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管理体制(38页PPT).pptx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38页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预算管理体制(38页PPT).ppt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容、类型及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了解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主要内容: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容、类型及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和演变。重点: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内容、类型及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难点:我国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第一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概述1预算管理体制含义预算管理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规定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权的一项制度。预算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联系。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即是指预算管理体制。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二
2、:四点 一分。2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政资金上的集中与分散,在财政管理权限上的集权与分权的相互关系。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决定财力与财权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主要因素有:(1)国家政权的结构。单一制的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2)国家的性质和职能。(3)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程度。(4)国家的经济体制。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3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1)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预算管理相关职权的具体划分如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审查、批准预决算的权力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是预算管理的国家行政机关。第六
3、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各级财政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各部门的预算管理权。各单位的预算管理权。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2)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预算管理体制设计的核心问题。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包括划分的依据和划分的方法两个基本问题。关于收支划分的依据。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即事权是划分各级收支范围的基本依据。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关于收支划分的方法。我国曾采取过统收统支、收入分类分成、总额分成、增收(超收)分成、收支包干等具体办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通常采用分税制.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分税制条件下,转移支付制度对
4、完善国家财政关系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配套制度。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第二节19801993年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年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路径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后,以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分配领域的关键环节,率先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到1993年共历经了三次大的改革。119801984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也称为“分灶吃饭”体制,主要内容是:(1)按照经济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范围。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2)地方预算收支的包干基数,按照上述划分收支的范围,以1979年预算收支
5、执行数为基础,经过适当调整后计算确定。(3)地方的上缴比例、调剂收入分成比例和定额补助数核定以后,原则上五年不变。地方在划定的收支范围内,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自求收支平衡。(4)地方预算支出的安排,均由地方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要求和自己的财力情况统筹安排,中央各部门不再下达支出指标。(5)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6个省市采用有别于大多数省、自治区的体制,如三个直辖市仍然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江苏省继续实行固定比例包干办法;广东、福建实行大包干体制等。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21985年1987年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主要内容是:(1)收入划分,
6、原则上按税种划分各级预算收入。收入分为三大类:中央预算固定收入,地方预算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2)支出划分,仍按企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支出,(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按照规定划分收支范围以后,凡地方固定收入大于地方支出的,定额上解中央;地方固定收入小于地主支出的,从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中确定一个分成比例,留给地方;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全部留给地方,还不足以抵补其支出的,由中央定额补助。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4)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变化因素较多,为了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1985年和1986年内,暂时实行“总额分成”的过
7、渡办法,即除了中央的固定收入不参加分成之外,把地方的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加在一起,同地方预算支出挂钩,确定一个分成比例,实行总额分成。(5)广东、福建两省继续实行大包干办法,民族自治区和视同民族自治区待遇的省,仍实行原体制。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31988年1993年实行的包干财政体制为调动地方组织收入,1988年对地方实行财政包干的办法进行了改进,规定全国3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除广州、西安市财政关系仍分别与广东、陕西两省联系外,对其余37个地区分别实行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等。第
8、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4关于1980至1993年“包干”财政体制的基本评价(1)“包干”体制的历史作用一是改变了财权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包干办法中,逐步扩大地方财政的自主权,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地方财政由原来被动地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管理,增强了责任心,较好地体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二是财力分配由“条条”为主改为“块块”为主。三是财政体制一经确定,几年不变,稳定性、透明度有所增。四是支持和配合了其他领域的改革。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2)“包干”体制的主要弊端一是体制形式不统一、不规
9、范。从1980年到1993年,财政体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实行的体制都有多种实现形式。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二是体制的政策目标不明确,调节效果不明显。三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四是政府间事权划分存在交叉、重叠问题。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第三节第三节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1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及调整(1)1994年分税制预算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二:四点 一分。二是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等。第二十一页,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府 预算 管理体制 38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