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收益观下所得税会计的比较(28页DOC).docx
《两种收益观下所得税会计的比较(28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种收益观下所得税会计的比较(28页DOC).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资本保全从静态看是保持投入资本的完整无缺,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保全)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能确认收益。即:本期净收益期末净资产十本期派发结业主的款项一期初净资产一本期业主新投资。式中“期初净资产”即期初业主权益,它是要求保全的对象。从动态的角度看,资本保全还包括利润分配中企业留存收益的保全。企业留存收益,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下一个会计期间必须保全的净资产的一部分,也就是在确认下一会计期的收益时,要以维持它的完整性为前提。当然,在特殊
2、情况下,企业留存收益也可用于分配,但往往受到法律限制,如必须保持法定公积一定比例等。实际上,企业留存收益的保全是确定下一期间经营收益的基础。 资本保全又可以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概念。财务资本保全观点,是将资本视为一种财务现象,认为资本保全意味着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必须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财务(或货币)金额,才算赚得利润。实物资本保全观点,是将资本视为一种实物现象。资本保全意味着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或营运能力,或企业达到期末实物生产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赚得利润。两
3、种资本保全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资产和负债价格变动影响的处理。两种资本保全概念都需要借用货币尺度表示,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两种收益观下的所得税会计比较2008-8-2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所得税会计核算将从应付税款法、递延法、损益表债务法三者选择其一,转变为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虽然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均属于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债务法,但二者所依据的收益(所得)概念不同,决定了其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因此,如何从收益观的转变上适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一、两种收益概念损益表债务法以“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认为收益是产出价值超过投入价值的差额,即会计
4、主体经过交易的、本期已实现收入与相关费用配比后的净额,其经济实质是已实现经营收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根据FASB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收益是所有者财富的增加,即会计主体除所有者投入资本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以外的、本期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其经济实质是综合收益,包括已实现经营收益和未实现资产利得。损益表债务法下,收益(所得)=收入-费用。收入增加或费用减少,所得增加,则纳税(所得税费用或应交所得税增加,下同);费用增加或收入减少,所得减少,则抵税(所得税费用或应交所得税减少,下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收益(所得)=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所有者投入资本(+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5、)。除所有者投资增减以外,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即净资产增加,所得增加,则纳税;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即净资产减少,所得减少,则抵税。二、两种所得税会计差异会计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的会计所得与税法的收付实现基础上的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以下简称为“所得税会计差异”)及其对所得税影响的会计处理是所得税会计的核心问题。损益表债务法从损益的角度定义并核算所得税会计差异,将由于确认收入、费用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净资产变动的角度定义并核算所得税会计差异,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即会计和税法确认资产、负债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会计
6、所得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称为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与暂时性差异有其共同点。一是能够在未来期间转回。二是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递延或分配到以后各期。三是税率变动时,需调整递延税款或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期初余额;转回时间性差异或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本期所得税金额按现行税率计算。但二者也有较大的差异。第一,核算理念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从损益的概念出发核算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从净资产变动的概念出发核算暂时性差异。第二,差异的范围不同。损益必然导致净资产变动,所以暂时性差异发生额(期末-期初)包括全部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还包括时间性差异以外的其他暂时性差异,如资本公积变动引起的净资产变动。国际会计
7、准则第12号所得税列举了以下几种其他暂时性差异:“购买式企业合并的成本,依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的资产和负债,但计税时不允许调整;资产被重估,但计税时不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或负商誉;初始确认时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同于其初始账面价值;对子公司、分支机构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或在合营企业中的账面价值与投资或权益的计税基础不同”。第三,差异的性质不同。时间性差异是发生额;暂时性差异是余额。第四,会计报表列示不同。时间性差异引起的预交所得税资产和欠交所得税负债均通过“递延税款”科目合并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合并列示,“递延税款”借方余额列为“递延税款借项”,贷方余额
