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语典故_1.docx
《2022成语典故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成语典故_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成语典故成语典故1公元二年,曹操派属官卫觊前往巴蜀之地,联络益州牧刘璋。卫觊行至长安时,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关中。关中这地方原来很富有,前几年因为战乱,数十万人逃亡在外,现在这里局势安定,人们先后返回故居。当地一些将领将他们招为私家的土兵,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卫觊敏锐地感到,地方势力的强大,会威逼到曹氏势力的集中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于是他写信转告曹操,建议派司隶校尉来加强关中地区的限制和管理,减弱地方将领的权力。公元二二七年,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侈,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还霸占了很多农田作为放牧鹿的园子。老百姓假如弄死一头鹿,就要以命相偿。这样做的结果,造成百姓长期服劳
2、役,以致大批农田荒芜,国库空虚。卫觊对这种状况极为忧虑,就上奏章给明帝说,如今日下三分,国家还未统一,斗争没有结果,千里没有人烟,百姓极度困难、,陛下再不重视这些问题,国家就会衰败,再也不能复兴起来了。奏章最终写道:“目前最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同德出谋划策,精确地计算国库的财力状况,并且依据收入状况来确定它支出的限度。”成语典故2“缘木求鱼”这则成语的舟是船;求是找寻。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再去找剑。用来讽刺固执而不知改变的愚蠢可笑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3、船到江心,他一不当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抓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感到特别惋惜,但那楚人好像心中有数,立刻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马上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惊奇,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始终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接着行驶,而宝剑却不会
4、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缘木求鱼”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成语典故3不遗余力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抗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协商对策。赵王说:“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军队往长平去抵抗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楼昌说:“再增派军队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军队将会彻底被秦兵歼灭。”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见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肯定
5、要歼灭我们军队呢?”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歼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歼灭我们军队,我们应当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珍宝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珍宝,便肯定会兴奋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可是赵王不以为然,最终没有接受虞卿的看法。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虞卿回答说:“和谈不会胜利。但这样一来,赵国的
6、军队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肯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成功。天下的诸侯也肯定向秦国庆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救济了。在这种状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肯定会很高。假如我们应允,秦国是肯定不愿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肯定能胜利。”果真,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成功。还说,秦国最终不愿与赵国和谈。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围攻。事后,虞卿问赵王说:“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
7、为是秦兵疲乏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气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赵王说:“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或许是因为兵卒疲乏才撤退的。”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气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乏累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气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或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
8、我们赵国,到那时候唯恐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成语典故4井底之蛙jngdzhw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方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贬义词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一孔之见、目光短浅智周万物、绝代天骄、见多识广:庄子秋水: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欢乐!有时兴奋了,就在井栏边跳动一阵;疲乏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宁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
9、蝌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子,在这井里极逍遥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赶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知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阔,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欢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惊讶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成语典故5床下牛斗chung xi ni du听到床下蚂蚁动,误以为牛在相斗。形容体衰耳聪,极度过敏。晋书殷仲堪传
