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案 (2).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桃花源记》教学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案 (2).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上语文 编制:夏珠琳 吴桂进 审核:高矜 审查:赵平 时间:2013-08- 30 编号:006桃花源记教学案【教学目标】1、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2、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重、难点】1、体会“世外桃源” 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探究特殊文言现象。【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3一、 导入:“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
2、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 作者、作品、背景:关于作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
3、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写作背景: 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4、作者憎恨现实社会,但苦于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便虚构一个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三、听录音,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二次备课: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怡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四、逐字逐句翻译。1、学生结合书下注解自译,将不会翻译的标出。2、师生共同探讨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2)一词多义: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3)古今异义词:鲜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教学案 2 桃花源记 教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