8、列为“递延税款贷项”。暂时性差异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通过各自的会计科目分别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此外,对于由会计与税法确认收入、费用或资产、负债的口径不同而形成的永久性差异,因其不会在未来期间转回,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均采用应付税款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即根据应交所得税确认所得税费用。因此,存在永久性差异时,“会计所得=应税所得=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三、两种所得税会计差异的核算损益表债务法下,时间性差异分为未来增加应税所得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未来减少应税所得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发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时,会计所得应税所得,对于该项时间性差异,会计有收入或无费用,所
9、得增加,纳税即借记“所得税”;税法无收入或有费用,所得减少,抵税即贷记“递延税款”,表示有费用责任无应交税金的欠交所得税负债增加。计提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借:所得税 (会计所得所得税率)贷:递延税款 (时间性差异所得税率)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会计所得-时间性差异)所得税率注:“递延税款”的借贷方向也可根据时间性差异的方向确定:发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时,“应税所得=会计所得-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的方向与会计所得相反,与应税所得相同,所以时间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记入“递延税款”的贷方(下同)。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时,会计所得应税所得,对于该项时间性差异,会计无收入或有费用,所得减少,抵税即借记“递
10、延税款”,表示欠交所得税负债的偿还;税法有收入或无费用,所得增加,纳税即贷记“应交税金”。计提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借:所得税 (会计所得所得税率)递延税款 (时间性差异所得税率)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会计所得+时间性差异)所得税率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核算原理与上述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相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分为资产收回或负债偿还时增加应税所得的应税暂时性差异和减少应税所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税暂时性差异可表示为:发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对于该项暂时性差异,会计有资产或无负债,净资产增加,纳税即借记“所得税”;税法无资产或有负债,净资产减少,抵税即贷记“递延所得
11、税负债”,表示欠交所得税负债增加。计提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借:所得税 (会计所得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 (暂时性差异发生额所得税率)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会计所得-暂时性差异发生额)所得税率转回应税暂时性差异时,净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对于该项暂时性差异,会计无资产或有负债,净资产减少,抵税即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表示欠交所得税负债的偿还;税法有资产或无负债,净资产增加,纳税即贷记“应交税金”。计提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借:所得税 (会计所得所得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 (暂时性差异发生额所得税率)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会计所得+暂时性差异发生额)所得税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核算原理与上述应纳
12、税暂时性差异相同。不存在其他暂时性差异时,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结果相同,但存在其他暂时性差异时,两种债务法的核算结果则不同。资本保全(capital maintenance)2002-4-3【】【】亦称资本保持、资本维持。利润的确定要以资本得到保全为前提,只有超过原投入资本的部分才是利润。物价变动会计产生的外在条件是物价持续地剧烈变动,而内在原因就是来自资本保全的要求。资本保全和真实收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依靠原始成本会计模式,可以真实的计量出收益并保持资本的完整无缺。但在物价持续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按原始成本会计模式计算的收益,不是高估,就是低估
13、如果物价持续上涨,企业就会虚计收益。按虚计的收益分配,就会消蚀企业的资本,使企业处于自我清算之中;如果是物价持续下跌,企业则会资本保持过头,形成秘密积累。由此,企业收益的计算是以资本保全为前提的,资本保全是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资本保全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保全其资本的完整无损为前提来确认收益。但如果计量资本已经得到保全,又成为资本保全理论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资本保全概念:一种是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另一种是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财务资本保全概念认为所应保一的是货币资本的货币金额,在扣除当期任何与所有者的交易之后,其超额部分就是当期收益。在这种概念下,资本被视为所有者投入的货币
14、或者购买力,它与净资产或企业产权是同义语。因此,计量单位可以选用名义货币单位,也可以选用一般购买力单位。对于计量属性的选用没有特定的要求。与此相反,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认为所应保全的实物资本,即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当期期末实际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超出当期期初实际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扣除当期任何与所有者交易之后,其超额部分才能计为收益。在这种概念下,资本被视为所有者投入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它与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是同义语。因此,计量单位仍可以选用名义货币单位,或一般购买力单位,但计量属性则要求采用重置成本等能表现现行价值的属性。财务资本保全下的收益与实物资本保全下的收益都被认为是真实收益。只是这
15、两种收益金额的确定基于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由不同计量单位与计量组合而成的不同的会计模式,也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资本保全概念。原始成本会计体现的是名义货币资本保全概念;一般物价水准会计体现的是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概念;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或生产能力概念;而以一般购买力调整的现行成本会计即现行成本/稳值货币会计模式体现的则是相同购买力的实物资本或生产能力保全概念。 试论资本保全理论的地位2002-9-2【】【】资本保全理论是现代会计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讨论资本保全理论与会计假设、会计计量及其核算原则的关系,以认识资本保全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16、。一、资本保全理论与会计假设财务会计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建立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假设。假设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的规律性现象,作为会计理论的任何一部分必须建立在会计假设之上。然而资本保全理论仅仅依赖于其中的三个基本假设,而无需完全依赖第四个假设中的币值不变假设,甚至在币值不变假设完全不成立时,资本保全理论更能发挥优势,因而可以说资本保全理论是会计理论的补充部分。因为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当然就会十分注意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否能得到保全;因为有了持续经营假设,企业要不断地持续经营下去,也就必然要求资本得到保全,否则的话,资
