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2).doc
《过秦论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 (2).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0 过 秦 论 【学会思考】1你知道贾谊吗?你读过贾谊的文章吗?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并与屈原合称“屈贾”。 厉害吧! 2你读过本文了吗?你知道鲁迅是怎么评价这篇文章的吗?“西汉鸿文”。这下你可要好读读了吧!想一想秦的过在哪里,贾谊是怎么论述的?3贾谊为什么要论秦“过”?秦王朝的灭亡和西汉政权的建设巩固有什么关系?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义在哪里?“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这句话是谁说的?4贾谊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你有没有启发?贾谊在过秦
2、论中主张实行“仁政”,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没有启示作用?5贾谊是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史论的,你感受到这篇文章“铺张扬厉”雄伟畅达的气势了吗?贾谊又是如何做到使论证气势磅礴,笔力雄浑的? 【知人论世】1贾谊贾谊(前200前168)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贾
3、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 、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 十卷,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西汉(汉初)/文学家/吊屈原赋/新书2写作背景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 ”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
4、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 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论,一种 ,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
5、论政,论史。 标题过秦论, “过秦”就是“ ”,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文景之治/秦王朝灭亡/文体/言秦之过3贾谊的治政思想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 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 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贾谊 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
6、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 ,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 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儒家思想/法家/散文/铺张扬厉/鲁迅 【聚沙成塔】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墨翟() 谪戍()絜大() B瓮牖()棘矜()锋镝()C召滑()鞭笞()藩篱()D蒙恬(tin) 隳城() 逡巡 () D.逡()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揭杆为旗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威振四海C.鉏櫌棘矜 摄足行伍 囊括四海 D.开关延
7、敌 崛起阡佰 流血漂橹 B (A杆:竿;C摄:蹑;D佰:陌)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合从缔交( 通 ) (2)约从离衡( 通 )(3)倔起阡陌之中( 通 )(4)赢粮而景从( 通 ) (5)百有余年( 通 ) (1)从通“纵”;(2)衡通“横” ;(3)倔通“崛”;(4)景通“影”;(5)有通“又”。4 下列字有一词多义现象,请你补写空白处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动词,损失,丢掉) 吞二周而亡诸侯 ( )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兵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军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8、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 因遗策(动词,沿袭)因 因利乘便( ) 因河为池( )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 亡:名词,逃亡的军队/动词,灭亡 兵:名词,军队/名词,兵器 弱:动词,削弱/形容词词,弱小 因:介词,趁着/介词,凭借,依据 制:动词,统率/动词,制裁,制服4下列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河边;今,一般江河)B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C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D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A(河:古
9、义:黄河)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过秦论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名词活用作动词,指出秦的过失(ACD动词作使动词)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判断句)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以? (被动句)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省略句)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宾语前置句) D始皇既没,余威于殊俗于殊俗震。(状语后置句)7名句填空1.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 ,并吞八荒之心。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0、, , ,流血飘橹。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3.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4.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含英咀华】1文题解释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
11、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
12、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2整体感知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依课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
13、;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主题思想:望汉王朝借鉴秦亡教训。 贾谊在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
14、,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文章结构 开始强盛 仁秦 国势日盛 对比 天下非小弱 义 国势极盛(暴政) 陈涉不如九国 不 分析 秦因陈涉而败 施 极为平凡 陈涉 天下响应(亡秦) 4重点难点(1)在秦国强大的同时,各国诸侯采用什么方法“弱秦”?作者突出表现”九国之师”的强大有什么作用?各国诸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虽然他们有如此好的条件,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作者突出表述了各国诸侯:(1)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2)有具有政治影响力和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力量,一致对秦;(3)六国之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的内容,其目的是
15、为了衬托秦国的强大不可战胜,同时也为后文的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了伏笔,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秦始皇的强大的?这些内容对突出本文的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其次写秦始皇为永远统治天下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废弃先王“以仁义治天下”的传统,在思想上实行了一套愚民政策;在军事上实行“弱民”政策:凭据华山、黄河天险加强护卫,以防人民反抗。秦姑皇占据了天时地利,一切办法都想到了,也做到了,但是他却忘掉了一样仁义。 突出描述了秦始皇的“暴政”,为下文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埋下了伏笔。攻、守之势之所以出现变化,主要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这就突出了本文
16、的中心。(3)作者写陈涉起义一事突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目的?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4)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比归纳得出结论的?作者的对比点如下:(1)秦国与山东九国实力的对比;(2)秦国与秦朝实力对比;(3)陈涉与九国实力对比。 最后的结果是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5)领会本文叙史的特点。首先要明确本文的
17、论据(史实)是由观点统率的。之所以从秦孝公写起,之所以突出写秦始皇的强大,之所以突出写陈涉的弱小,都是出于以上的原因的。其次要明确政论叙史不在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所以在观点的统率下,文章对史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印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国土地日益扩大,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而作者把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表现出作者使用史料进行概括的特点,从中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5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过秦论 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