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doc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1].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芙蓉区燕山二小 任 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就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分析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大家都知道:教材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一课程资源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正确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因此,下面我就从解读教材入手,针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一些教学实施建议,以供大家参考。一、教材简析(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认识万以内的数,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锐角和钝角,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数
2、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 (二)编排特点本册教材的编排和处理,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体现了前两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如: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教材都安排了即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有所学数学知识的主题图。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使比
3、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计算教学继续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许多例题和习题具有开放性,提供让学生继续探索的线索,为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条件。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在实际活动中可能碰到的系列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第二,结合表
4、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表内除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计算也是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较大。 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表内除法(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除法(二)”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段集中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
5、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第二,除法的初步认识分“平均分”和“除法”两段进行。“平均分”通过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除法”则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同时了解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第三,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学习除法的含义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除法计算教学与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除法计算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3、万以内
6、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实验教材在“图形与变换”单元安排了认识锐角与钝角、简单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方面
7、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锐角与钝角的应用,理解平移、旋转现象,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学会对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5、教材继续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例如,在“找规律”单元,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又如在“图形与变换”单元,让学生用学具制作美丽而有趣的玩具等,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二、单元教学建议 (一) 解决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
8、,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用法。2、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掌握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100以内数两步计算的问题:加减混合 连减(两种方法解决)乘加、乘减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1、 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 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3、 小括号的用法及运算顺序4、 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5、 学会写单位和作答(口头)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教学时,我们要继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获取数学信息、发现
9、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切忌急于求成,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当然,二年级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培养,有时学生的提问往往踩不到点上。这时,教师应注意及时点拨引导,指导提问方法。在学生描述信息、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用较为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多媒体呈现文字叙述的题目,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学生提出问题后,建议大家就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去分析问题,比如例1要知道“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人,又来了或走了多少人。例2要知道:“还剩多少个?”就必须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买了多少个。通过训练,逐步
10、培养学生养成看到问题,就能够主动想到:“要解决 ,就必须知道 。”的思考习惯。大家看,例1是一个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比如说引入时,教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要知道“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就必须知道原来有多少人,走了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接下来,教师将题目改编,增加“又有13人来看戏”的信息,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很多
11、学生会直接用剩下的人数加上新来的人数,也就是161329人。这时教师要适时追问:16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说出22-6=16人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教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因为要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就要知道“原来有多少人”和变化的人数,现在变化情况由原来只有人走变为即有人走了,又有人来了,所以必须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从而强调学生要学会看图,养成认真审题,明确题意再动笔的好习惯。那么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突
12、出一题多解的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在学生独立尝试解题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呈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例1,除了书本给出的两种方法外,也许学生还会提出“13622”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路,只要学生能正确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在方法发散时,可能有学生会把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两种不同形式看做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适时指出分式与综合算式其实是同一种思路,只是表示方式不同而已,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他思路的分步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的形式。例2、例3
13、的分析模式大体上可以参照例1进行,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例2的教学中,小括号是教材第一次出现,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又是本节课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初步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由于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仅通过一个例题的教学是不可能让学生掌握小括号的使用方法的。因此,建议老师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这种练习要贯穿在整个学期中,通过练习多次进行渗透与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例3的教学,因乘加、乘减是上期的学习内容,其学习难度不大,因此建议教学时可以将数据改为
