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苏娟).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苏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苏娟).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05年小学数学教学评选论文(教例与反思征文)关注过程 经历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及反思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苏娟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课本第36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和练习八中的第12题)背景资料:长期以为,在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内容的教学中,传统教法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教师总是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要么是把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通过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完成;要么是缩短公式的推导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模仿、记忆和练习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相关
2、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标准对“过程和方法”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指明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一理念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我一直在关注新课程改革,并自觉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自主探索如何将“经历的过程”具体地体现在每日的课堂中。下面结合“圆柱的体积”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课堂实录:一、 复习1、复习以前学过的求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指名口答,教师板书) 圆的面积: 长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2、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一个共同的计算公式来表示,这个计算公式是什么?(V=S底h) 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1、
3、 出示教具:圆柱(用纸板自制的,已被等分成16份),问学生,大家都认识这个立体图形叫什么吧?(圆柱)2、 讲述: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了圆柱,并学会如何求它的表面积,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求它的体积(揭示本课的主要内容)3、 启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求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忘记的可以小组内互相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4、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对,我们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求圆面积的公式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运用这种转化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呢?(能)大家猜想一下,圆柱能被转化成哪一种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 三、探究新知1、 请同学们
4、打开课本第36页自学。2、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认真操作,看看有什么发现?(选用大白萝卜作为材料,因时间关系,老师已事先将每块近似圆柱形的萝卜等分16份)(刻意使每个小组的“圆柱”不等大,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老师在此过程中巡视,略加点拨。)3、 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 拼成的长方体底面积与圆柱哪部份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 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为: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而:长
5、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高 即: V = S h5、播放动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6、学生质疑:大家对以上推导过程还有什么疑问吗?(可以让学生互助解疑) 7、公式应用:出示例4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个别板演。(讲评时引导学生读题审题,找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基础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第1题 五、拓展应用1、在例4中,把“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改为“底面半径是5米”,然后出示一个错误的演算过程,让学生思考:(1)这个演算过程正确吗?如果有错,该如何改正?(2)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3)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圆柱的体积 圆柱 体积 教学 案例 反思 苏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