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共13页DOC).docx
《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共13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管理学与财务知识分析试题(共13页DOC).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Nian)硕士入学产业经济学试题 一 简(Jian)答题(每题10分)1产业(Ye)结构演化的动因。(1)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演变。(2)科技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变。(3)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引导产业结构演变。2衰退产业的撤让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政策。其立足点是帮助衰退产业实行有秩序的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衰退产业往往与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现象密不可分,容易引起经济与社会的不稳定。主要措施包括:1加速设备折旧;2市场保护、援助;3.促进转产;4技术与经营支持;5转岗培训。3
2、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关系。4自然垄断产业与直接规制政策。5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6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的目标二论述题(每题20分)1 西部大开发的产业布局问题。虽然西部经济有所增长,但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转移以及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进入了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期。相比之下,中西部工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5年到1995年西部比重由12.4%下降到9.9%。“九五”以来,虽然中央把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上重要日程,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只是中部略有改
3、观,而西部1997年又下降了0.8个百分点。尤其是西北地区,自80年代以来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趋于下降。目前西北五省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而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人口占全国的7.1%。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东部具有领先优势,中西部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不断涌向东部,扩散效应远远大于回流效应,加剧了地区间利益的不均等。 采掘和原料工业所占产值比重大,工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资源型结构特征。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带来看,尽管中西部工业化相对滞后,但其重工业产值比重较高,平均要比东部高10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重工业中的采掘和原料工业。据1997年统计资料表明:中西部采掘和原料工业
4、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36.6%和36.5%,而同期东部只有24.6%,相反中西部加工工业所占产值比重则要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 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结构倾斜。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产业布局中,向东部政策倾斜,但缺乏产业布局区位功能和产业结构效益,象撒胡椒面一样不分主导和非主导产业和部门。忽视了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90年代以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进一步加重,基础产业远没有成为全国经济起飞的基础。此外,计划体制下的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并没(Mei)有得到较好改善,如区域分工弱化,分工利益减弱;布局中重复引进,浪费现象严重;产业组织缺乏
5、专业化协作,企业规模在低效益基础上趋向小型化及空间分布均衡化,造成分工效益和规模效益双重损失。有鉴(Jian)于此,现阶段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特别注重产业政策区域化(产业布局)和区域政策产业化。国家在确定各产业在全国布局中地位的同时,要对西部的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重点支持与重点限制产业加以积极考虑,西部各省区市都应在国家整体布局的大背景下,有所差别,有所突出,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参考答(Da)案二(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呈农业型、重型化特征 经过建国后近50年的建设,西部地区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发展更快的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增长质量,还是企
6、业竞争力,都存在明显差距。1980-1998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平均增长17.7倍,其中东部增长19.2倍,西部增长14.3倍。GDP年均增长率,东部为18.2,西部为16.4,东、西部GDP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1980年为52.3、16.50,1998年为58.2、13.9,而且这一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1984年,国务院确定的14个贫困地区225个贫困县中,西部占134个,占59以上。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运输落后,每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只及东部的1/5左右,邮路长度只是东部的1/4,这就使西部开发面临薄弱的经济基础。 西部地区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
7、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受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的硬约束,西部基本上是农业型、重型化的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显示,西部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29,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9.91,更高于东部的19.01。重工业占西部工农业总产值的35.35,占工业总产值的58.83。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轻工业发展缓慢,1993年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为61.98:38.02。在重工业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较大的比重。这种农业型、重型化的产业结构难以带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发展缓慢,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结构特征 建国后相当长
8、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投资布局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中西部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在全国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然而,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实力向沿海地区转移,东部地区率先进入了工业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从1985年到1995年,东部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60.4提高到66.0,西部地区则由12.4下降到9.9。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尤其是西北地区,近20年来,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趋于降。目前,西北5省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3.0,而其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2.1,人口占全国的7.1。在全国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
9、况下,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和资源主导型地区因企业竞争力较弱,工业增长速度比较缓慢。199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东部地区为12.2,西部地区为8.08,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最低的10个省区中有6个位于西部地区。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人均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差距在急剧扩大。1980年,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为523元,其中东部为773元,西部为282远,绝对差距为491元。199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133元,1997年扩大到11086元。 从两大地带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尽管工业化发展滞后,但资源型工业产值比重却较高。统计数据表明,西部轻工业产值比重低主要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
10、业产值比重较低,重工业产值比重高则主要是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较高。1997年,西部地区的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9,而同期东部地区为17.9,西部地区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为36.5,同期东部地区为24.6。同时,西部地区加工工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则低于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典型的资源型工业结构特征。(三)产业技术含量低下,企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价格改革先从下游产品开始,而处在上游的基础性产品很长时间内仍由国家计划控制。这种上下游产品价格改革的不同步,使西部在与东部进行产品交换时遭受双重利益损失。西部资源型产业的积累能力极弱,难以
11、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新技术的引进,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传统的产业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相对而言,东部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要快得多,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部不少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正变得日益重要。以北京市为例,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绿色生态技术、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成为工业出口新的增长点。在“梯度发展理论”指导下,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过程中,将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生产部门向西部地区转移,而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能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则难以在西部得到发展。一些通过“一五”与“三线”建设在西部建立起来的以机械、纺织、仪表、仪器等为支柱产业的
12、工业基地,面临着技术设备陈旧、产品老化、机制僵化、包袱沉重等困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国家布点在西部建立起来的一批军工企业,由于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技术老化,又面临着搬迁、军转民以及技术改造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低等原因,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业发展综合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根据对各地区工业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1997年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系数为0.1498,全国产业发展水平系数为0.6868,东部为1.4103。综合来看,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系数为0.2880,全国平均水平为2.9769,东部为6.5993。从1993年到1997年,西部
