点为负数,意味着什么?4、回归教材,分析蒸发现象及其特点:小实验:用手指蘸酒精在桌面写字,字迹会有怎样的变化? 把酒精涂抹在胳膊上,你又有什么感觉? (引出蒸发的概念,并分析其特点)5、列表对比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沸腾相同点同属于汽化过程,都要吸热不同点发生位置液体表面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现象不易观察产生大量气泡剧烈程度缓慢剧烈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生活应用晾晒衣服洒水降温烧开水、蒸馏6、从开水壶口的“白雾”入手
5、分析液化现象: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沸腾后会汽化成无色的水蒸气,那么我们在开水壶口看到的白雾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解释,靠近壶口的无色部分是高温的水蒸气,远离壶口的白雾是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透明打火机,里面装的燃料物质是气态还是液态的?然后对着通风口,按下按钮但不要点着火,感受一下释放出来的燃料物质是气态还是液态的?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特别强调可燃性气体一定要对着通风口排放,周围一定要杜绝火源)问:回忆一下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压缩注射器后,针筒内会出现红色液体? (学生讨论后总结,压缩气体体积也是液化的方法之一)7、课堂小结、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6、【板书设计】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汽化和液化是两种互逆的物态变化。二、液体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三、气体液化的两个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四、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内容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调,还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现象,讨论问题,所以演示实验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观赏性、教师提问的设计、反馈评价的激励性和学生实验的安排等等环节,都应该多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备课。如果在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能更迎合学生的好奇,更靠近生活的实际,那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标就不难实现了。
7、另外,作为一堂实验探究课,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发散性思维的延伸,教师还应做好随时应对一些课堂生成的学生提问,这样才能更熟练的驾驭课堂。五、说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节内容一般都设计约2课时,第二课时一般是对第一课时的补充和拓展延伸,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哪些知识涉及,哪些内容回避;哪些点到即止,哪些适当展开;哪些详细讲透,哪些未完待续,务必都要心中有数,不然很容易出现45分钟内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汽化和液化的本质理解上存在困惑,也不能很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生活现象等等。对于前者,当后面讲到分子运动论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看,联系宏观现象和微观实质,使学生不仅能够明白现象,更能理解本质。对于后者,则不能急于一节课就达到很熟练的目标,而需要在后面的习题课上加以巩固和提高。上完这节课,也使我更好的体会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共同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能在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技巧,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谢谢各位领导和同事,欢迎大家指正!2013-10-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