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品格教育--强化德育工作(共7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渗透品格教育--强化德育工作(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渗透品格教育--强化德育工作(共7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渗透品格教育 深化德育工作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成少钧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了品格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实施品格教育的经验,从参与社会实践,优化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出发,就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 高校 品格教育 渗透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品格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定位难以实现。尽管我们早已承认
2、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并在这个基础上使其中一部分先进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这一分层次的目标实际上越来越难得到很好的落实。二是学校德育课程衔接不当,重复仍然较多。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就号称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是我国现行思想政治课从1998年开始就已经没有了直接道德教育的内容。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德育课程虽然也开始采取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但内容仍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所以从根本上难以被大学生接受。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简单化的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级各类院校在德育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探索和尝试越来越多,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虽
3、然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但在内容上的“灌输式”并没有太大改变。一方面,我们不顾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而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给了高校德育;另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不是变少,而是越来越复杂。例如在性健康问题、职业道德问题、全球伦理和文化冲突等问题,因为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讨论的时间空间,结果也只能是采取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伴随着世界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价值混乱和精神危机等问题在大学生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何在原有德育工作的基础上,塑造出符合时代需
4、要的具有中华民族基本品格的大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品格教育运动”,对美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实施品格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来抓。本文就从品格教育的内涵特点出发,结合国外品格教育的经验,就如何在我国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品格塑造提出一些浅显看法。一、品格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对于什么是品格,什么是品格教育,在教育理论界实际上一直没有一致的看法。对于品格,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 “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把品格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早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就已经存在。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
5、惯。这一原则实际上仍然是今天我们德育教育所坚持的指导性原则。一般讲,品格教育指的是包括教育者采用各种方法,如榜样示范、区分正误、阅读文献和说服教育等,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和执行道德决定。它的综合内容包括:团体服务、合作学习、同伴调解、使用技能、冲突解决方案、阻止暴力等等。其主要特点是:1、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品格教育的基石。尽管人们对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但无一不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社会的好公民。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民族精神就没有民族和国家
6、。在任何一个国家,爱国主义精神都被视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素质,就连号称是“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美国,也特别注重加强德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其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许多教改方案中都反复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1987年美国里根总统在国情咨文中也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应培养美国人的“国民精神”,主要指爱国、修养,诸如恢复道德、纪律性等,以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可见,爱国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民族精神,则是体现人类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
7、,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高校实施品格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把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学生品格教育的基石,高校德育工作才能有成效,国家才能培育出有希望的一代。2、关爱和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是品格教育的关键。加强对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强调的是关爱和尊重个体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个人的价值。要把青年培养成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又符合社会的需要的个性成熟的人,对他的关爱和尊重则是促进大学生品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别人怎样对待他,对学生的品格发展影响非常大。当代大学生虽然有自己主观的看法,但在学校里如果能够和成人或同伴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则可以使他获得积极
8、的内心体验。所以,要想使大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的态度,他们自己首先就必须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要想促进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积极的价值观的形成,他自己首先就要感受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近年来,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归属感是理解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因为当一个人感到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仅是安全的,而且经常体验到自己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他就会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学校如果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就表明学生与学校保持良好的联系,学生的品格发展就能健康进行。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品格发展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首先要创造关爱和尊重学生成长的氛围,只有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处在一种良好的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才能真正
9、促进大学生健康品格的养成。3、强调自治教育和实践锻炼是实现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之一就是始终难以摆脱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被动的接受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治教育则是相对于接受教育而言,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潜能的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它强调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尊重和信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学校里,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待,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教师只是担当协助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渗透 品格 教育 强化 德育工作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