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点课题资料之结题成果鉴定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重点课题资料之结题成果鉴定书.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成 果 鉴 定 书课 题 名 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与途径的研究立项年份及序号: 2007年 JG07075课 题 承 担 者: 徐友舜 郑可根工 作 单 位: 安徽蚌埠第二中学研究起止时间: 2007年06月至2009年09月组织鉴定单位: 安徽省教科所鉴 定 方 式: 专家会议鉴定鉴 定 日 期: 2009年11月19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成果鉴定须知第一条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均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对成果进行鉴定,并由省教育科学领导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审核验收。第二条 课题完成后,课题第一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及时向规划
2、办提出申请验收报告。第三条 成果鉴定一般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或上级单位和规划办共同组织,以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或上级单位为主。必要时,规划办可单独组织对有关课题成果的鉴定。第四条 鉴定主要采取专家评议方式,包括会议评议和通讯评议。鉴定组专家一般为35人。专家人选由课题负责人与规划办共同商定。第五条 课题组负责向鉴定组每位专家提供课题申请书、成果主件、附件及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报告中应含成果自我评价)等材料。如果采取会议评议方式,上述材料应在会议前一个月提交鉴定组专家审读。第六条 鉴定组专家应本着科学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审意见,并由
3、鉴定组长形成鉴定组集体意见。第七条 鉴定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将完整的成果一套、研究工作总结报告一份、成果鉴定书(原件)一并送交规划办验收存档。第八条 鉴定所需费用由课题组承担。一、成果简介(应含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本课题旨在探索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的传承方式和途径,在青少年更为有效的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始终围绕着这一主旨进行,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深入的研究,撰写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整个研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形成如下成果:成果一 深入研习国学,提升了教师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语文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主阵地,要靠有深厚文化功底的教师队伍来组织实施。
4、研究过程中,我们一校本研究为载体,开展对国学的学习和研究。为了提高成员的理论水平,还邀请专家到校讲座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教师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方面,下了大工夫,撰写和发表了如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语文教学小议、语文课堂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点燃传统文化的火种,燃烧文言文的课堂、文言之于现今等18篇【见附件】。这些文章,自觉的从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来解读文本和文化现象,有效的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本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编撰的中国现当代诗歌教程,成为本校重要的校本教材,也受到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嘉奖【见附件】。参加了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和省市教科所的教
5、学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成果二 探索到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立足于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内渗透”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对饱含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采取“五重视”教学法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1.重诵读诵读之法,为传统的有效方法,值得继承。教师教会学生读出兴趣,读出独到的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2.重挖掘师生善于共同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挖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3. 重合作课堂上,围绕传统文化要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相互切磋砥砺,创造性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4.重熏陶教师善于用激情洋溢语言,深掘其中的文化精髓,进行入情入境的透辟分析,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焕发着传统文化的
6、灿烂光辉,使学生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性情得以陶冶。5. 重迁移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延伸阅读,带动学生阅读中国优秀的文学篇章,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联系迁移,古为今用,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真正得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髓。在“立足于课堂教学,注重课内渗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课题组的教师做出了自己的特色,2008年刘媛媛的作文评赏课(在江苏太仓市)、吴静诗歌鉴赏课(在吉林市),分别荣获中央教科所“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郑可根同志荣获“指导教师壹等奖”【见附件】。刘欣老师的采薇也获得了蚌埠市优质课第一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获安徽省语
7、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见附件】。成果三 践行新课改精神,进行课外延伸,以社会为舞台,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讨、挖掘和感受传统文化,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课题组精心组织高一高二的学生,走向社会,走进乡土,走进生活,开展的“探寻蚌埠传统文化”活动,近2000人次参加活动。学生积极地开展调查研究,开展专题研究,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他们对本地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接受了乡土传统文化的洗礼,于是更加热爱了家乡,同时,也将新课改精神落到了实处。本活动所形成的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见附件】一书,于漪老师和钱汉东先生为此书题词。它成为我校第一个成书的校本教材,并且受到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8、组嘉奖,成果四 传承与创新并举,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转化成了创作的冲动,者要教师因势利导。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生经过相当的积累之后,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逐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灵魂之中。当其“情动于衷”之时,我们引导学生以文学创作小组的形式,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学生自觉的写出许多好文章。收效甚好。例如,必修二“诗歌”教学时,我们的师生共同品味中华优秀的诗歌,组织学生进行了诗歌创作,讴歌青春诉衷肠。各班写出了大量精彩的诗篇,我们将学生的作品进行筛选,加上教师的点评,结集编撰了校本教材:诗集青云【见附件】。学生大胆创作,各呈风采,在
