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DOCX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的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因素,教材的编排循序渐进,贴近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本单元教材编排的顺序是:观察发现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奠定基础地球内部运动引发地震、火山喷发,初步塑造地表形态外力(风、水)作用缓慢改变地表形态综合运
2、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球内部运动和外部力量在现实情境中都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简化情境的模拟实验排除干扰,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这些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在进行模拟实验的同时,阅读图文并茂的资料,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这些力量的认识。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地貌并不陌生,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地震和火山喷发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
3、已经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通过实物建模,探究地震、火山喷发、风力、水力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实物建模就是引领学生模仿地震、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来制作简易模型。从理论上来说,模型与现实情况越接近,提供的信息也越接近实际,但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过于复杂,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限。阅读地形变化的相关资料可以补充这些不足,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风力、流水、波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等作用。第1课地球的表面(教材P2123)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
4、时课题地球的表面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并描述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为学生
5、准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引导学生完成单元起始页的课前调查,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表并揭示单元主题“地球表面的变化”。聚焦2.提问:(教学提示:展示从太空中观察到的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地球的表面是“坑坑洼洼”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预设:不是本来就有的。)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预设:地壳运动、大自然的力量使地球的样子发生了变化。)3.揭题:本节课将学习“地球的表面”。(板书:地球的表面)【设计意图】图片上的地球呈现出丰富的
6、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此时,通过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1.提问:(教学提示: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预设:地球的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很广,大陆分布不均;海洋分布多,而大陆分布很少;陆地大概占地球表面的30%,海洋大概占70%,海洋比陆地多很多;陆地大部分分布在北边,海洋多在南边;地图上的陆地颜色不同,高度也不一样。)2.小结: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7、【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帮助学生认识到,整个地球的表面都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使学生对地球的地表形态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探索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展示:展示我国的地形图。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根据活动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设计意图】观察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这个活动是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然后帮助学生完善。探索与研讨5.小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多平原。按照起
8、伏高低和形态的不同,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平原低又宽广,高原高又宽广,山地比较高、有点陡,丘陵坡度较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探索、根据资料完善、分组汇报、教师帮助完善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及其特点、影响因素有深入的认识。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2.交流:你们居住的地方呈现出怎样的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实际描述它的特点。3.提问: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学提示
9、:可根据课堂时间回答或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从太空中俯视地球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其次,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观察我国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最后,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并猜测形成原因,将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并记录下来。如此教学使学生的学
10、习过程有迹可循,更加完整与严谨。课后作业见对应课时训练。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结构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地球的结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2.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
11、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组成。难点:了解地壳的运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通过第1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2.提问:(教学提示:展示火山口的照片。)看到这张火山口图片,你们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预设:地球的中心是像这样一层层往外扩大的;地球的内部应该很烫;地球内部可能是液体。)3.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结构”。(板书:地球的
12、结构)引导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样的,而且能够根据图片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简单的猜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与研讨探索:地球的结构1.讲解:(教学提示: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探索与研讨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让小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自主探究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
13、补充。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3个研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当学生能够运用前面了解到的现象来支持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时,说明他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地运动。2.拓展:地壳运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那么,它们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板书设计2.2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了一个岩浆涌动的火山口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此时提问引出本课的研究
14、主题,并且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了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然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分别是整体认识地球结构、具体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最后,通过对3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既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课后作业三、选择题。5.如图是某小组同学做的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蓝色代
15、表地幔B.红色代表地核C.黄色代表地壳参考答案三、5.B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知道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
16、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展示本课首页的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出现了隆起、断裂等现象。2.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预设:因为板块相互碰撞摩擦。)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预设:小地震时,身边的物品会微微颤动,大地震时,房屋可能会倒塌;地震发生时房屋会倒塌,地面上的物体会晃动,让人措手不及。)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17、预设:地震会让地球上的物体有微小的移动;地震会使地层构造发生变化,形成高原、海沟、裂谷、山脉。)3.揭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设计意图】路面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提出本课聚焦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有依据地猜测地震形成的内部原因。2.展示:全班展示交流,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3.出示:课件出示断开的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
18、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教学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成因、搜集证据、建构解释三个过程,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探索与研讨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提问: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预设:地震时,房屋在摇晃。)是从哪里了解到的?(预设:从电视或网络上了解到的。)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预设:地震会使地表出现塌陷;会引发泥石流。)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探索与研讨4.小结:组成地球
19、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板块边缘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火山、地震的高发地区。板块会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5.交流:指导学生分享地震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拓展与小结小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地震发生时,应尽可能迅速地撤离到空旷地带;来不及撤离时,可暂时躲在卫生间等小开间的墙角(蹲下,抱头或用枕头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撤离高层建筑物时不要乘坐电梯,不可选择跳窗逃生。板书与设计教学反思亲历地震的学生只是少数,只凭借教材上的几个事例和图片,还不能使学生对地震有较深刻的认识
20、。所以在教学时,首先展示地震后的路面的图片,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中。然后按照“由内部原因到外部现象,再回归生活实际”的顺序进行3个探索活动:了解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及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制成海报,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树立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结合探索环节的相关活动进行研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本课中获得的证据建构更加科学严谨的解释,帮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及
21、了解到的真实情景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成本课的各项教学目标。课后作业见对应课时训练。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2.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
22、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地壳运动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是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形式。你们见过火山喷发的情景吗?(预设:火山喷发时会惊天动地,烟柱腾空而起;火山喷发时会有很多烟,会流出岩浆。)2.揭题: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板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表面的变化 科教 年级 科学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表面 变化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