14、4、4、3,更为开放。这样在就可以得到24+3和34-1等多种不同的解题策略。在练习设计时,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是一个开放的习题,但我认为针对性不够,建议大家围绕乘加、乘减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我个人认为练习二的第4题和第5题在学生进行基础练习之后是不错的选项。至于练习的发展走向,我个人觉得可以向三步拓展,如在最后可以设计这样类似的习题:一枝自动铅笔2元钱,4枝一包,现在有5包整的,3枝散的,求一共多少钱?这里需要提出来的就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三步是发展。不要一味求新求难,一定要注意保底教学。在练习环节,我们还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补充条件、按要求编应用题或选择信息后
15、提问解答等多种形式的开放练习。最后要说明的就是关于解决问题的书写格式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不是必须列综合算式和使用小括号、综合算式要不要脱式计算、解答后要不要写答语等?由于这些内容到三年级后都会具体学习,本册教材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课标上也都没有作要求,因此在教学时,建议大家对学生也不要做统一要求,对于那些能够提前掌握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那些学习稍困难的学生不要强求。课时安排,大家可以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安排45个课时,3节新授,12节练习。(二)表内除法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6、。教材分两个单元集中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如下:单元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3课时1、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求商思路,掌握求商方法。4、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5、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除法运算的含义(平均分)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掌握求商方法正确熟练的用口诀求商。4、用除法的意义解决一步计算的除法问题。5、用乘法和除法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1、理解除法的意义。2、掌握求商方法,正确熟练的用口
17、诀求商。3、解决乘除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问题。1、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的方法。2、理解除法的意义。3、读写除法算式。4、除法各部分名称。5、用26的乘法口诀准确的求商。6、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7、用除法的意义解决一步计算的除法问题,会写单位名称。(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2)“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能分成几份”8、解决先除后乘的乘除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问题。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9课时1、让学生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1、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2、应用除法含义解决的两种实际问题:会解决与“
18、平均分”相联系的简单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3、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1、正确熟练的用口诀求商。2、解决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2、用除法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3、解决先乘后除的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而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直接生活体验较少。因此,建立除法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表内除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呢?除法的意义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因此
19、,教学时可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具体教学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创设“分一分”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呈现不同的分法(每份同样多与不同样多),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第二,在操作、想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15个橘子、平均分12瓶矿泉水、帮小朋友分组租船、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懂得“怎样才能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教学第14页例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时,可以借助小棒(或小圆片等)代替苹果,先让每一位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平
20、均分的策略,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如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有的先两个两个分,再一个一个分;还有的先估计,然后直接就三个三个分。分完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分的结果,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苹果”。再如,教学第14页“做一做”时,也应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但操作前,可以让学生先估一估每份大约有多少瓶矿泉水,并想一想“怎样分,比较快”。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可再一次提出开放性问题:还可以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瓶?组织学生继续探索。例3是以前学习的“包含除”的生活原型,现行教材不再区分“等分除”与“包含除”,因此在教学时也不要给出这样的界定,可以引导学生将例3与例2的分法进行对
21、比,发现例3是一份一份的分的,而例2是等分。例3的教学难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就不同的分法能够选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完整表述。进一步体验、感悟“平均分”,逐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学生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教学“除法”时,教师可以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这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就要让学生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一方面,要从具体到抽象,即让学生能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体验其中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抽象回到具体,即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描述算式的意义,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如
22、“1234”既可以理解为“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个”,也可以理解为“有12个苹果,每人分3个,能分给4个小朋友”。这里要提出来的是,对于单独的除法算式,一般不要求讨论它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最好要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练习四的第7题是理解除法意义的一道综合性习题,可以好好利用。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如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如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
23、进行比较优化,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与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设置情境或直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脱离了具体的情境,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成为一种纯粹的计算技能,而且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表内除法二”的“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是对学生这一技能掌握情况地检验与考核,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加深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训练学生看到一句乘法口诀就能马上说出两乘两除四个算式。本学期,对于学生的乘除法计算能力教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下表:因此,本学期的除法计算技能训练要贯穿整个学期,平时教学时要注意合理组织练习,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4、这里的合理组织练习,强调要做到以下几点。(1)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练习内容。熟练的乘法口诀是求商的必备条件。因此,除了让学生懂得乘法口诀在除法计算中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不断给学生提供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比如继续抽背口诀、乘法口诀填空“( )六二十四”和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6( )=24”等练习,这些练习不仅能熟记乘法口诀,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为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打好基础。(2)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小学低年级的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适当加大课堂练习密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殊“照顾”。例如,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材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