9、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勃勃生机,写作水平日有所增。【学生部分作品附在光盘内】成果五 产生了广泛的良好的社会影响。1、教师更加自觉的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意识增强了。结合新课改,并且,在师生共同研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以校本研究为载体,深入研习“国学”之风蔚然,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了我校语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郑可根的长恨歌、教学设计,吴静的湘夫人、刘欣的花未眠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教学设计,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郑可根的赤壁
10、赋、赵芳的项羽之死、谈馨的小狗包弟等的教学设计,获蚌埠教科所壹等奖。【见附件】2、学生方面:学生通过以上的方法和途径,使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如果文化变异了,这个民族尽管形式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被异化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大事。从而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传统文化的素养,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这已经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学生自觉的践行传统文化,家长普遍反映,学生了解了“仁义礼智信”等等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知识,更为“仁义” 了,个人修养提高了。
11、社会反响很好。3、促进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本课题的带动下,2008年5月,我校重新修订了校训等方面的内容。改为校训:恪勤 励行;校风:博雅 精诚;教风:博爱 育人;学风:博学 睿思。一改千校一面局面,更有文化底蕴,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我校的校园文化品位。4、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我校教师撰写和发表的论文,在我市乃至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公开课,到五河薄弱学校新集中学进行传帮带的活动,受到好评,影响很好。徐友舜的专题研究传统文化与师德修炼【见课件】,2008年暑假在全市初中所有学科教师中做了8场报告,近1000人参加,受到好评,影响很大。这些活动既起到传承传
12、统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又在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言传身教,社会反响很大。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的课题即将结题,但我们的传承任务仍在继续。我们将上下求索,决心留住祖国的优秀文化之根!二、提供鉴定的成果主件、附件目录(一)个人论文序号年份姓名论文名称获奖情况12007郑可根文言之于现今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22009郑可根新课标下的一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32008郑可根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之“变”及其对策发表于淮河晨刊42008郑可根朴实而美丽的09安徽高考语文卷发表于学语文52007郑可根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谈新课标下的班主任工作发表
13、于淮河62007赵芳点燃传统文化的火种,燃烧文言文的课堂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72008赵芳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性教学的探究获蚌埠市教科研论文一等奖82008阚云如何加强传统文化的积累获中央教科研成果贰等奖92007刘欣心有灵犀一点通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102008刘欣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112008李建传承传统文化,语文责无旁贷获中央教科研成果贰等奖122009李建语文课堂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132007吴静中国传统文化之语文教学小议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142007吴静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之我见152007谈馨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获
14、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162009谈馨试锋芒,细思量获蚌埠市教科研论文一等奖172008王从好年诗歌的返回“本原”现象获中央教科研成果贰等奖182008张姝慧弘扬传统文化,品读诗情词意(二)教学案例序号年份姓名教学案例名称获奖情况12008郑可根长恨歌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22008郑可根赤壁赋教学设计获蚌埠市教科所壹等奖32008赵芳项羽之死获蚌埠市教科所贰等奖42008吴静湘夫人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52008刘欣花未眠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62009刘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获中央教科研成果壹等奖72008谈馨小狗包弟教学设计获蚌埠教科所壹等奖(三)教学大赛成果序号年份姓名课题获奖情况1200
15、8刘媛媛作文评赏课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22008吴静诗歌鉴赏课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32008徐友舜指导课诗歌鉴赏课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42008郑可根指导课诗歌鉴赏课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52008郑可根指导课作文评赏课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四)研究专著序号年份专著名称获奖情况12007校本教材青云诗集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获2007年度获“全国青少年教育师训计划”领导小组评为教科研成果优秀奖22008校本教材中国现当代诗歌教程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获2007年度获“全国青少年教育师训计划”领导小组评为教科研成果优秀奖3200
16、8校本教材蚌埠传统文化调查报告荣获中央教科全国科研成果壹等奖(五)结题论文序号时间姓名课题成果名称12008郑可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22009赵芳探传统文化的底蕴,扬新课程改革的风帆32009刘媛媛充分发掘教材文化因子,丰富学生精神世界42009吴静呼唤真情,讴歌真情52009张姝慧匡超人教学案例62009阚云“采桑子重阳与节气文化”课堂教学实录72009李建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82009王从好在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点实践92009刘欣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102009谈馨我愿意是急流112009刘建尧语文教学的灵魂传统文化122009王军清末浅绛瓷画书斋名文化意蕴浅探三、课题组成
17、员名单序号姓名职务职称工作单位对课题主要贡献00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李新义徐友舜郑可根王从好刘建尧赵 芳周强丽王 军吴 静李 建刘 欣谈 馨刘媛媛阚 云张姝慧校长副校长中学特级副主任中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中学高级中学高级副主任中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一级中学一级中学一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中学一级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蚌埠二中 领导 主导、研究 主持、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研究四、专家鉴定意见(可附页)五、鉴定组成员名单鉴定组职务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签 名组长杨桦安徽省教科院文科一室主任杨桦专家王贤进安徽省教科院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王贤进专家傅继业安徽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傅继业专家徐友舜蚌埠二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徐友舜专家罗时新蚌埠市教科所所长罗时新专家李志蚌埠市教科所理论教研员李志专家陈俊民蚌埠市教科语文教研员陈俊民六、省规划办审核意见公 章: 年 月 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