13、地区市场份额上升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占优势的行业,如采掘、烟草、家具、塑料、医药等。市场份额下降的大多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尤其是电子电器、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高附加值工业,说明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在逐步削弱补(Bu)充:产业结构断层(Ceng),结构转换能力差。一是从产业层次来看,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各省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这说明西部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以采掘、能源、原材料等加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则严重滞后。这种产业结
14、构决定了西部地区的产品多为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价格区域转移;同时,与东部地区的这种区域垂直分工格局使得西部地区仅仅作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难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二是西部地区经济要素关联度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1)工业与农业各自运行,关联度低,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农业以原始手工劳动为主的状态;(2)中央直属的军工、能源、原材料等大中型企业与地方所属的中小企业关联度低,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力薄弱;(3)大中城市部分企业拥有的高新技术与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耕作技术并存。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反映了新旧体制双轨运行下,中央纵向控制部分与地
15、方横向控制部分并未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出来。3、企业结构扭曲,缺乏分工协作。西部地区企业结构扭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不经济,大中型企业少,小型企业多。从1997年的企业结构对比看,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占全国的61.7%,西部地区仅为13.6%,东部地区中型企业占全国的62.4%,西部地区仅为11.5%。因此,西部地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二是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缺乏分工效率。西部地区的企业,尤其是诸多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优势,重复投资严重,过剩经济的出现使其面临趋于缩小的市场空间。为此,地方保护、部门封锁就(Jiu)成为普遍的经
16、济行为,其结果又进一步导致竞争的无序。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De)主要问题及调整对策。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Fen)析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进入2l世纪,中央对农业和农村实行政策倾斜,减轻甚至免除了各项农业税,增加了对农村的投资,同时增加了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很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的基础仍很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首先是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农
17、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增产不增收。其次是农民收入增长慢,限制了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能力。据统计,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6年仅增长4.6%,这之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路下滑,1997年是4.5%,1998年是4.2%,1999年是4.0%。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民收入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而同一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要快得多,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 转自铁血社区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Ke)支配收入是85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055元,比率接近31。而且严格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18、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两个统计指标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这两个统计指标中,前者是指全部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后者则还包括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为下一个生产周期必须垫付的生产费用。从全国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大约35%属于需要垫付的生产费用。除(Chu)此以外,如果把享受的公共服务等各种因素计算在内,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比率大概在51以(Yi)上。 2、基础设施发展严重不足。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全国来看,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例如华北、西北等地区缺水较为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缺水,有1
19、08座严重缺水。而缺电现象几乎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3、加工工业水平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加工工业水平低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质量较低、效益较差、人均数量水平不高。从目前的供求关系看,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但按人均产量计算,我国的水平仍然较低。例如,我国人均纤维年产量654公斤,世界平均是745公斤;我国人均乙烯年产量2.6公斤,世界平均水平是12.34公斤;中国人均用电878千瓦时,世界平均水平2220千瓦时,美国超过1.2万千瓦时;我国每万人平均电冰箱产量75台,世界平均水平是96台;我国每万人平均彩电产量172台,世界平均水平194台。当前生产能力与能够实现的有效
20、需求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4、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转自铁血社区 我国第三产业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1996年,第三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50万人,第二产业只增加550万人,第一产业减少了700万人。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比重始终上得不快,到2004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还只有339%。而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1%左右,发达国家是60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在40%以上。 除了上述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外,还有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产业结构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措施分析 1、着力促进
2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You)化。 我国应更多地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我国在区域甚至全球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从近期来看,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应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作为自身的优势产业,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政策上讲,在将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除少数重要产业外,应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我们应根据自身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在产业全球化中,抢
22、占某个产业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某些生产环节,占领某些方面的技术和生产的制高点,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前连锁和后连锁的作用,带(Dai)动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我国的比较优势除了有一批具有整体比较优势的产业外,相当一部分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完整地占领某个产业,更为可能的是部分地占据某些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我们可以根据产业内分工来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此外,要根据全球化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变化,吸取国际经验,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政府应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性产业的扶持政策。 转(Zhuan)自铁血社区 2、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国有企业应该在我国
23、发挥主导作用,但不一定要成为我国经济组成中的主体。因此我们应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适当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的战略性行业,改革国有资产配置结构,使国有资产投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更好地发挥有国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一是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垄断地位。主要是指重要的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物资储备部门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部门等,对这些产业,国有经济要始终保持绝对的垄断地位,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二是在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保持优势地位。如电力生产和运输、邮政通讯、油气开发及采矿等产业,在保持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前
24、提下,也可以鼓励非国有经济逐步进入。三是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集中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要是指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重点工程建设等在内的一些产业,这些产业大多是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很高,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在国内外市场上属于竞争激烈的产业部门,国有经济应当积极发展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高,目前仅仅依靠非国有经济是难以达到全面快速发展的目的。但这些产业代表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国有经济要立足于社会整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管理学 财务 知识 分析 试题 13 DOC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