17、本不断受到侵蚀,企业要想持续经营也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有了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在每一会计期间计量核算企业的资产损益,判断企业资本是否很好的得以保全,以防止侵蚀资本行为的发生,使资本得到保值增值,这对业主来说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否则的话,等到企业整个经济活动终结时才得到财务报告,才能判断企业资本是否得到保全,这对业主来说已无更多的实际意义;而货币计量中的币值不变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正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从理论角度看,在币值稳定假设尚未成立之时,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是基本一致的,资本保全理论只需要也只能停留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简单地保全财务资本即可,而
18、在币值稳定假设遭到否定时,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相背离,资本保全理论可以按照其形成的高级阶段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计量模式,准确地计量损益,使企业资本得到充分保全。这样,资本保全理论又成为整个会计理论的必要补充,使现代会计理论更趋完善。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保全理论是建立在会计理论中的三个基本假设之上,而不关注币值稳定假设的成立与否。如果币值稳定假设成立,资本保全理论以其浅层次的财务资本保全贯穿于会计核算体系;如果币值稳定假设不成立,资本保全理论以其深层次的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和方法满足会计核算的特殊需要。总之,资本保全理论是体现于会计理论之中,又是会计理论的必要补充。二、资本保全理论
19、与会计计量在会计计量中,资产和损益计量被认为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资本保全理论对二者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资本保全理论对损益计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这是不容怀疑的。从资本保全理论形成之初,资本保全问题便是与损益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保全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学的真实权益理论,资本保全理论就是将这一核心思想体现到会计实务中去,要求企业计量损益之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在物价变动不显著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基本一致,坚持历史成本下的财务资本保全便足以使企业的损益计量真实可靠,不致侵蚀资本。而在物价显著变动时,财务资本与实物资本相背离,对资本保全观的选择便成为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对损益计量
20、产生重大影响,二者在损益计量中的最大分歧在于对持产利得或损失的确认。选用财务资本保全观,收益是以货币表示的净资产的增加,无论是来源于非资本性经济业务,还是来源于环境变动的影响,只要导致净资产增加,均可确认为收益。因此,各种资产的持产利得也被确认为收益。而选用实物资本保全观,收益被认为是实物生产能力的增量,由于环境变动影响而产生的持产利得不被确认为收益计入损益表,而是将其作为资本调整或准备,即作为维持原有生产能力因素计入资产负债表。从财务资本保全分析,实物资本保全是从收益中挖走一块补充资本;从实物资本保全分析,财务资本保全是从资本中挖走一块列作收益。笔者认为:会计核算的收益应理解为经济活动产生的
21、收益,由于环境变动造成的利得或损失应直接归属为资本调整,也就是说选择实物资本保全更为合理。然而,实物资本保全现在运用于实务时,尚有许多困难。因此,财务资本保全观仍占主要地位,这对如何更好地计量损益仍是一个主要障碍。但尽管如此,选择不同资本保全观,对损益计量的影响可见一斑。资本保全理论对资产计量也有重大影响,这一影响是通过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来实现的。将前述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两种不同的资本保全观与不同的计量属性加以组合,则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会计计量模式。在财务资本保全观的会计计量模式有: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重置成本名义货币、现行脱手价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现行成本不变购
22、买力、重置成本不变购买力、现行脱手价值不变购买力;在实物资保全观下的会计计量模式有:现行成本名义货币,重置成本名义货币、现行脱手价值名义货币、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重置成本不变购买力、现行脱手价值不变购买力。资本保全理论对会计实务的要求,首先要在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中作出选择,进而还要在诸多会计计量模式中作出选择,其选择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会计计量中的资产计量。尽管目前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的计量模式在实务中占绝对主流,其他模式有的在实务中出现过,有的仅存在于理论探讨中,但不可否认,资本保全理论对资产计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会计实务对资本保全观的选择对收益计量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
23、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以及对资产计量产生重大影响,可见资本保全理论在现代会计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三、资本保全理论与会计核算原则在会计实务中,会计行为受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及其所有辅助原则和方法的支配。然而在会计理论中,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诸多会计原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资本保全理论的建立发展都与这些原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资本保全的理论研究成果中,建立了许多会计计量模式,这些计量模式都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否定。历史成本原则遭到全面否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动摇了。币值不变、物价不变是历史成本原则存在的前提。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的要求,进行会计计量的单位只需用名义货币,因为货币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收益 所得税 会计 比较 28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