10、:“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殷仲堪兼任晋陵太守,在郡里禁止生子不养,久丧不葬,拘留逃亡者的父母作人质,勒令亡叛者返回,所制定的教令颇有道理。殷仲堪之父患病多年,殷仲堪寝睡衣不解带,亲自学习医术,探讨其精妙,手上沾有药物去擦眼泪,因此弄瞎了一只眼睛。居丧期间哀痛过度而大伤身体,以孝著名。服丧期满,晋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彼此非常密切。殷仲堪的父亲曾患有听力过敏之病,听床底下蚂蚁爬动之声,说是黄牛相斗。孝武帝早有所闻而不知此人为谁。至此时,孝武帝随意问殷仲堪道:“患此怪病者是何人?”殷仲堪流涕而起道:“臣面对此问不知如何回答。”孝武帝面有愧色。殷仲堪兼任黄门侍郎,孝武帝越加宠爱信任
11、他。孝武帝曾将自己写的诗拿给殷仲堪看,并说道:“不要以你的高才而讥笑我的不才。”孝武帝以为会稽王司马道子不是辅佐社稷之臣,因而确定提拔自己所宠信的人以拱卫朝廷,便任命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殷仲堪将要赴任,孝武帝又下诏说:“卿离开京师许久不能相见,使人不觉心酸。常说卿永为朝廷之宝,而突然变成荆楚之珍,实在让人缺憾慨叹!”孝武帝就是如此宠信亲近殷仲堪。成语典故6典源出处汉书 杨恽传:“恽闻匈奴降者道单于见杀,恽曰:得不肖君,大臣为画善计不用,自令身无处所。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 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释义用法汉代杨恽听到冒
12、顿单于被杀的消息说:“不成器的君王,有大臣出谋画策而不能用,使自己葬身无地,就象秦朝只用奸臣,终至灭亡,如秦能任用大臣,即可以持续至今。古和今象一个山丘上的貉一样没什么区分。”后以此典指性质相同,没什么差别。用典形式 宋陈师道:“万事自纠纷,高怀无一丘。” 清丘逢甲:“人物真成一丘貉,文章更噪六朝蝉。” 宋苏轼:“日月转双 毂,古今同一丘。” 宋苏轼:“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金 元好问:“青州荆州兔三窟,古人今人貉一丘。” 清王士禛:“狐貉同一丘,无事劳沾巾。”成语典故7典源出处太平御览 卷七0三引 语林 (晋 裴启撰)曰:“石崇与王恺争豪,晋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以珊瑚高二尺许,
13、恺以示之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声色俱厉,崇曰:此不足恨。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七枚,恺怅然自失。”世说新语 汰侈、晋书 石崇传亦载。释义用法晋石崇 (小名齐奴)与王恺争豪斗富,晋武帝赐给王恺高二尺的珊瑚,助他与石崇斗富,石崇见后用铁如意敲碎,然后取出高三尺的珊瑚六、七株来,压倒王恺。后以此典表现人豪奢骄侈; 也用以咏珊瑚。用典形式 明 高启:“虬须欲怒珊瑚折,步障围春锦云热。” 唐 杜甫:“错挥铁如意,莫避珊瑚枝。” 宋 陆游:“高楼坠绿珠,恶客碎珊瑚。”清黄鷟来:“醉因歌敕勒,愤几碎珊瑚。” 唐 王维:“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宋 范成大:“谁将击碎珊瑚玉,装上
14、交枝粟。”宋 黄机:“击碎珊瑚 树。为留春怕春欲去,驶如风雨。” 宋 朱敦儒:“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抉疏横绝。” 元 杨奂:“齐奴豪奢谁比数,酒醒爱击珊瑚株。” 宋 杨亿:“珊瑚击碎牛心熟,香枣兰芳客自迷。” 宋 苏轼:“海隅荒怪有谁珍,零落珊瑚泣季伦。” 清 黄景仁:“醉时欲碎珊瑚树,醒后仍餐苜蓿盘。”成语典故8屣: 即鞋。本义是穿倒了鞋子,形容出迎的急促、匆忙,引申为热忱迎接。出自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时(蔡)邕才学显著,珍贵朝廷,常车骑填巷,来宾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王粲,字仲宣,东汉末期人,他的诗歌写得好,是“建安七子”之一。当时,汉献帝已西迁长安,王粲到长安后欲探望当时的文坛巨
15、擘蔡邕。蔡邕,字伯喈,比王粲大很多,诗、赋、文章都写得很好,又官至左中郎将,朝廷内外都很敬重他。他的住处经常是车马盈门,来宾满座。有一天,蔡邕席地而坐,与来宾们正谈得兴奋,突然门人传报: 王粲前来探望。蔡邕一听,连忙答道:“快请,快请!”马上站起来,穿鞋去迎接。由于起身太急,连鞋也穿倒了(“倒屣”)。看蔡邕那急迫的样子,来宾们以为是去迎接一位出名望的贵客,可进来的却是一位相貌平平的少年,来宾感到惊诧。蔡邕介绍说:“这位少年叫王粲,是汉王公的孙子,他的才能,连老夫都比不上啊!”大家一听,都把惊异的目光投向王粲。从今王粲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后人由这段故事引出成语“倒屣相迎”,用来表示主子的热忱好
16、客。也表示对来客特别敬重。成语典故9八面受敌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况。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八面受敌之中;反恃说明条文以持其说。”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扰。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当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歼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终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莫非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
17、这么多呢?”心里已丢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刮目相看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宋朝杨万里送乡僧德璘监寺缘化结夏归天童山:“一别璘公十二年;故当刮目为相看。”吕蒙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跟着姐夫打帐很英勇,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有一次。孙权很仔细地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国家的栋梁,要好好读书啊”。吕蒙嘻皮笑脸的回答说:“我现在成天打仗,忙得很呢,哪里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很肃穆:“我这个当国王的要比你还忙吧?我读了那么多书还嫌不够用,现在还抽空读很多史书和兵书,很有好处啊。你看现在曹操这么老了,还很好学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话当玩笑啊。
18、”后来吕蒙下定决心,一有空就读书,学识长见得很快。有一次,当时的大学问分子鲁肃和吕蒙一起探讨国家大事,鲁肃经常被吕蒙问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鲁肃很兴奋地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你这个大老粗只是在军事方面有本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很好啊,看法独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吴国)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很自信地笑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前倨后恭从前看法高傲,后来尊敬有礼。形容前后看法迥然不同。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见,但无一个国君观赏他。苏秦只好没精打采,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成语 典故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