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摘 要自主学习是现代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词民主课堂;提供条件;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自主学习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关键之一,我们要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条件,促使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主动探究,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创造而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掌
2、握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策略。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调整“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基础。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1、提倡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应摒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与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2、拉近与学
3、生的心理距离。教师要经常躬身或蹲下来同学生对话,以及抚摸一下他们的头,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问题,对学生坦诚相待,科学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样学生才敢疑、敢想、敢思,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二、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因此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各种问题,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要“学会
4、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在对“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就创设问题情境:“中秋节晚上,妈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块,小明吃了3块、爸爸妈妈各吃了2块”。首先问“小明吃了几分之几?爸爸妈妈各吃了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地说出,小明吃了3/8,爸爸妈妈各吃了2/8。学生正在享受成功的时候,接着问“谁吃得多?”学生又说出了小明(教师板书:3/82/8).趁学生思维活动高涨,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经过他们激烈探讨,最后得出:“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的结论。 2、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活动的40分钟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有效时间和空间,让学生
5、在这时间和空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理解更透彻,极容易掌握知识、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求相遇问题的距离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了一道补充问题的题目:“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3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接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以下一些问题:甲车比乙车少行了多少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甲乙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然后老师说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 ,接着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是。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自主创造、自主展示
6、的舞台。 3、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这样的一个过程。于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让学生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手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圆周长的推导公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手中的细铁丝,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折成自己以前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说出围成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也有的是围成圆形,接着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那么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呢?让学生讨论,有的用把铁丝拉直量
7、,有的在直尺上滚动一圈,有的用绕线的方法。教师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一个圆片,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测量方法测量圆片的周长呢?学生的想法很多,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探索新的方法。三、联系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往往跳出教材,不受教材的限制,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求“多几分之几,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时,我根据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创设了数学问题:“大垭
8、口小学六年级有男生有18人,女生有23人,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这时学生发现这是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了,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长方形的长宽,如书本、课桌、黑板等,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进行知识的巩固提高。这样将数学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能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
9、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就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阶段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和训练。首先,要使学生养成学会“问”的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好老师讲的、学生发言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养成耐心听、虚心听、用心听的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养成会“思”的习惯。思考是学生对知识在头脑加工的过程,学生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学生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种敢问、会思、会质疑的习惯。再次,要使学生养成会“说”的习惯。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一节课中,教师不能口若悬河地讲,一方面是善于引导学生把听到的、想到的、观察到的用语言信息比较完整地说出来。另一方面是教师应让学生说错了可以重说、说不完整可以自己或同学补充,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自由争论和发表意见。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想说、敢说、善说的学习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主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创设适宜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能力。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